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出新活力 携手“破浪前行”跑出湾区“加速度”

来源:金羊网 作者:王丹阳、孙绮曼、孙晶 发表时间:2022-08-03 06:27
金羊网  作者:王丹阳、孙绮曼、孙晶  2022-08-03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深融湾区·央企力量座谈会举行,携手“破浪前行”,跑出湾区“加速度”。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大湾区大建设大未来座谈会现场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深融湾区·央企力量座谈会举行,携手“破浪前行”,跑出湾区“加速度”——

从千年商都到东方之珠,从南海之滨到鹏城奇迹……3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一个充满文化历史底蕴,智慧“绿”动活力,面向大未来的世界级城市群雏形初现,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增强提供有力支撑。

8月2日下午,绿意葱茏的羊城创意产业园内,羊城晚报创刊65周年系列活动之“大湾区、大建设、大未来”深融湾区·央企力量座谈会顺利举行。

从千年羊城迈向全球城市,在历史保护传承体系建构中、在大湾区建设中,广州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其中,历史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文化的“活化石”。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省级文化大报、民生大报,羊城晚报坚持以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推介广东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丰硕成果、成功经验和生动实践。

羊晚集团旗下的羊城创意产业园便是以原广州化学纤维厂工业旧厂房为基础进行活化利用的成果。座谈会所在的智库车间,承载着城市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建设与转型升级,有着工业遗产类历史风貌的独特风韵。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得好,园区保护得非常好。”在会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保护处一级主任科员杨明媚特意在羊城创意产业园转了一圈,有感而发。杨明媚说:“今年恰逢广州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需要更加理性对待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

冷巷、天井、敞厅、园林庭院等岭南特色空间技术,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了绿色低碳。在如火如荼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央企力量正发挥新动能。

本次座谈会邀请了主管机关单位、专家学者、在粤央企及上下游企业,围绕历史建筑、绿色建筑、湾区建设等话题积极研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众多央企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也纷纷介绍了立足湾区、建设湾区的新经验和新蓝图。

中建三局南方分局副局长范宗臣就表示,未来30年,大湾区会展现出巨大空间效应。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 孙绮曼 孙晶

谈历史保护

探索保护传承“湾区经验” 要体现公众体验社会参与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杭莹 胡彦

保护历史建筑,就是留住历史文脉和千年乡愁,更是留住文化繁荣的源头活水。座谈会上,政府部门、规划专家和央企围绕城乡建设中的历史建筑、文化街区保护议题,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创新路径。

在“日用而不觉”中感受城市魅力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岭南文化中心地,广州如何在城乡建设中焕发“老”的经典魅力和“新”的时代活力,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杨明媚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保护处一级主任科员杨明媚在座谈会上称:“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理念和范式已从1.0时代走到了3.0时代,从关注建筑风格到关注街巷肌理,再到城市微改造注重有机更新、持续更新,关注人的情感和体验。”

据杨明媚介绍,广州积极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互进的创新路径。广州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近年来推进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成功打造一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和精品项目,让老百姓在“日用而不觉”中感受到广州历史文化的魅力。

杨明媚透露,广州正推动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五年行动计划,希望把成功案例的实践经验在全市推广,打造更多历史文化保护典范区域和精品项目。

加快建设保护传承体系

岭南文化特色鲜明,革命色彩浓厚,对外开放历史悠久,海洋文化特色突出,这些特点共同组成了广东这个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图景。

陈昌勇

在座谈会上,广东省城乡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陈昌勇用一组组数据彰显了广东的文化底蕴。广东拥有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分别位列全国第5位和第3位;截至今年4月,广东全省认定4050处历史建筑,全国排名第三……

近年来,广东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加强技术指引、探索新技术应用。江门市蓬江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片区保护活化,肇庆分期对城墙进行环境整治和实施修缮保护工程……一批批保护利用的优秀案例在广东不断涌现。

在陈昌勇看来,广东首先要系统推进全省保护传承体系规划。明确保护传承对象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认定工作和调查评估工作。

历史文化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问题始终属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及广泛监督的焦点。”陈昌勇提到,由于历史文化资源遗留问题多,利益相关方繁杂,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公众参与手段,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社会支持。

香港故宫成为大湾区文化名片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的重点文化项目,前不久开放的香港故宫博物馆承载着以建筑设计诠释历史、以建筑空间守护文物的特殊要求。

赵继红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名片,也是我们公司作为央企助力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座谈会上,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旗下中建国际投资(广东)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赵继红表示,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承建的香港故宫博物馆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向公众开放,首周就吸引了3.5万名访客。

赵继红介绍,在设计理念及实现方面,该项目首先要能够体现传统视艺文化,因此其外形远看似一座金色方鼎;其次要体现传统空间文化,沿用了北京故宫中轴对称的设计;最后要反映和尊重香港的当代都市文化,在有限的场地里提升互动性、通达性和流畅性。

香港故宫博物馆的工程建设全周期均实现了科技赋能。“我们在项目上应用了包含3大模块、17项科技手段,覆盖建筑施工、协调、检测、监察、培训、推广6大领域。BIM技术应用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全过程。”赵继红表示。

谈绿色建筑

绿色成大湾区建设新底色 利好政策引出岭南“风味”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杭莹 胡彦 许张超 汪海晏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指引下,绿色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底色。座谈会上,来自政、企各界的代表人物以案例、数据等形式,展示了广东在城市建设中的绿色建筑应用与发展答卷。

康琳

广州成绿色建筑发展标杆城市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在绿色建筑方面成效如何?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技设计处二级调研员康琳用数据回答了这一问题。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新增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较“十二五”增长433%。星级标识项目面积占比从2016年的12%增长至2021年的70%……

广州坚持生态优先,开展适合广州地区的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研究,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品种、发展装配式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康琳介绍:“当前,广州的公共建筑平均节能率提升至72%。”

结合广州地区的气候特点,广州开展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格式降噪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鼓励和引导开发商建设健康建筑。

康琳总结说,在设计方面,广州提炼传统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并让岭南园林的传统智慧融入建设实践中,不断推动岭南文化和绿色建筑的融合发展:“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从化区图书馆、岭南新苑……一大批具备岭南特色的绿色建筑正在不断涌现。”

李健湘

政策推动工程建设绿色转型

“大湾区未来将建成国家乃至国际高星级绿色建筑聚集区,进一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代表、广州宏达工程顾问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健湘如是说。近年来,广东频出利好政策推动工程建设领域绿色转型,如2020年的《广东省绿色建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21年的《广东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

《条例》从多环节对绿色建筑建设全过程作出规范,并明确建设流程中各主体的责任;《实施方案》则进一步提出,2021至2023年期间广东省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分别达到70%、75%、80%。

李健湘表示,如果建筑能以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大量替代化石能源,将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还可提高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节水效率、设备能效水平、绿色建材的使用比例等。

李健湘建议,在绿色建筑的项目需求研究、策划评估、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五个主要阶段,打造专业化的绿色健康建筑管理服务体系,力求在项目的各阶段及各环节的工作都具有可持续性,建立绿色建筑全过程的解决方案。

郑锐聪

绿色建材是发展必经之路

绿色建材的普及和应用对于绿色建筑来说有怎样的意义?广东中稀易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锐聪表示,为了实现建筑材料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建筑环保材料是必经之路。

郑锐聪补充说,绿色建材的应用可促进建筑节能向纵深发展。中建国际投资(广东)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赵继红也提到,当前,建筑业仍然存在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问题。

作为绿色建材领域的代表企业,中稀易涂深耕断热稀土材料。据郑锐聪介绍,该材料可提升隔热、降温、保温、节能等级,不会造成光污染。中建国际则是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降本增效,从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项目建设。“香港O·PARK2、深圳坝光生态国际酒店都是中建国际的绿色建筑代表项目。”赵继红表示。

谈湾区建设

湾区迎重大项目建设新高潮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 胡彦 汪海晏 黄婷

曾经“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横琴岛,如今大道纵横;曾经荒野滩涂的前海,如今满眼繁华;承载千年大港通达世界的广州南沙,如今扬帆风正劲。大湾区、大未来、大发展,背后离不开闻名世界的中国基建速度。

摩天大楼再“筑”新动能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建二局承建了珠海横琴口岸、珠海机场等多个重大项目。

作为最早扎根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企业之一,从惠州大亚湾核电站,到书写改革开放代名词“深圳速度”的地王大厦,从鹏城展翅尽显建设奇迹的深圳市民中心,到缔造湾区绿色典范的深圳坪山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该单位见证着大湾区的蓬勃崛起。

范广军

“在国内所有超200米的超高层建筑中,中建二局承建的高度加起来数字最大。”中建二局南方区域公司副总经理范广军在座谈会上介绍,中建二局承接了包括建成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在内的超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30余个;深圳地标腾讯滨海大厦等200米以上超高层项目80余个。

范宗臣

座谈会上,中建三局南方分局副局长范宗臣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未来30年,大湾区会展现出巨大空间效应,将带来城市群极点带动、轴带支撑和网络化发展。

据范宗臣介绍,中建三局刷新过全国20个省市的天际线,在粤港澳大湾区修建了广州歌剧院,广州东塔、西塔,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项目(春笋)、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等代表性工程。

“智”造“绿”动超大城市

作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属地化国企,中建八局致力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建造体系,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杜佐龙

中建八局华南公司副总工程师、设计总监杜佐龙表示,在参与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还是整个智慧化建造体系,一定要体现出标准先行。尤其在绿色建造中,杜佐龙介绍,整个绿色建筑参数化、模块化和标准化将引入到设计理念当中。

除了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在建设超大城市重大项目中,如何实现科技智慧创新?近年来,中建六局在工业厂房、旧村改造、医院学校等多领域打造了不少大湾区品牌工程。

蔡昭辉

中建六局城建公司总工程师蔡昭辉在座谈会上表示,超大城市重大项目建设越来越广泛,建设将向绿色、科技、智能、人文方向不断转变。

“通过应用智能化系统,提高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降低项目劳动力含量,从而大幅减少各工序对工人数量的需求,缓解用工荒。”蔡昭辉补充道。

“国字号”重点工程竣工在即

广交会展馆四期进入竣工倒计时,中建八局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总工程师王宜彬在座谈会上介绍,四期项目是广交会展馆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扩建项目,预计在今年10月份第132届广交会前交付使用,为国内外展商提供更多展示平台。

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是纳入商务部、广东省合作框架协议的重点工程。项目包括西地块的展馆、会议中心以及东地块的广交会指挥中心,总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国内历史最久、全球最大的国际性贸易盛会展馆正蓄势待发。

王宜彬

“我们在2005年就承建了中国商务部的办公大楼,一直发展到三个国家级会展中心,分别是上海进博会、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和正在建设中的广州广交会展馆四期,这些都是‘国字号’的重点工程。”王宜彬介绍:“目前,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的各项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4600多名工人在现场全力奋战。”

王宜彬表示,中建八局将继续秉承企业精神,扛起央企的责任担当,进一步深入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继续发芽、开花、结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本版图片/唐德荣 戚容源 李志文

策划/吴江

统筹/孙晶 孙绮曼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