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布“图书馆之城”计划 将建广州第二、第三图书馆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许婉婕 发表时间:2022-08-07 08:10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许婉婕  2022-08-07
到2026年,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3000座。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1月2日,“风正帆悬——广州图书馆40年”成果展开幕。在未来,广州将建第二、第三图书馆。

到2026年,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3000座

近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官网挂出《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下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6年,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3000座。全市千人均图书馆建筑面积实现47.5平方米,馆藏纸质信息资源人均拥有量3册/件,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300个、校园分馆(服务点)800个,人均到馆次数达到3.3人次,注册读者率力争达到40%,镇街级以上图书馆100%建成智慧型图书馆。此外,广州市将在白云区和荔湾区分别建设广州第二图书馆、广州第三图书馆。

广州多区分别有图书馆建设计划

《行动计划》指出,将积极推动在白云区建设广州第二图书馆,在荔湾区建设广州第三图书馆,在白云区建设广州第二少年儿童图书馆,在海珠区建设广州第三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化与广州市科技局、华南理工大学的合作,积极推动广州科技图书馆建设并面向公众开放。

另外,还将积极推进番禺区图书馆、海珠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积极推动天河区图书馆和荔湾区图书馆新馆立项。鼓励各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后,优先将原有馆舍改建为区级少年儿童图书馆。

■两个小朋友正在享受阅读的乐趣。

打造一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

结合人口分布、地域特征和群众需求,以购买服务、委托经营、社会合作共建等方式,在都市商圈、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特色街区、滨江岸线、交通枢纽等区域,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公共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创意设计等复合型功能,充满设计感和美学品位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探索文、商、旅、体多业态融合的文化服务新模式,实现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转型。为了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日趋多元的趋势,发挥不同供给主体的专长,不断增加公共图书馆发展动力和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便利性、多样性。充分总结社会化管理运营试点的经验和模式,还将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多途径、多模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形成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和品质的合力。

指导合作发展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行动计划》提出,广州还将制定《广州市“图书馆之城”馆藏发展策略(2022-2030)》,科学指导“图书馆之城”合作发展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首先建立合作分级保障机制,中心馆以地方性和系统性为原则承担市一级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保障和兜底职责;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专门性和完备性为原则承担市一级少年儿童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保障和兜底职责;区域总馆以区域性和适用性为原则承担区一级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保障和兜底职责,突出区域特色;区域分馆以及时性和经济性为原则,根据服务区域内的公众需求配置文献信息资源。

同时,实施专题馆藏创建计划,鼓励各级图书馆与政府相关部门、其他公共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合作,建设有代表性、有特色的专题馆藏,增强“图书馆之城”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专业性、专题性和针对性。还将加强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系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互通互借,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共享渠道,延伸服务轴线。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新路径,充分调动个人、家庭和各类社会主体的藏书资源。在法人治理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各级图书馆理事会,成立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咨询为主体内容之一的公众咨询委员会。进一步提升“你选书,我买单”等公众驱动采购服务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健全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来穗人员、农村居民和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体的文献信息采购建议和反馈机制。加强广州和佛山的公共图书馆行业交流与互动,在“公共图书馆广佛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广佛文献信息共享和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统一。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公共图书馆网络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阅读推广协作机制,共同服务人文湾区建设。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由中心馆统筹及主导运营,中心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区域总馆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负责内容的收集、整理、数字化和传播推广。中心馆统筹建立全市性的数字资源共享数据库,整合各级图书馆的自建数字资源及关联项目,扩大资源总量,形成规模效益,为“图书馆之城”提供长期、稳定的数字信息资源保障,构筑“物理空间+数字空间”的图书馆二元空间架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汇集广州地方文献、口述影像、图像资料及其他公共版权或自有版权资源,推动各级图书馆在平台上深度整合地方文献,统筹全市地方文献的普查、整理、研究、目录编制、开发利用和数字化。

■一名读者正在观看“风正帆悬——广州图书馆40年”成果展。

广州将建设中国 “纪录片之都”

利用《广州大典》体系化、规模化、品牌化优势,系统拓展收集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献,强化岭南文化文献保障。做好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完善区域古籍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

利用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资源优势,收藏、整理中国及广州本土历史影像,展示社会发展历程,传承城市文明与记忆。引入有效技术手段提升内容、文本、话语分析能力,优化检索方式,提高公众传播效能,助推广州建设中国 “纪录片之都”。

推动实施“粤语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收集以粤语为基础或主要语言的文献资料、影音视频、非遗素材、口述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源,加强粤语文献与文化资源的保存、创作、生产和传播,提升粤语文化、岭南文化的影响力,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大型阅读活动

除了推动图书馆布局优化、文献资料管理共享等工作,未来,广州还将结合广州新年诗会、“读懂广州 热爱广州 奉献广州”、少儿版“朗读者”“羊城学堂”等活动,系统规划与诗词相关的资源、服务、活动和读者组织,进一步弘扬诗词文化,全力打造新时代“诗词之都”。

同时,建立阅读推广全城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引领作用,将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世界读书日、国际儿童图书日、南国书香节、广州读书月以及重大节庆活动,联动全城主办大型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建立全城互通的读者积分激励机制,升级“书香羊城”品牌,打造互生共荣的阅读推广大生态。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编辑:聂粤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