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项目凭何捧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钢 发表时间:2022-04-16 07:56
金羊网  作者:李钢  2022-04-16
15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穗召开,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180个项目(人)获奖。

180个项目(人)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15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穗召开,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180个项目(人)获奖。其中,“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三大成果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

使微生物污染率降逾90%,极大保障“舌尖安全”

据了解,“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项目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机构完成。项目成果有效解决了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卡脖子”的重要科技问题,显著提升防控效率,覆盖我国主要的食品产业链,使微生物污染率下降90%以上,极大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介绍,在影响食品安全的要素中,微生物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60%以上的食物中毒都是由致命微生物引起的。因此,其团队在过去十多年里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经过全国范围内的采样以及综合分析,团队构建起了6个数据库:风险识别数据库、菌种资源数据库、分布数据库、全基因组数据库、条码指纹数据库、溯源追踪数据库。

吴清平表示,通过这一科学大数据库,可以呈现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整体风险水平,以及发现主要污染的致病微生物是什么,进而更深入研究食品危害是如何形成的,搞清楚其机理机制。他透露,该成果单库的风险识别数据库为全球最大,菌种量、测序量也是最多的,目前已测序了两万多株实验性致病微生物,并因此挖掘出了近200个新的检测靶标,顺利实现了对实验性致病菌检测全覆盖。

“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珠三角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科研智造之“利器”

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2006年1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散裂中子源的预制研究项目。同年,项目选择落户东莞大朗镇。至2011年10月,总投资约23亿元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在东莞奠基,结束了珠三角地区无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历史。

2017年秋天,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获得完全符合预期的中子束流,调试速度远超国外的散裂中子源。2018年3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中科院组织的工艺测试和鉴定,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优于验收指标,按指标、按工期、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技术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项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对国内外用户开放。

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完成用户实验课题约700项,在多个领域开展了重大创新研究,开展了包括深海潜水器等大型工程部件残余应力和服役性能检测等,为国家急需的许多高性能结构材料攻关提供了关键技术平台。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的建成最直接效益就是为科研工作者带来研究的“利器”,特别是为港澳科学家使用散裂中子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大湾区是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对材料科学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散裂中子源布局在东莞,意义重大。

陈和生还透露,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于2021年上半年正式纳入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均已获得相关部门批复,预计今年内将正式动工。未来的谱仪数量将增至20台,覆盖广大用户各个研究领域,加速器打靶和靶站功率将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设备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可大大提高实验的精度和速度,测量更小的样品,研究更快的动态过程,满足国内外更多用户需求,为前沿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研究平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多贡献。

“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支撑广东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引领地位

据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高级工程师廉玉波介绍,“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这一项目取得了三大技术重大突破点,包括创建“三明治”结构高安全无模组刀片电池系统、创建大功率低损耗SiC模块控制器设计制造技术、创建充驱一体高电压深度集成架构,攻克了动力电池热失控、SiC快速开关引起尖峰电压抑制、高电压车型在低电压充电桩难以快速补能等痛点,结构动力电池系统体积能量密度、SiC驱动总成综合效率、最大充电功率等关键指标均超特斯拉。

据介绍,项目授权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主导制定了我国首个电动汽车安全强制国家标准等14项国家标准,代表中国主导制定了全球第一个电动汽车安全技术法规。项目成果经专家组鉴定:“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刀片动力电池和充电驱动一体集成架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突破高端纯电动汽车安全、续航、动力协同提升难题,打造出系列化高端纯电动车型,自主车型市场销量领先。同时,实现对丰田等国外一流品牌的技术输出和产品配套。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亿元,强力支撑广东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的引领地位,助力广东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部分项目

黄土高原地层研究:刷新对古人类起源迁徙史的认知

此次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完成,成果足以改变对传统的古人类迁徙、扩散模式的认知。

据了解,该项目属于第四纪地质学基础研究。人类起源及演化是第四纪和“古全球变化”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目前已经建立了古动物、古植物甚至古细菌的高分辨率环境演化序列,但古人类“高分辨率环境演化序列”研究却十分稀少,最大的难点在于,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沉积序列和活动场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项目第一完成人朱照宇介绍,黄土高原南部陕西蓝田有着37个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记录了第四纪37个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并且曾发现过几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点。自2001年至2018年,由朱照宇牵头联合了国内外十余家科研和高校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蓝田地区进行了多学科交叉合作调查研究,积累了数千组第一手数据。

研究工作首次独立发现了黄土层中距今212万年的古人类石器,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和高分辨率古地磁定年,检测出两个最重要的古地磁事件——奥杜威和留尼旺正极性亚期,确定了最古老的黄土地层中的石器年代为距今212万年,比国际公认的非洲以外最古老的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石器(185万年)还要早27万年。这一新发现使蓝田上陈村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地点之一,改写了早期人类起源和迁徙的历史。

研究还首次将公王岭直立人头盖骨年龄从距今115万年重新定年至距今163万年,使其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第二古老的头盖骨化石,确定了直立人至少在160多万年前就已出现在东亚,改变了对传统的古人类迁徙、扩散模式的认知。

此外,团队在蓝田上陈村陆续独立发现了45万年至212万年的23层旧石器层,运用各种古环境指标揭示了长时间尺度古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特征。这是目前所知世界独有的长尺度、多阶段、高频率的新发现,为使蓝田成为全球性时标和地标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古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高分辨率演化序列”的薄弱环节方面打开了突破口。

项目成果获国家“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亦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内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牵头获得的唯一一项地质科学成果,且获评国际“近十年(2010-2019年)人类演化领域最重大发现”。

间充质干细胞技术:为疑难重疾提供新治疗策略

由中山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平台完成的“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特性、治疗机理与临床转化的系列研究”项目捧回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山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平台负责人、项目第一完成人项鹏介绍,干细胞技术是目前重大疾病治疗的需求,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方式,为重大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课题组经过近20年研究,在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特性、治疗机理与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项鹏表示,身体几乎每个器官组织都有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存在,这种细胞不仅来源广泛,而且很容易分离扩增,能够多项分化,参与造血支持、免疫调节、组织损伤修复等,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场景。然而,截至目前,中国、美国均未批准任何一项MSC产品上市。究其原因,MSC临床转化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瓶颈。

针对瓶颈,项目团队围绕如何“发现功能亚群、揭示治疗机理、精准选择适应症”等科学问题展开合作攻关,取得了重要突破。

团队以骨髓MSC为切入点,深入解析MSC在不同病理微环境下的作用模式,揭示了MSC多维度、多靶点的免疫调节机制,为临床精准选择MSC适应症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团队精准选择适应症,在国际上率先开展MSC治疗移植排斥疾病的临床研究,证实了MSC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安全有效,并首次揭示调节性B细胞是MSC治疗的关键靶点。基于对MSC的深入理解,团队牵头制定国内首个《人间充质干细胞》团体标准,研发的国内首个异体人骨髓MSC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批准,有望实现重大难治性疾病的突破性治疗。

数据

在穗机构人员获奖数占全省近75%

羊城晚报讯 记者李钢报道:15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颁布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其中,广州市获奖134项(人),占总奖项的74.4%,位居全省第一。

据了解,从奖励级别看,广州市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0项(占全省83.3%)。从奖励类别看,获自然科学奖19项(占全省86.4%)、技术发明奖9项(占全省75%)、科技进步奖103项(占全省72.5%);与暨南大学合作的马丁·班威尔、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的丸岡啓二、与广州大学合作的巴丹尼等3名外籍人士荣获科技合作奖(占全省3/4)。134个获奖项目(人)中,由广州市企事业单位牵头完成的111项、参与的23项。广州市获奖项目在数量上、质量上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优势。

此外,广州科技力量在关键领域获奖,成绩颇为亮眼。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奖项目占广州市获奖总数的79.4%,其中生物医药领域优势最为明显,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9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21.3%。

获奖项目也进一步彰显了广州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据统计,获奖项目中,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牵头或参与项目共104个,其中与企业共同获奖项目77个,支持在穗企业获奖项目36个,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农业等领域。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