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活起来的非遗”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金羊网 作者:许静、马汉青、朱嘉乐、丘锐妮、景瑾瑾、林园、蚁璐雅 等 发表时间:2022-06-10 06:51
金羊网  作者:许静、马汉青、朱嘉乐、丘锐妮、景瑾瑾、林园、蚁璐雅 等  2022-06-10
新一代传承人创新各出奇招,机器、互联网和3D等新技术手段介入,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推动……

统筹/许静 马汉青

越来越受市场欢迎的DIY彩灯、考试季朋友圈刷屏的“逢考必过”年画、随着汉服走俏重回市场的客家蓝衫……近两年,广东非遗正重现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明天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深入佛山、深圳、潮州、梅州等地,了解各地非遗活化利用情况,感受“活起来的非遗”独特的魅力。

省级非遗项目已增至816项

广东非遗活化利用结硕果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乐

近日,广东公布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15项,截至目前,省级非遗项目已增至816项。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近年来,广东对传承岭南特色文化、加强岭南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量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端午节制作龙舟,师傅细心地调整龙头厚度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摄

完善相关政策护航非遗传承

近年来,广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推动着非遗传承稳步前行。今年1月1日起,《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探索认定传承群体。

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了六批共837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健在的700人。根据去年出台的《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广东省将完成5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参加研修和培训累计超过1万人。

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立足传统,寻求创新,是活化非遗的重要思路。推出“传统非遗+流行文化”的创新文创产品,“非遗+”模式与美食、DIY体验、科技等手段融合……广东众多非遗传承人也正在探索非遗传播形式,带动非遗文化不断“出圈”。

吸引年轻一代提升非遗活力

在广东,非遗也越来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特别是年轻一代。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了解到,“在社区,发现非遗迷人光彩——广州非遗开放日”已拉开帷幕,多场由社区、传承人自主组织的活动在全市展开,吸引了广大市民热情参与。同时,2022年广东省“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也将在11日当天正式启动,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主体参与+专业机构组织+媒体立体传播”的新模式,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去年,广东遴选出“50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具体任务;此外,发布首批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涵盖广州、潮州、汕头等8个地级市,展现了以粤剧、广绣、广彩、潮绣等为代表的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为游客提供非遗体验新玩法。

今年,广东为11家省级非遗工作站授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遴选广东特色非遗项目现场展演,并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吸引了23万人次观看;举办非遗集市,甄选2000余款非遗产品开展直播带货。

梅州:客家蓝衫从“压箱底”变成新时尚

文/羊城晚全媒体记者 丘锐妮 图/黎雄新

“这是大襟衫,保留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色,是传统的客家服饰蓝衫。”客家服饰制作技艺的梅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魏金华拿出他珍藏的客家服饰蓝衫,向记者介绍这一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传统客家服饰。日前,客家服饰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了解到,这项技艺早已不是被束之高阁“仅供观赏”的传统手艺,近年有传承人将客家传统服饰及其技艺运用到日常饰品、工艺品和软装上,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客家蓝衫受到不少年轻人喜爱

“客家传统服饰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取材于自然,既环保又健康。”客家服饰技艺植物土法染布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海燕告诉记者,植物土法染布是制作传统客家服饰的灵魂,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与团队在梅州市梅江区长沙镇有了一个植物土法染布非遗传习所,专注于植物染色、纺织品文物修复、用传统手法复原失传已久的服饰面料并培养植物土法染布技艺的更多传承人。与此同时,植物土法染布技艺还借助“非遗进校园”,向学生展示植物土法染布与客家传统服饰的魅力。

随着近年来传统服饰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传统客家服饰也不再只是“压箱底”。“现在年轻人对汉服和传统服饰的接受度很高,为客家传统服饰及其技艺提供了很大的发挥和发展空间。”李海燕说,目前,他们将掌握的植物土法染布技艺和织布技艺运用到日常饰品、工艺品和软装上,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客家传统服饰项目及客家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梅州从多方面探索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目前,梅州共挖掘整理出十大类别的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0项,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5位,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先后升级改造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州市剑英图书馆,相继建成18个农耕文化博物馆;建成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展示馆、传习所。接下来,梅州还将编印出版《客家民俗文化书系》、举办“传承人短视频平台带货直播技巧培训学堂”、开展《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美食类制作技艺)的市场引流和非遗转化》研究等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更好地焕发光彩。

新一代传承人创新“非遗”各出奇招 

佛山:“逢考必过”年画高考日火了朋友圈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景瑾瑾

6月7日高考首日,佛山木版年画新一代传承人刘钟萍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逢考必过”年画图片,收到大量点赞和转发。事实上,进入6月“考试季”,“逢考必过”年画就深受家长和学子们青睐。

刘钟萍师承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炳棠(已故)。受年轻群体对年画看法和需求的启发,刘钟萍创新性地将网络流行用语和传统年画结合起来。比如,用“脱单神器”“行桃花运”来标注喜神“和合二仙”;用“逢考必过”来标注传统年画“状元及第”;用“得一个亿”来标注“财神爷”;用“掂过碌蔗”来标注“持刀将军”……

“画作本身还是沿用传统的,只是用新的语境来注释年画的寓意,让年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师父在世时,就很支持这种做法,他还帮我用毛笔写了注释年画的流行语福贴。”刘钟萍说道。此外,刘钟萍还开了名为“解忧年画铺”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年画文化,她认为:“年画本身就承载着各种美好寄托,和‘解忧’二字很切合。很多人在网上看到解忧年画铺后,便会来到线下年画老铺实地探访。”

端午节前后,佛山彩灯市级非遗传承人黄宏宇忙得不可开交,他开发的DIY龙舟彩灯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黄宏宇40来岁,佛山彩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玉榕是他的母亲。作为新一代传承人,黄宏宇在佛山彩灯这项珍贵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上,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近两三年来,我们已经设计开发了多款DIY(自己动手制作)彩灯。”黄宏宇告诉记者,从市场反映的情况来看,DIY彩灯越来越受欢迎。“近期售出的DIY龙舟灯应该有上万份了。”

近些年,在积极探索创新的佛山非遗传承人不在少数。广东剪纸(佛山剪纸)省级传承人饶宝莲在其师父、广东剪纸(佛山剪纸)的国家级传承人陈永才的指导下,复活创新佛山铜凿剪纸,同时也积极开发文创产品。近日,她还联合一家寝饰企业推出四款具有精美剪纸图案纹路的产品;佛山金箔锻造技艺市级传承人吴炜全,在金箔原本只用于寺庙塑像等的基础上,将金箔的用途往日常用品上拓展,推出了金箔装饰木梳、金箔许愿瓶、金箔书签、金箔挂坠、金箔生肖吉祥物,同时,他还和其他类型非遗艺人联合推出金箔狮头、金箔剪纸等文创产品。

目前,佛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56项、市级非遗项目131项。不同项目的非遗传承人积极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非遗进社区深入居民生活

深圳:300年鱼灯舞“游”进大街小巷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园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本月初,深圳盐田区举办以“美丽海湾 盐田有我”为主题的“六五”环境日活动。活动上,国家级非遗、沙头角鱼灯舞表演引来阵阵掌声。表演者手举鱼灯,时而蹲下时而跃起,手里的鱼灯仿佛变成海面上跳跃的鱼儿,轻盈灵活。

深圳盐田鱼灯舞博物馆

对于许多居民来说,鱼灯舞再亲切不过了。这条“鱼”,在重大节庆中,几乎“游动”在大街小巷。鱼灯舞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今天位于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沙栏吓村创演,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这可谓是我们村最早期的‘广场舞’了!”深圳市沙栏吓村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吴伟彬介绍,鱼灯舞成为维系着乡亲们情感的一根小小纽带,“有的村民去国外生活了,退休后还回来加入鱼灯舞的表演团。”疫情发生前,在重要节庆时,鱼灯舞都会赴港参加巡游表演,深受好评。

近年来,对于鱼灯舞的保护和活化,盐田区做了许多努力。2008年,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底,村民在沙栏吓村办公楼创建了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这也是深圳首个以国家级非遗命名的博物馆。博物馆系统梳理了鱼灯舞发展的脉络。此外,舞鱼灯闹新春、街头“沙头角鱼灯舞”彩绘墙,这些都让非遗真实丰富了居民的生活。

除了沙头角鱼灯舞,深圳还有下沙祭祖、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等多项非遗,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已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2009年,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策划了“深圳市首届欢乐闹元宵”活动,希望通过传统节日推广非遗,取得了良好的反馈。目前,欢乐闹元宵成为深圳市的公益文化品牌。此外,深圳从2006年开始举办文化遗产日公益活动,也成为推广非遗的重要窗口。公益文化活动让深圳市民在亲近传统、领略传统之美的同时撒播传承的种子,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动之外,2010年开始,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

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深圳先后公布5批98项市级非遗名录,其中省级以上36项、国家级9项、区级200多项,全面建立起从国家到区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就在近日,广东公布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深圳有沙井蚝生产习俗、螳螂拳、中医诊疗法和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四个项目上榜。 

打造多元化、立体式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潮州:非遗活动遍地开花 带动文旅客似云来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通讯员 潮宣

“潮乐玩”非遗体验、古城非遗文创大客厅、非遗进校园、“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免费培训班……火热六月,多个非遗活动将在潮州湘桥区遍地开花。

潮州大锣鼓日前入选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

单是“潮乐玩”非遗体验,就已经成为湘桥区非遗活化的一个文化品牌。潮州市湘桥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方楚兰告诉记者,该系列自2020年推出,目前已经连续举办潮州花灯、潮州歌谣、潮绣、潮州小吃、潮州剪纸等主题的非遗体验活动共24场次。“我们通过组织各类非遗传承人,带领小朋友一起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加深下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将潮文化发扬光大,推动非遗传承保护。”方楚兰说。

不难发现,近年来,潮州非遗的上镜率越来越高——潮州木雕精品亮相国家博物馆“雕绘乾坤 潮州木雕展”,一批非遗展品出现在广州塔、潮汕机场展示,多位非遗传承人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众多国内展览展示。与此同时,非遗巡回展览、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也全面铺开。据悉,潮州迄今已举办了潮绣、剪纸、潮彩、潮剧、木雕等公益培训班120多场。

踏上广济桥,不同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在亭中进行技艺展示;漫步牌坊街,多种充满独特韵味的文化老店鳞次栉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目前,在丰富非遗文化的“加持”下,潮州牌坊街获评省旅游休闲街区,潮州古城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随着八方游客的到来,古城区民宿客栈数量也从2013年的3家增至目前的137家。

非遗大市潮州不断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工作,。据悉,目前,潮州已建立非遗基地73个,建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拥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与此同时,随着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的揭牌,意味着非遗文化研究的深化,潮州文化研究“四个一”活动、《潮州文化丛书》、“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潮州文化研究基地等项目也纷纷落地。 

【行业声音】传承非遗不应排斥新技术

“我们做非遗产品就希望让更多人喜欢,通过市场鼓励年轻的非遗创新设计师和手艺人,推动整个产业进步。”在广州,微光物种是一家围绕非遗手艺和文博产品的电商平台,该平台主理人韩煜已入行多年。

韩煜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她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通过机器制作广绣产品,“这不同于大多数人认知里的纯手工非遗产品,实验性和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她说,目前,机器可以相对稳定地实现在多种面料上进行双面绣,团队大胆引入了这一技术,生产出体现广绣风格和文化底蕴的衍生产品,并围绕广绣已在广州永庆坊举办现代艺术展览,未来还将在社区里推动广绣文化,用现代手段向人们展现“活起来”的非遗。

韩煜认为,在当今时代,传播非遗的方式也应该随之更新变化,传统的纯手工制作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机器推动、互联网和3D技术等手段的介入,能让非遗产品传播得更广。“在机械化的过程中,保证非遗产品的质量,留住传统手艺的精髓和文化底蕴,这个才是真正的核心。”

佛山彩灯市级非遗传承人黄宏宇对此也有同感。“近两三年来,我们已经设计开发了多款DIY彩灯。”黄宏宇告诉记者,他的团队刚开始做DIY彩灯时,业内中有些人并不认可,觉得这样是脱离了传统的手艺,在他们看来做一个灯笼就要是用铁丝、布料、胶水等传统材料。但黄宏宇观察发现,相比而言,DIY彩灯更容易上手,也更容易被接受。“更加新潮、有趣且简单的DIY彩灯,可以让彩灯这项非遗文化更加亲民,进而促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彩灯。” (朱嘉乐 景瑾瑾) 

【专家点评】广东非遗发展要“四轮驱动”

当前广东非遗传承保护情况如何?未来还能在哪些方面发力?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承良。

张承良认为,高水平的非遗传播传承,需要以丰富的非遗数据库为基础。学术力量是非遗研究梳理的核心,特别要鼓励地方高校参与基层非遗素材的挖掘整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非遗解读报告、非遗数字化等方式,提升非遗传播的专业性、系统性及便利性。“广东的地方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梳理各地的非遗资源,通过当今发达的互联网进行传播,能够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大大延伸拓展非遗传播。”

未来,广东应在非遗传承上如何发力?张承良表示,要“四轮驱动”,即政府主导、学术引领、市场主体参与及社会力量融合“四个轮子一起动”,让各方力量都参与进来。政府从省、地市、县区上下贯通,形成对非遗的重视与呼应。同时,在学术研究方面加大力度,关注本土非遗的梳理研究。市场主体不断参与进来,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此外,还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关注和传播,包括群众及社会组织的参与,以更大力量传播非遗。(朱嘉乐)

编辑:束孟卿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