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见证香港回归25载 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洁、黄丽娜、鄢敏、张豪、宋金峪、汤铭明、周巍、王绮静、陈倩 发表时间:2022-07-01 06:21
金羊网  作者:林洁、黄丽娜、鄢敏、张豪、宋金峪、汤铭明、周巍、王绮静、陈倩  2022-07-01
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亲历者。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图/视觉中国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珠水浩荡,香江悠悠。广东毗邻香港,自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两地交往逐步加深,交流愈发频密。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两地迎来全新机遇,开启互融互通的新纪元。

值此重要时刻,羊城晚报记者寻访了数位于1997年出生的内地和香港青年,透过这代人的视角看回归这些年。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亲历者。有人在香港出生,选择来广东求学;有人在广东长大,如今去香港打拼。他们的成长轨迹,正是25年来粤港两地相融相依的生动写照。(鄢敏)

统筹:林洁 黄丽娜

文字:鄢敏 张豪

执行:宋金峪 汤铭明 周巍 王绮静 陈倩

羊城晚报联合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出品

香港青年蔡嘉麟:走出香港看发展 奔赴广东闯事业

蔡嘉麟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日子。再过两周,就是香港青年蔡嘉麟25岁的生日。1997年出生的他,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共同成长,感受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在香港完成学业后,蔡嘉麟主动跨过深圳河,来广东闯事业,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未来,他愿意担起时代使命,用自身所学贡献青春力量,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家中珍藏回归纪念邮票

蔡嘉麟家里保存着一套2006年发行的生肖邮票,平整干净,像新的一样。“这是当年特区政府赠送的纪念邮票,家人觉得很珍贵。”蔡嘉麟的生日刚好也在7月,回归这件大事,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从他记事起,每年7月前后,香港都会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比如有一年,凡是1997年出生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去海洋公园玩。

中学开始,蔡嘉麟爱上读历史,被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每周一个小时的课,总让我感觉意犹未尽。”他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初三那年,蔡嘉麟激动地坐上开往山东的列车,实地探寻文字之外的华夏文明。走进孔子故里、去潍坊看风筝……他沉浸式体验齐鲁大地的风土人情。

自此,蔡嘉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愈发着迷。看到学校或者协会发起的游学活动,他总是第一时间报名。苏州的园林、北京的故宫、西北的荒漠……不止感受于表面的美,蔡嘉麟都会认真聆听现场讲解,细细品味个中内涵。后来,蔡嘉麟考入香港城市大学,就读于中文与历史学系,因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是炎黄子孙的基本素养”。

生于回归之年,蔡嘉麟与香港共同成长,亲身经历了众多历史大事件。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晰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内地金牌运动员来港交流的情形。虽然没能到现场观看,蔡嘉麟也不愿错过这一重要时刻,紧紧盯着电视。看着屏幕里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为他们感到骄傲,心里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跨过深圳河当起桥梁

随着学习交流逐步深入,蔡嘉麟对祖国的认识更加全面。一路走来,他也见证了香港25年来的飞速发展,最直接的体会是交通工具不断迭代升级。以前清明回福建老家扫墓,蔡嘉麟一家人要先坐大巴到深圳再转车。现在,高铁出行、换乘,时间缩短了很多,“归属感更强了”。

身在香港,“邻居”广东的显著变化,更是近在眼前、触手可及。“一年比一年高”,每次回来,深圳的大楼总会刷新大家的认知,蔡嘉麟不禁感叹建设速度之快。手机扫码即可下单购物、出门基本不用带钱包……各种方便快捷的智能生活方式,同样让蔡嘉麟眼前一亮。

遍地是机会的广东,让蔡嘉麟十分向往。2019年,毕业前夕,他决定走出香港,前往深圳大展拳脚。得知这个想法,父母最初是反对的。“他们对深圳的记忆,还停留在过去,觉得比较落后。”

为了打消父母的疑虑,疫情前,蔡嘉麟专门带父母到深圳走了一圈,重新认识这座城市。在他看来,这是香港新生代的应尽之责,要身体力行地“推介”内地城市,打破偏见。

得益于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经过多轮面试,蔡嘉麟进入深圳的腾讯公司,主要负责青年发展、公益慈善等事务。2021年底,根据公司安排,他回到香港拓展线上课程业务。其间,香港第五波疫情袭来,蔡嘉麟一边参与抗疫,一边协助项目落地。短短两个月,他和同事组织30多名志愿者,为香港52所学校的300余名中小学生提供十多门课程。前段时间,他又返回深圳,着手策划扩大公司在香港的线上教育业务。

工作之外,蔡嘉麟时常出现在各类港澳青年交流活动中,有时是参与者,有时是发起人。他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师弟师妹对内地生活感兴趣。蔡嘉麟把自己当作窗口,一些香港同龄人透过他,看到未曾接触的领域,大胆去尝试。

蔡嘉麟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站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新起点上,他斗志昂扬,“我们年轻人要担当大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明天才会更好”。(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香港青年黄嘉敏:香港长大 内地倾心 广州学习深圳奋斗

蔡嘉麟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同年同月,蔡嘉麟在香港出生。25年来,她与香港共同成长,经历时代风云变幻,主动前往广东求学,尝试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值此重要时刻,她即将迈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我的想法一直没有变,我要留在内地。”

中英街上懵懂启蒙

黄嘉敏曾在香港新界沙头角中心小学度过快乐的小学时光。学校位于中英街上,以石碑为界,一边是香港,一边是深圳。当时,年纪尚小的她,看到街上的界碑不免疑惑。通过家人、老师的讲述,黄嘉敏慢慢了解中英街背后的故事,从而懂得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黄嘉敏记得,每到7月1日,学校都会组织升国旗、唱国歌,庆祝香港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国歌的旋律振奋人心,能给人力量,让我觉得很感动”。

虽然从小在香港读书,但黄嘉敏对内地的潮流文化更加感兴趣。影视剧、歌曲、小说……借助网络,她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作品,“有意思又好玩”。如今回想起来,黄嘉敏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完全是当时自然而然的选择。

出于对内地的好感和向往,2016年,黄嘉敏没有犹豫,决定来广州读大学。“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未来发展空间更大。”拿着高中成绩单,经过面试,黄嘉敏成功保送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踏上内地求学路。

扎根广东寻求发展

周末去沙面闲逛、放假约上三五好友探店……学习之余,黄嘉敏十分享受在广州的惬意生活。令她惊叹的,不仅仅是社会变迁。黄嘉敏发现,以往新事物先在香港试水,成熟后再引进内地;现在恰恰相反,内地先尝“头啖汤”,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支付方式。前两年,她回香港的时候看到,本地商家也开始大力推广移动支付,而在内地,二维码早已遍布大街小巷。

完成本科学业后,黄嘉敏继续在暨南大学深造,今年夏天拿到硕士毕业证书。又一次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她面临回香港还是留在内地的抉择。六年时间,黄嘉敏完全融入内地圈子,交流也非常顺畅,习惯了广东的节奏。“家里人尊重我的想法。”她的目标很明确,只考虑广州和深圳。最终,她被深圳南山区一家公司录取,7月3日将正式入职。

事实上,像黄嘉敏一样留在内地工作的香港青年不在少数。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各项促进政策,粤港两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黄嘉敏希望,未来内地和香港继续加强交流、沟通,加深双方的认知程度,实现共同发展。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内地青年陈铁夫:与香港特区共庆“生日” 深感与有荣焉

陈铁夫

“香港回归祖国时,我来到这个世界,感到十分荣幸。”来自中交四航局的陈铁夫如是说。去年7月至今,他来到香港,参与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项目建设。今天,对陈铁夫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一天,因为他第一次站在香港的土地上,与特区一起庆祝“生日”。

香港回归伴随成长点滴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就在这一天,陈铁夫在江西赣州出生。对他来说,“香港回归”的字眼伴随着他的成长。“小时候父母带我去亲戚或朋友家,每次问起我的年纪,父母总要提一句‘他是香港回归那一天出生的’。那时候不太懂,长大后学习到中国近代史后,深刻认识到了香港回归对于中国的意义。”

陈铁夫说,作为一名“回归宝宝”,对香港的认识与回忆几乎都是来自于长辈的讲述和书本知识。大学毕业后,陈铁夫入职总部位于广州的中交四航局,这让他有了与香港邂逅的机会。2021年4月某天,他接到人力资源部的电话:“你的广东话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去香港见识一下?”陈铁夫内心非常激动,作为与香港回归同岁的孩子,还没来过香港,“我想试一试”。

以努力建设为彼此“庆生”

2021年7月,他从港珠澳大桥过关来到香港。“第一次见到港珠澳大桥这条海上巨龙时,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香港之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包容是他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在他看来,香港的魅力就在于欢迎每一个人:“一个内地人来香港,不会粤语也没有关系,这里有很多人都讲普通话;一个外国人来香港不会讲粤语也没关系,这里也有很多人会讲英语。”

从去年7月到现在,陈铁夫刚好在香港工作一年,而今年又恰是香港回归25周年。能够在这样重要的时刻,与香港特区一道庆祝生日,他感到很幸运。

如今,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已基本建设完成,陈铁夫也即将前往下一个工作岗位。他祝福道:“希望香港在祖国的支持下,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尽情释放魅力,散发东方之珠的光彩,期待再次相见。”

(羊城晚报驻香港记者 张豪)

香港青年余冠德:香港仔深爱祖国历史 赴粤求学踏上中医路

余冠德

“回归祖国真好!”回想自己与香港特区共同走过的25年,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级中医学专业的余冠德,心中有无限感慨,最终凝结为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重要时刻,1997年在香港出生的余冠德,即将带着在内地五年的学习成果回到香港,迈入新的人生阶段。踏上新征程,他内心无比坚定,朝着成为一名优秀中医师的方向前进。

遨游书海追寻祖国历史

伴随着激昂的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金紫荆广场上冉冉升起。这一幕场景,给年幼的余冠德留下深刻印象。每到回归纪念日,一家人都会围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观看这项重要仪式,这已经成为习惯。

小时候,长辈偶尔会讲起回归往事,勾起了余冠德的兴趣。只言片语的描述,无法满足他大大的好奇心。香港曾经历了什么?又怎样摆脱被压迫的屈辱?他主动从书中寻找答案,化解心中的疑问。

“我喜欢阅读,这可以让我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从字里行间,余冠德感受到香港回归以来的种种变化。

除了追溯香港的前世今生,余冠德还会翻阅历史类书籍,揭开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既是阅读,也是学习。”过程中,他逐渐培养起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愈发热爱这片生活的土地。

2008年,中国第一次主办奥运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运动盛会的旋风,吹遍华夏大地,点燃了国人心中的激情。当时,正在读小学的余冠德同样热血沸腾。他去了北京,第一次登上长城,领略其巍峨。更令他和身边亲友振奋的是,奥运会的马术类比赛在香港沙田举行,“奥运来到家门口,我们都倍感自豪”。

立志助人继承杏林衣钵

从1997年到2022年,时间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香港。25年来,内地与香港的交流进一步加深,许多人勇于尝试,到广阔的内地寻找学习和发展机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群体就是越来越多到内地高校求学深造的香港学生。余冠德便是其中一员。

2017年,余冠德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中医学专业。事实上,很早之前,他就立下当中医的志向。20世纪,余冠德的爷爷远赴香港谋生,经过多年打拼,开办了中医诊所,至今已有30多年。在他看来,做医生能够救助病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为什么选择来广州读中医?余冠德发现,内地的中医教学系统较为成熟,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更多临床实习机会,而且广州也离家近。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他与同期小伙伴可以参与临床诊疗,配合老师为病人诊脉、开药。由此,余冠德也收获了不少病人的谢意。

五年匆匆而过,今年6月,余冠德完成本科学业。他坦言,大学阶段结束,人生路程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余冠德计划考取执业医师证,再升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始终记得爷爷说的,“学医是一辈子的事”。现年70多岁的爷爷依然坚持出诊,这也激励着余冠德要保持学习,一点都不能松懈。

毕业骊歌响起,余冠德收拾好行囊,带着五年来的收获,即将回到香港,“现在暂时的离开,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回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内地青年曾子莉:广州囡囡扎根香港 期待与特区共成长

曾子莉

1997年出生在广州的曾子莉,似乎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在她出生一个月后,香港回归祖国;在她咿呀学语时,开始学唱《红日》,深受香港文化熏陶;香港对内地开放自由行后,她成了较早的一批幸运儿;高中毕业以后,她来到香港学习生活……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曾子莉的人生也步入新的阶段,刚毕业不久的她,选择留在香港工作,期待与特区共成长。

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

1997年,曾子莉出生在广州。为了迎接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家人特地在6月30日给她摆了满月酒,“外婆跟我说,摆完酒后,一家人就聚在电视机前倒数,欢庆香港回归”。

仿佛从满月酒开始,曾子莉与香港就隐约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回归宝宝”,香港回归祖国多少年,她就多少岁,每次到纪念日欢庆时,她感觉自己也能沾点光。让她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时,香港迪士尼乐园就给所有1997年出生的儿童送上全年的免费通行证。

曾子莉从小深受港片、港乐的熏陶,对香港的风土人情充满向往。“小时候拿到零花钱就跟哥哥去便利店买咖喱鱼蛋、车仔面,然后坐在路边,幻想自己是电影中的一员。”曾子莉笑着说,可能是因为语言相通、地理位置有优势,她成为了香港对内地开放自由行后的第一批幸运儿。

曾子莉回忆,第一次来香港是2004年的圣诞节前后,那一年天气很冷,她成为了太平山顶某雪糕店里极少数顾客之一。“当时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避寒,只有雪糕店里还有空位子,就进去了。雪糕真好吃呀,再佩戴上路边买的、扭一下就闪闪发光的胸针,觉得可新潮了。”

为香港融入湾区出力

高中毕业后,曾子莉选择来到香港读书,开启了她的香港学习生活之旅。生活便捷是她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她说,香港住房虽小,但周边配套设施却非常完善。香港共有18区,有近200个街市(菜市场),几乎每隔几条街就会有一个大型街市,公共交通在香港分布得也很全面。

在读书期间,曾子莉爱上了运动。“我发现香港本地学生大多热爱运动,受他们影响,我也经常和朋友一起爬山、去海滩、玩溪降。”对在广东、香港都生活过的曾子莉来说,两地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小。“比如,我发现香港居民也用起了电子支付,交通工具也可以通过电子支付搭乘,还建立了社区外卖平台,购买内地电商商品。”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于今年7月2日对外开放,曾子莉已经与几名香港朋友约好,一起去“打卡”。她表示,相信这能让香港市民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吸引内地居民来香港参观,展现两地一家亲。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曾子莉在香港度过的第五年。“回归宝宝”变成了“回归青年”,曾子莉的人生也步入新的阶段。毕业不久的她,选择留在香港工作,现在是粤海置地财务资金部高级会计文员。对于未来,曾子莉充满信心,“希望能够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学业,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用自身所学,为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贡献一份力”。(羊城晚报驻香港记者 张豪)

编辑:束孟卿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