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春天的故事” 深圳速度持续领先

来源:金羊网 作者:宋王群 发表时间:2022-07-13 06:52
金羊网  作者:宋王群  2022-07-13
深圳以“领头羊”的姿态,不断释放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正朝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奋勇前进。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深圳南山区深圳湾总部基地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摄

深圳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十年发展取得非凡成绩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王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不断续写“春天的故事”。

2012年至2022年,深圳GDP总量从突破万亿元到迈上三万亿元台阶;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深圳有8家企业上榜;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达431公里(含有轨电车),比2012年翻了两番,轨道交通密度、客流强度均位列全国第一;前海深港合作区扩大了8倍,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5.7亿元、同比增长10.5%……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人文环境更加和谐,深圳以“领头羊”的姿态,不断释放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正朝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奋勇前进。

跨越

打造大湾区强大核心引擎

2012年,深圳GDP总量为1.295万亿元。2021年,深圳GDP总量已达3.07万亿元,稳居全国各城市第三。2012年,深圳三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截至2021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深圳已有8家企业上榜,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

十年来,深圳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今,深圳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15亿元左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外贸出口等优势产业强势增长;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集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绩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落地,深圳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主动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集聚更多高端要素、高端资源、高端企业、高端人才,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壮大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强大核心引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深圳着力打造宜居环境,市民群众文体生活越来越丰富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摄

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深圳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6年,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为7847.72亿元,增长10.6%,占GDP比重40.3%。2017年,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9183.55亿元,增长13.6%,占GDP比重提升到40.9%。2021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2146.37亿元,同比增长6.7%,占GDP比重39.6%,七大产业均实现了正增长。

为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深圳前瞻性布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推进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2013年起,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确定为深圳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2018年,深圳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健康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已形成20大产业集群。同时,八大未来产业也源源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挺进纵深。2021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增加值合计超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近四成,且增速也显著高于GDP增速。目前,深圳在5G、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的产量居全球同行前列,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超5万家。2021年,深圳全市逾4万亿工业总产值中,超过七成来自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布氏鲸现身深圳大鹏湾,侧面反映深圳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摄

节能减排提升城市气质

着力构建低排放、低消耗的现代产业体系,单位GDP能耗、水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9,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空气质量在全国特大城市中排名第一……深圳既是一座高质量发展城市,也是一座绿色低碳城市。

2012年5月,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举行,深圳提出与荷兰合作规划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打造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会后,这一项目很快立项并启动相关工作,同时得到国家财政部、发改委的正式批复,被列为国家财政部节能减排政策综合示范项目。

如今的低碳城,建筑外形颇具科幻感,是全球第一个走出实验室、规模化应用的全直流建筑,成为净零能耗和直流建筑示范项目。大厦集未来建筑、新技术应用、绿建三星设计加运营等于一体,引领未来建筑设计与建筑规范惊艳了国内外专家,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留下精彩的一笔。而这只是深圳低碳经济的一个样本。

今天的深圳,经济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三,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清洁电源装机占比近80%,绿色建筑超1.4亿平方米,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筑推广数量全国领先。

今天的深圳,已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全面纯电动化,全市上路行驶的新能源汽车超过50万辆,“绿色公交”模式去年更是被世界银行向全球189个国家发布推广。

今天的深圳,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1%,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1.8万吨;在全国率先探索碳排放配额和碳交易,成立碳排放权交易所,以市场杠杆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

一项项可见的绿色低碳发展成果,让深圳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代表,也赋予了这座超大城市新的“气质”。

开发建设前的前海 陈宗浩 摄

开发建设后的前海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摄

变迁

前海从零开始精雕细琢 画出了最美最好的图画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王群

今年77岁的陈宗浩,是广东南油集团的退休干部。1984年,陈宗浩拿着公司配备的一台相机,用镜头记录了当时深圳的城市建设面貌。此后,陈宗浩不间断地拍摄变化中的深圳。如今,他已经拍下数万张深圳“变迁”照,见证着一个个深圳奇迹的发生。

影像记录前海发展变迁

陈宗浩家住深圳南山区南油宿舍,这里与“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只一山之隔。所以只要有空,他便会登上大南山,眺望远处的前海,拍下这片海湾的变化。

“1984年,我拍下了第一张前海的照片。那时的前海从大南山望去,一片杂草泥泞地,人迹罕见。2004年,我从大南山拍下了第二张前海照片,那时的前海已经开始开发建设,曾经的草地变成了黄土地,有了很多矮小建筑。”陈宗浩说。

前海真正的变化从2012年开始。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离京视察,“第一站”就选择了深圳前海。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并寄语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之后的五年,前海迎来了全面开发建设的‘爆发阶段’。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大开发持续掀起建设前海高潮。”陈宗浩说,他退休后,几乎每隔两天就要登一次大南山,最切身的体会是,以前半山腰就能看到整个前海,近些年,楼房多了、建筑变高,要拍下前海全景需要登上山顶。

前海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前海的建设始终坚持高标准。创造性开展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路网后开发、先环境后发展的“四先四后”开发建设时序;率先建立三维地籍的土地立体化管理模式,开展单元街坊整体规划,同期出让、整体建设,形成了地下、地面、空中三个层次连通的街坊整体开发新模式……十年过去,前海集聚全球顶尖智囊规划城市,以绿色低碳智慧为特质,按照“绿色、低碳、森林、智慧、水城”的理念,构建“一湾、两山、四岛、五区”的空间格局,打造集“山、海、林、城、岛、港、湾”于一体的世界一流湾区城市风貌,彰显世界水平、中国气派的城市新中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开发建设之路。

数据显示,十年间,前海合作区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44.9倍,年均增速高达89.2%;前海企业以高于深圳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的年均增速,提交合计5.8万件国内专利申请,超过2/3的有效发明专利集中在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生物医药检测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海外专利布局遍布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前海合作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5.7亿元、同比增长10.5%,税收收入增长了15%。

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前海合作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四纵十横”的道路骨干网基本成型,累计覆绿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在城市中建公园,在公园中建城市,初步形成从一片滩涂到国际化城市新中心的蝶变,兑现了“一年一个样”的承诺。

2021年,为进一步扩展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原来的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扩大了8倍。“扩区”后的前海拥有更丰富的产业业态,在高新科技、海洋科技、航空物流、会展业,以及先进制造等方面将大有可为。

如今,陈宗浩也会抽空去前海看看,漫步于前海湾滨海栈道,行走于高楼间的桂湾湿地公园。陈宗浩说:“我最喜欢的还是登上大南山远眺,放眼望去,廊桥岸边,路网如织,高楼林立,错落有致,碧海蓝天映照下的美丽海湾令人沉醉。前海这张白纸,从零开始,十年后画出了最美最好的图画。”

陆建新

成长

“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陆建新:见证深圳速度 刷新深圳“高度”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婷婷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艺戈

在高楼林立的深圳,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这些不同时期的城市地标,书写着深圳发展速度和高度,而这些摩天大厦都与陆建新有着密切的联系。

陆建新是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陆建新是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近日,陆建新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为城市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参与建设深圳城市地标

1982年,陆建新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测量专业毕业后投入到建筑一线。从最基层的测量员做起,陆建新扎根施工一线40年,辗转工作于国内外8个城市,参与44项工程施工,参建工程总高度达3600余米,被誉为“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

160米的深圳国贸、146米的深圳发展中心、384米的深圳地王大厦、442米的深圳京基100、600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以及深圳新旧会展中心……陆建新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中国建筑从100米级高度逐步攀升至600米级世界高度的全过程。同时,他还亲身参与创造了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深圳地王大厦“两天半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和广州西塔“两天一层楼”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速度新纪录,使中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从落后西方半个世纪跃升为世界领先水平。

深圳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建筑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十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深圳不断创新突破,让陆建新印象深刻。比如,2012年,陆建新担任时为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项目负责人,他和技术骨干一起,历时数月反复研讨论证,研发了“悬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统及其周转使用方法”, 减少1100多个塔吊使用台班,节省工期至少96天,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680万元。

为城市建设贡献新力量

不断学习钻研,是陆建新多年的习惯。参加工作初期,岗位平凡、工作艰苦,他白天到施工一线奔波,夜晚或认真研读技术书籍,或与工友们伏案探讨,在不断的实践中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

当计算机开始在工地使用时,他很快就娴熟地运用CAD等软件。除了测量,陆建新还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公司每引进一台新设备,他都要深入工地潜心研究其原理和使用技能。如今,深圳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他也把这种学习钻研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人才。

2020年年初,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战,陆建新主动请缨,率先奔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应急院区项目施工现场,为深圳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工序交叉难度大的问题,他科学组织、严格把关,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疫情防控等方案一次成型。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他和团队成员完成应急医院建造图纸,为应急医院的如期建成提供了保障。

如今,陆建新依然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奔波于各个施工工地之间。陆建新表示,和他的名字一样,他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建造新的城市地标,为城市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数看发展

●2012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95万亿元,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4502亿元。2021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7万亿元,人均GDP超17万元,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约15亿元,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11万亿元、增长13.5%。

●2012年,深圳进出口总额4667.85亿美元,增长12.7%,跃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2021年,深圳进出口总额3.5万亿元、增长16.2%;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3.5%,连续29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201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8024件。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4万件,连续18年领跑全国。深圳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1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9.6%。

●2012年,深圳市本级财政对重点民生领域投入518亿元,增长14%,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2021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3197亿元、增长12.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万元、增长8.2%。

编辑:郑健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