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迈上新台阶:十年画卷浓墨重彩 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来源:金羊网 作者:罗仕、柳卓楠、曾潇 发表时间:2022-07-12 08:27
金羊网  作者:罗仕、柳卓楠、曾潇  2022-07-12
如今的广州,老城市持续焕发出新活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迈上新台阶,一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加速崛起。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广州正阔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视觉中国供图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国人民矢志民族复兴,走过非凡十年,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恢宏壮丽的画卷。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即日起,羊城晚报·金羊网开设“非凡十年”栏目,通过对广东各地区各行业的采访报道,全方位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取得的显著发展成绩,多层次反映新时代广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敬请垂注。

“美丽广州”已经成为广州绿色发展的闪亮名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邓勃 摄

【跨越】

从经济总量过万亿到接近3万亿,从国家中心城市到建设国际大都市,从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到建设更高品质美丽广州……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奋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中勇当排头兵。

如今的广州,老城市持续焕发出新活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迈上新台阶,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一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加速崛起。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发展是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作为经济发展排头兵城市之一,广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13551.21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28231.97亿元,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

就在上个月,国内首部城市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与此同时,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广州人工智能融合赋能中心正式挂牌,8家生态合作伙伴入驻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数据交易枢纽的广州数据交易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大动作,成为广州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近年来,广州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历史机遇,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动能转换,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

广州持续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断上升,2021年跃升至3.15%,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

广州开放型经济水平也明显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2%,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30家。

面向未来,广州正聚焦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不断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增强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城市能级持续跃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方位、全领域开放格局愈加明显。

广州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开放是其城市基因。近年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城市能级持续跃升,城市影响力、辐射力和显示度进一步提升。

在广州北面,一个世界级机场正奋力腾飞,白云机场2021年的旅客吞吐量达4026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全球前列;在广州南面,一个世界级大港正迅速崛起,广州港2021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5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47万标箱,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提升到全球第四、第五位……广州着力打造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门户城市功能明显增强。

广州积极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近年来,广州外国驻穗总领馆新增11家、达66家;新增国际友城37个,如期完成“百城计划”;国际友好港新增16个、达54个。2020年,广州成功当选世界大都市协会主席城市,这是中国城市首次出任该协会主席职位。同时,广州接连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世界港口大会、从都国际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全球市长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

在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布的2016年世界城市名册中,广州首次进入世界一线城市序列。在2018年世界城市名册中,广州排名进一步提升至第27位。

近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为广州城市发展提供的新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向未来,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下,作为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广州将举全市之力推动方案落地见效,与周边城市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绿色发展成果丰硕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今的广州,河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行天桥上的簕杜鹃美不胜收,“广州蓝”成为常态……

去年年底,在珠江天字码头、猎德涌、沙河涌、石井河等广州中心城区河涌,一群群白鹭翩翩起舞,成为街头巷尾市民热议的话题。作为一种喜水动物,白鹭对环境很敏感,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广州市中心白鹭分布范围和数量均在增加,成为广州城市环境变好的直接印证。

近年来,广州空气质量全面达标,PM2.5平均浓度保持国家中心城市最优。新建污水管网1.98万公里,纳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16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获评国家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在自然环境明显提升的同时,广州城市环境品质也持续改善。近年来,广州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752个,恩宁路、沙面、海珠广场、泮塘五约等重点片区环境全面提升。治理违建2.05亿平方米,清理散乱污场所6.4万个。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扎实推进“还绿于民”,海珠湿地二期、三期建成开园,海心桥、“空中云道”正式开放,建成碧道821公里。

如今,以“广州蓝”、碧道等为代表的城市环境新形象,已成为广州的新名片、百姓的新感受、城市新的竞争力。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衡量生态投入与人类发展》中,广州居中国城市人类发展指数第一。2021年,联合国官网首次刊登中国城市提交的地方自愿陈述报告,向世界分享广州绿色发展经验。

面向未来,广州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更高品质的美丽广州,正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袁建华 受访者供图

【成长】

洁特生物董事长袁建华:广州是一片“创业乐土”

即将“知天命”的年龄,袁建华却更加“折腾”了。1999年,已经47岁的袁建华在广州踏上了创业路。如今20多年过去,他创办的洁特生物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书写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传奇。

“接下来,我们将大力‘走出去’,真正在欧美实现生产,对标国际领先企业,扩大国际影响力。”袁建华说,希望企业未来有更大的发展,为广州、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自主研发打破海外垄断

2001年,袁建华在广州开发区创办了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早生产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的企业之一。“做生物实验室耗材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我想了10年。当时国内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的,很多高端关键技术和产品都被海外垄断。我希望能做中国自己的产品。”袁建华说。

80平方米的“小作坊”、十几人的团队,洁特生物就这样诞生了。2001年至2012年,洁特生物在生物实验室耗材领域崭露头角。2013年至今,洁特生物保持高速发展,用袁建华的话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被纳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如今的洁特生物拥有14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有29项。其自主研发生产的生物实验室高端耗材,打破了该领域长久以来的海外垄断局面,并促使同类进口产品价格下降约40%。洁特生物更是成为国内唯一掌握“3D细胞培养支架及细胞灌流培养系统”技术的企业。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与在场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袁建华是现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言代表之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了我们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自信,使我们更加努力勤奋地去拼搏。”袁建华说。

继续探索攻克技术难关

“洁特生物的发展,其实也是广州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缩影。”袁建华表示,“广州很早就在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播种的阶段比国内其他城市早10年,目前已成为全国的生物医药高地。”

对于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袁建华认为,最值得称赞的是广州优质的营商环境。“广州是千年商都,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这里是创业的乐土,充满活力和机遇。在这里,不会觉得是一个人孤立作战,背后有强大的力量在默默支撑。”袁建华说,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广州成为创业乐土,有了好的土壤,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和成长,形成很好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在我创业时,享受到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当时我们公司的场地租金全免,政府还为我们提供半价住宿公寓。这些政策对于很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来说,能大大增加存活率。”袁建华表示,近十年,广州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扶持政策更多、力度更大,仅他所在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就相继出台了“高端生物制药8条”“生物医药10条”“中医药10条”等多项政策。

“目前我们还享受到国家、省、市、区各种扶持政策,每年约千万元的资助,如技术改造、重大攻关项目、专利发明奖励等。”他说。

对于未来,袁建华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表示,未来3年至5年内,洁特生物将重点攻克更多技术难关,探索新的产品;同时,重点做好智能化、自动化的制造转型,实现仓储物流的智能化管理,生产线的全智能化等。

改造后的永庆坊 通讯员供图

【变迁】

永庆坊修复活化老旧建筑,已成为广州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

“绣花”功夫微改造 古老街区获新生

广州看西关,西关看恩宁。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浓缩了岭南传统建筑的精髓,传承了珍贵的广府民间民俗,承载着浓郁的南粤风土人情。

曾经的永庆坊,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永庆坊秉承“修旧如旧、新旧融合”的微改造理念,用“绣花”功夫对老旧建筑进行修复活化。古老的永庆坊在新时代重获新生,成为广州展示岭南传统文化、老城市新活力的一个窗口。

老街区展现新魅力

市民徐朝江从小在永庆坊长大,见证了永庆坊改造前后的巨大变化:“以前永庆坊这个地方破破烂烂的,一下雨还经常‘水浸街’。现在沟渠排污改善了,地面平整了,房子修漂亮了,十分美丽、看着舒心。”

在永庆坊的西端,古老的骑楼里藏着一个仅3.8平方米的商铺。这家名为“恩宁雪糕行”的小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很多人举着颜色讨喜的雪糕在老骑楼下留影,并发布到各类社交平台与网友分享。

店主莫达豪从小就在恩宁路附近长大,他说:“我很认同永庆坊的微改造思路,熟悉的街道变得更美了,我也在这里实现了个人事业的新发展。”

永庆坊旁的金声电影院,见证了西关的繁荣。金声电影院曾一度只剩几面危墙,重建后不仅完整保留了正面外墙,还让旧放映厅成为活力四射的音乐演出现场,在广州和全国音乐行业中颇有名气。

“微改造后的永庆坊和金声电影院,有了全新的面貌,又不失传统、浓郁的人文气息,年轻人来这里看演出有了全新的体验。在融合文旅、餐饮等元素后,我们品牌的发展也有了全新的可能。”上述音乐演出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永庆坊成为网红打卡点,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上榜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据统计,2021年,永庆坊客流量达到750万人次,2022年预计将超过880万人次。

改造前的永庆坊 通讯员供图

老技艺找到新发展

古朴整洁的街巷之中,永庆坊沉淀着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近年来,粤剧、广绣等非遗文化在永庆坊找到了“安身之地”,不断传承和发展。

2020年8月,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在永庆坊落成,十余位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此开办了工作室。在这里,游客可以一站式体验各种非遗项目。“常常有美术相关专业学生来这里学习广绣,然后再运用到作品中,也有小朋友来体验传统文化。”广绣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敏说。

永庆坊内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是展示、弘扬粤剧艺术的重要窗口,从2018年11月至2022年6月底,这里已接待观众约188万人次。平时,这里演出不断,仅今年上半年,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台就开展了精品演出13场、惠民演出55场,吸引观众逾万人次。近年来,少儿粤剧传承基地也在该博物馆成立,粤剧艺术博物馆负责人马楠对此十分欣慰:“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粤剧的代言人、传承者。”

很多游客到永庆坊,还会在一家叫做“活字印刷”的体验馆里驻足。拣字、排版、上墨、拓印……很多人在这里亲手体验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独特魅力。

2018年,为了保护和传承铅活字印刷,赖朝阳选在永庆坊开设体验馆。他说:“我们找过很多地方,但感觉都不合适。永庆坊的气质跟‘活字印刷’这门传统技艺十分相符,希望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在这里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数看发展

●2021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2.82万亿元,同比增长8.1%,近5年年均增长6.1%。民营经济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进出口总额均超过万亿元,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过5万亿元。

●近5年来,来源于广州地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3.13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8475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5.2%和6.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和10%。

●近年来,广州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所有18项指标连续两年获评标杆,南沙自贸区43项制度创新成果获全国推广。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比2016年增长1倍。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新增3家、累计5家。

●近年来,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发布全国首个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城市运行管理中枢“穗智管”对接业务系统115个;政务服务平台“穗好办”上线便民服务事项超过2000项,与省内所有地市、省外17个城市“跨域通办”事项近9000项。12345热线入选首批国家级试点典型案例。

●近年来,广州平安建设成效显著,2021年案件类警情、刑事立案数比2016年下降50.7%和36.4%。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年“双下降”。

编辑:郑健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