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商埠焕发新活力 著名侨乡筑牢“根魂梦”

来源:金羊网 作者:赵映光 发表时间:2022-06-20 08:03
金羊网  作者:赵映光  2022-06-20
不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上展现新作为,在实现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中书写新篇章。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 林蓁 林鹏 摄

汕头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视察。总书记来到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并为汕头改革发展把脉定向,强调汕头要做好“侨”的文章,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汕头持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沿着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指明的方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绣花”功夫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织好华侨华人同心同向同行、经济共建共赢、文化共享共荣“三张网”,不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上展现新作为,在实现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中书写新篇章。

小公园开埠区:

保育活化推动文旅融合显成效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位处老城区,是我国34个开埠城市中保存较完好的开埠区。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视察期间,来到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作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等重要指示。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汕头以“绣花”功夫做好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工作:除了修缮破旧建筑、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围绕中山纪念亭等核心地标,有机融合非遗展示、非遗文创活化、红色教育等主题元素,丰富市民和游客的精神生活及消费业态。

2021年初,汕头制定出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提出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商埠文脉统一起来,分步以街区为修复单元,循序渐进开展活化利用。同年7月,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如今的小公园不仅街区越来越美,人气也越来越高,集聚了侨批文物馆、开埠文化陈列馆、红色交通站等专题展馆群,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到汕头一处必不可少的‘打卡’地。”今年端午期间,从广州返乡过节的市民陈先生感慨地说,当他走进这片游人如织的街区,心中不由得燃起一股自豪之情。

除了小公园开埠区的专题博物馆群外,汕头市博物馆、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等文化场馆也成为市民游客了解汕头文化乃至潮汕文化不可错过的“文化综合体”。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加紧建设线上平台展示特区发展历程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中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浓缩展示了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从被动开放到全面主动开放,反映了汕头开埠、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历史。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和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听取汕头市下一步发展规划情况汇报。总书记指出,汕头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要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这是莫大的荣耀和鼓舞,十分振奋人心。”汕头市开埠文化陈列馆馆长张如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到这里参观了解汕头历史文化,馆内的讲解员已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了6人,每个讲解员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要为约10个观展单位进行讲解。

目前,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正在抓紧推进新的线上平台建设。张如强说,将竭尽全力把展示经济特区发展历程等工作做得更细致深入。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当前,汕头正坚定不移地走“工业立市 产业强市”之路,全力推进深圳—汕头深度协作,高水平筹办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积极申办2024年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国际潮商大会,努力把汕头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

吸引众多“侨二代”“侨三代”来寻根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侨批文物馆,听取了侨批历史和潮汕华侨文化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一年多来,到侨批文物馆参观的人数明显增多,其中不乏‘侨二代’‘侨三代’来寻根。”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

去年3月,汕头将侨批文物馆作为侨批分馆,交由汕头市档案馆负责管理,在档案馆增设侨批档案部,负责侨批档案的征集、保管保护、宣传和研究开发利用,并在库房区设置侨批档案特藏库,不仅大大提升了侨批档案的保存管护水平,而且可满足未来30年档案进馆需求。

汕头已制定出台《汕头市加强侨批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并将侨批档案工作列入汕头市“十四五”规划。今年1月,潮汕地区第一家镇级侨批馆——坐落在汕头澄海区樟林古港的永定楼侨批展览馆正式揭牌。樟林古港作为汕头开埠前的粤东第一大港,是传承潮汕“红头船精神”的具象载体,而永定楼原为樟林古港海员船员休憩休整的公共建筑,后来逐渐成为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互通书信的节点。如今,该展馆已成为擦亮樟林古港这一历史文化名片的有效载体。

羊城晚报记者从汕头市侨务局获悉,汕头依托“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这个全国唯一兼具“侨”和“文化”内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高水平建设“侨梦苑”,筑牢“根、魂、梦”意识。

汕头东海岸新城已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陈史 摄

亲历者说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

推动侨批文化 “走出去”“活起来”

“2020年10月13日,对我而言是十分难忘的。”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当天的场景,难掩激动之情,“当天,我有幸向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介绍了侨批和侨批文化,讲述了写批、寄批、送批和回批的流转传递过程”。

林庆熙介绍,汕头市委、市政府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侨批文物、加强研究的重要指示,依法依规,迅速理顺侨批文物馆的管理体制,把征集、收藏、整理侨批档案的工作划转汕头市档案馆。“从政府、民间收藏家、批局经营者后代、侨眷以及侨批文化研究者等五个方面都‘动起来’了!”林庆熙说,侨批工作五个“动起来”今年还在持续,且热度不减,他备受感动。

目前,汕头市档案馆是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逾7.8万件。除了馆藏实物数量增加外,侨批文物馆在推动侨批文物活化传承方面也做出不少新尝试。据林庆熙介绍,汕头市档案馆在完成侨批文物馆提质升级的基础上,又在档案馆举办“潮汕侨批档案精品展”,让侨批文化“走出去”“活起来”。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侨批文物馆还将进一步推动盘活馆藏文物,一方面深入推进侨批书籍编纂工作,另一方面将选取一批侨批局旧址,还原侨批局运营场景,探索文旅融合之路。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讲解员黄少彦:

不断提升自己 传播潮汕文化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和经济特区发展成就。总书记参观陈列馆时,该馆的“90后”黄少彦担任讲解员。

“有幸为习近平总书记作讲解,直至今日回想起来,内心还是非常激动。”黄少彦说,现在每天到馆参观的团体络绎不绝,她的讲解工作也变得更加繁忙了,“细算下来平均每天要讲解5场”。

作为有9年党龄的青年党员,黄少彦总是将前期工作做到最充分,每次讲解都力求能有最好的呈现。“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作为汕头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记录着汕头从被动开埠到主动开放、再到新时代全面开放的历史进程。”黄少彦说,作为一名文博人,她能够深切理解开埠带来开放、开放带动发展、发展创造未来的深刻意义。

因此,在为家乡深感自豪的同时,黄少彦也表示将继续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和研究,充实对汕头开埠文化、潮汕文化的知识储备,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史、了解汕头的奋斗故事。

数看发展

产业发展: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了44.6万个,A股上市企业达35家。将产业用地比例提升至23%,科学划定16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大力推进“工改工”,规划建设近398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加快76平方公里的六合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1年底,汕头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38家,全年产值113.1亿元,同比增长6.4%,工业增加值24.3亿元,同比增长8.8%;全市规上数字创意企业58家,2021年全年实现营收5.99亿元,同比增长11.4%。

创新驱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37家,新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建立完善深圳与汕头“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引进协作项目30个、投资总额192.46亿元。

乡村振兴:全市872个行政村基本完成干净整洁村创建,实现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100%完成、村庄保洁100%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00%普及,启动13条共145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面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143项重点民生项目,2个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成碧道58公里,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保持98%以上。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