寻觅,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内的红色宝藏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宙辉、谭铮 发表时间:2021-06-21 06:35
金羊网  作者:黄宙辉、谭铮  2021-06-21
走进全新亮相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有哪些展品最值得一看?它们背后又有哪些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昨日开馆

全新亮相的纪念馆,有哪些展品最值得一看?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谭 铮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林桂炎

走进全新亮相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有哪些展品最值得一看?它们背后又有哪些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看点一】

马林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特别出入证

(原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

马林(1883—1942),原名亨克·斯内夫利特,荷兰籍国际友人,曾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1921至1923年间,马林三次来到中国,其中两次踏足广州,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在广州参加了中共三大,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国民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本次陈列展览展出了马林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特别出入证(原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1923年2月,孙中山先生重返广州;3月,在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此后,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马林多次出入大元帅府。这件出入证就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

【看点二】

缝制在马林衬衣上的共产国际指令

(原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

1922年7月11日,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马林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打报告,建议中共中央驻地迁往广州。

1922年7月18日,《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命令》决定中共中央驻地由上海迁往广州。马林(即指令中的“菲力浦”)将这份指令用英文打印在一块白色绸缎上,缝进自己的衬衣里,秘密携带来华。

这份指令的内容翻译成中文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接短笺后,应据共产国际主席团7月18日决定,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并与菲力浦同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共产国际远东支部 莫斯科,1922年7月 魏金斯基”。

但是,共产国际这份指令发出的时间是在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之后,因为广东局势迅速变化,造成这份指令一时无法得到执行。直到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之后,中共中央才正式执行这份指令,于1923年4月底迁往广州。

这份指令对广州有着特殊的意义,使广州一度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看点三】

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鸟瞰图

据记载,广九铁路通车后,外国人和本地富商在东山择地大建住宅,才使“地价日境,屋宇日盛”。民国时期的官员也因为此地交通便利、环境清幽,纷纷在此兴建别墅、官邸,由此形成了以恤孤院路、新河浦路等为集中地的花园式住宅。

春园位于广州市新河浦路。1923年4月,中共中央从上海移驻广州。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春园24号居住办公。春园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场就在春园附近。出于经费、安全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考虑,中共广东区委在春园附近租了一间两层楼的小房子作为会场。会址房屋毁于1938年侵华日军飞机的轰炸,原建筑金字瓦顶,坐西朝东。

会址确认经历了49年的寻觅,后依据考古发掘与口述材料初步确定会址的外观及内部结构。而这张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鸟瞰照片的出现,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可以看到会址房屋的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共三大会址房屋,具有重要的价值。从鸟瞰照片中也可清晰看到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大元帅大本营内政部部长谭延闿的公馆简园等建筑。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在2019年通过征集而来,是首次对外展出。该照片也为日后寻找更多中共三大会议的历史照片提供了信息。

【看点四】

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用过的物品

本次展陈展出了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使用过的手表、派克笔、大衣、皮箱,以及他1972年10月在广州寻访中共三大会址时与工作人员的合影。

徐梅坤活了104岁,于1997年去世。据徐梅坤老人回忆,中共三大会址是一幢两间两层的砖木结构的普通居民住宅,“给我们的印象是很高的,约6米有多,第一层约3米,楼上也有3米。屋的平面近于方形。屋顶从侧看成‘人’字形,以普通民用的辘筒瓦造上盖,记得没有玻璃明瓦……”

徐梅坤曾经两次亲赴广州,终于在1972年10月确定了中共三大会址的准确位置。他所依托的参照物,是与会址一街之隔的逵园屋顶上的“1922”四个数字。当年许多代表不是本地人,对东山一带的道路不熟悉,这“1922”是他们的路标。

此外,在筹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时,考古人员对中共三大会址进行考古勘查,出土了一批器物,包括铁合页、端砚、塑料开关。这些物品也在本次陈展中展出。

【看点五】

马林与瞿秋白两份相互印证的记录

在此次新增的史料展品中,有一份最早详细记录中共三大选举结果的德文报告与瞿秋白记录的大会选举结果并列摆放在一起。

据介绍,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第八天,即1923年6月19日,按照大会既定的议程,与会代表选举产生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9名,候补执行委员5名。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参加了中共三大并详细记录了中共三大的情况。展览展出的,是当年6月25日,马林向共产国际执委会、工会国际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部远东局汇报了中共三大召开的报告。这也是一份最早详细记录中共三大选举结果的德文报告。在报告当中,马林详细标明9名中央执行委员的票数,其中得票最多的是陈独秀为40票。同时该报告对部分委员的工人身份也有明确的记录。此报告原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

在这份报告旁边放置的,是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中记录的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选举结果。瞿秋白是中共三大代表,曾参与中共三大决议案的起草工作,当年马林称赞他“是最好的助手”。在会议期间,瞿秋白替马林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1929年,瞿秋白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展览展示的这份材料是当时瞿秋白在共产国际上所作的报告。最重要的是瞿秋白的这份材料与马林的报告完全吻合,互相印证,可以确定马林报告的准确性。

这两份记录,也为参加中共三大的代表人数考证工作提供了参考。根据马林的报告,当时陈独秀同志在选举中得票最高,为40票,足以说明当年至少有40名代表参加了投票,因此参加三大代表的人数应不少于40人。

【看点六】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手写稿

(原件藏于中央档案馆)

中共三大通过的最重要的文件就是《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该议决案由陈独秀起草,指出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应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决定全体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

在《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还提到,“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个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据了解,这份议决案的通过,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以广州为中心,汇聚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革命力量,很快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为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民间征集而来的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的鸟瞰照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宋金峪 摄
通过旧照片复原的会址现状

馆主访谈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

一张陈年旧照让会址影像重现

羊城晚报讯 记者谭铮、黄宙辉报道: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一楼展厅的拐角处,放置了一张巨大的黑白照片。该照片于2019年从民间征集而来,是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的鸟瞰照片。“这张照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6月20日,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表示:“这是我们馆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可以看到会址房屋的照片,帮我们进一步补充修正了过往会址房屋研究的一些内容。”朱海仁还透露,从6月21日起,重新开馆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开放团体参观预约。

据了解,中共三大会址房屋,毁于1938年侵华日军飞机的轰炸,因当时会议是秘密召开,档案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导致会址的位置一度成谜。20世纪70年代,广州的文博部门组织对会址所在地进行调查。1972年10月,曾参与中共三大会议的代表徐梅坤同志来到广州。据他回忆,开会期间,他在会址房屋的二楼看到对面一栋洋楼有“1922”的字样,就是现在的逵园,从而初步确定了会址的位置。

2006年,朱海仁作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项目负责人,到现场组织考古工作。他说:“我们需要确定中共三大会址的遗址保存情况。当时只知道大致的区域。但具体在哪个位置,下面是否有墙基、地面等遗址的保存,我们并不确定。”

当时,结合20世纪20年代广州的资料,再结合70年代广州专项调查的结果,根据20年代广州地图的定位,考古人员选取了挖掘的位置。“最终在预定的位置,我们发现并确认了中共三大会址建筑的墙基,还有包括一小部分保存相对比较好的红阶砖地面。”朱海仁介绍,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展出了根据考古发掘发现而绘制的建筑平面图。会址房屋内的结构与摆设,专家们参考了徐梅坤的回忆与发现。当时的考古专业,也根据周边建筑对外立面进行了复原研究。

“欣喜的是,2019年我们征集了这张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东山鸟瞰照片。在照片中,我们找到了中共三大会址建筑的身影。”朱海仁说,“结合照片,我们对原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修正。如会址房屋的大门,我们原以为是一个凹进去的门廊,结合照片发现,它直接面对恤孤院路,并不存在门廊,我们也对细节进行了调整。”

此外,会址复原透视图还参考了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现存民国建筑的元素,在排水管、门窗样式上进行勾勒,以达到更精确的效果。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黎淑莹:

展览引入新史料融合数字科技手段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黄宙辉、谭铮报道:“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是本次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的重点内容之一。6月20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黎淑莹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透露,改陈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2021年入选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名单。

“本次展览的大纲修改,不少于40次。相对于2006年的展陈,无论是展览展陈面积、展线长度、展出的文物展品数量,本次改陈后的展览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黎淑莹介绍,2006年的展陈定位,把中共三大放在中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当中,而本次展陈把中共三大放到中国共产党发展建设的历程、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当中,其定位和视野更加广阔。

本次展览在事件、人物和细节的挖掘上花了很多功夫。无论是中共三大会址,还是中共三大的会议内容,展陈团队都作了深入挖掘。展览第二部分第二单元聚焦大会是怎样开的,大会中有哪些重要文件,对中国革命产生怎样的影响等方面,展览将其层层剥开。

本次展览引入了近年来的新史料,展出的文物展品从78件/套增加至108件/套,展出包括从中央档案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等机构组织复制的珍贵藏品。其中,为丰富改陈布展内容,更好地展示中共三大历史,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主动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联系,复制该所收藏的马林档案26件/套。这批档案主要是1922年至1923年,马林在华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以及国民党来往的信件等。

展览融合最新数字科技手段,是本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黎淑莹介绍,展览利用数字科技手段,结合艺术创作,制作数控联动全息幻象演绎大会会址寻觅故事等,打造沉浸式参观场景和互动式观展平台,以此增强观众观展的体验感、参与感和仪式感。

在互动体验《今昔东山》中,展陈团队利用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鸟瞰照片,制作互动体验展项。观众点击画面,可重现当年历史建筑的旧貌;动手涂抹,便可一睹百年后今朝之新颜。在二楼的全息影像沉浸式场景《共识·1923》中,展陈团队于中共三大会址的模拟建筑中,采用三折幕虚实结合全息影像技术,配合艺术人物雕塑,打造多媒体沉浸式场景。影片再现了代表们在大会上思想交锋、激烈讨论,对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