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广州)9月1日首迎新生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亮、何宁、王沫依、卢梦舟 发表时间:2022-08-16 06:14
金羊网  作者:陈亮、何宁、王沫依、卢梦舟  2022-08-16
学校将于9月1日开学,今年招收15个硕博士专业,新生录取基本结束。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开设15个硕博士专业,创新发展融合学科,不分“学院”“学系”

●已面向广东、河南、山东、四川以及港澳台启动2023年本科招生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何宁 王沫依 通讯员 卢梦舟

图/校方提供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蔡嘉鸿

今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再添一所高等学府“开门迎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即将迎来首批新生。8月15日,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双统筹系列发布会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介绍,学校将于9月1日开学,今年招收15个硕博士专业,新生录取基本结束。

“香港科技大学与南沙结缘二十余载,港科大(广州)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立足南沙、辐射湾区、贡献国家、影响世界,力争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倪明选表示。

4个枢纽、15个学域

硕士新生纳入“红鸟硕士班”

发布会上,倪明选介绍了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情况。在专业设置上,港科大(广州)优先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急需且港科大比较有优势的专业。2022年,学校开设15个硕博士专业,包括:(功能枢纽)先进材料、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微电子、可持续能源与环境;(信息枢纽)人工智能、计算媒体与艺术、数据科学与分析、物联网;(系统枢纽)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智能交通、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智能制造;(社会枢纽)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城市治理与设计。

硕博士招生方面,港科大(广州)采取申请制,以自主招生的方式进行,采用与港科大一致的招生标准、录取流程,面向全球招收优秀学生。其中,今年入学的硕士生将全部纳入“红鸟硕士班”,这是一项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也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个直观示例。

“红鸟硕士班”突破传统硕士生招生的专业划分模式,围绕“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可持续生活、智能工业化”这3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3个课题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涵盖了港科大(广州)开设的4个枢纽、15个学域。

至于博士招生,申请者需先根据研究兴趣联系相应导师,后递交在线申请,提供学历及学业成绩证明、英语能力证明、研究兴趣陈述、过往研究经验总结、个人简历等。

据统计,在很短的时间内,港科大(广州)就收到超过3000份硕博士申请。目前,2022年招生工作已基本结束。今年7月21日,港科大(广州)2023-2024秋季入学的申请也已启动,采用滚动式录取的方式招生。

2023年,学校开始招收本科专业,首批招收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3个专业;招生地区包括广东、河南、山东、四川4个省份,以及港澳台地区。

预计从2024年开始,本科招生范围将扩大到全国,招生计划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资源承载能力、在获得国家及地方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有序增加。


融合学科创新育人

港珠澳大桥前总工程师加盟

“港科大(广州)在科研、教学、知识转移等方面按照高水平建设、开展系统性创新。”倪明选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首先在学术架构创新方面,在港科大深厚的传统学科基础上,港科大(广州)致力发展融合学科,采用全新的学科融合的学术架构,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学校采用“枢纽”(Hub)和“学域”(Thrust)的学术架构,取代传统“学院”“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这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是一项创举。

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上,港科大(广州)采用多序列的教师聘用和发展路径,支持不同背景、经历、专长的教师发挥所长,在融合学科的科研、育人方面协同互补,碰撞出创新火花。

例如,港珠澳大桥前总工程师苏权科加盟学校的智能交通学域,将协同数据通信、传感、自动控制、心理学等领域的一批教学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下一代三维空间智能交通问题的协同系统性解决方案。

学校下设多个主题性质(Theme-based)的科研中心,实施一级管理,将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组合在同一个实验团队中,鼓励他们为解决复杂问题作出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港科大(广州)将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行革新性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流水线式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全面采用模块式的课程“超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不同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学习路径,师生共同详细记录学生的选课和个人发展水平,呈现教学效果,从而赋予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课程的权利。

在知识转移方面,港科大(广州)将和产业界密切配合,深入了解业界面临的技术难题,共同开展科研攻关,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据了解,港科大有着良好的科创传统,曾培育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和“独角兽”公司,如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一清无人车等。2021年,香港有18家“独角兽”企业,其中7家来自港科大。

倪明选提出,港科大(广州)立足南沙、链接香港,依托大湾区内制造业的成熟积累,以南沙与港澳全面合作为契机,聚焦实验室知识向产品化阶段的转化,补齐一条南沙与香港协同发展的完整科创生态链条,助力建设大湾区内科技产业创新基地。


港科大(广州)本科毕业生

可获港科大学士学位证书

港科大校长、港科大(广州)理事长史维表示,虽然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法人独立、财务独立,但两校将实现资源分享、优势互补。“所有中央研究设施和学术课程均会开放给两校的师生共同使用,两校亦将推动学生互享课程资源。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课程将双向开放,让两校学生有机会修读另一校园的课程。在两校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被港科大及港科大(广州)录取的学生,可以享受使用对方学校学术资源的同等权利。”

在教师延聘方面,港科大(广州)将采用与港科大一致的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机制,两校推行联合学术任命(Joint Appointment)。港科大的教务委员会将与港科大(广州)共同构建与世界接轨的学术成果认定和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打造国际化的科学绩效评价体系。致力在学术规范、师资水平、课程质量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同时,两校鼓励教师开展紧密合作,创造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两校的教学研究成果,也会同时得到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的建议与评核。

在学历学位颁授方面,如本科生满足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并达到港科大(广州)及港科大的毕业要求,可获得港科大(广州)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港科大学士学位证书。而境外硕士、博士生达到港科大的毕业要求时,将可获得港科大硕士、博士学位证书。

据了解,港科大于1991年创立之时,就本着“一流带一流”理念,自全球一等学府招揽了不少人才。如今,很多港科大的元老级教授,将把港科大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标准与评价机制,带到港科大(广州)。新校园开学时将拥有150位创校教员。

两校所有中央研究设施,包括港科大(广州)筹备中的智能自动驾驶技术中心、脑与智能研究所,以及位于港科大、为结构生物学带来革命性重大突破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等,均会开放予两校的研究团队使用,除充分善用科研资源外,亦为两校创造有利的合作环境。港科大(广州)率先推出的“双导师制”研究生计划,亦适用于港科大:研究生可申请由两位隶属不同专业范畴、各来自港科大以及港科大(广州)的导师共同指导。

打造大湾区合作办学示范

推动优化广州高等教育布局

港科大(广州)是一所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型大学,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共同举办协议,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举办。

发布会上,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曙指出,作为教育部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合作大学的有益尝试,港科大(广州)将融合内地与香港优质教育资源,探究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示范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可以进一步优化广州高等教育布局,有力推动广州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发展,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才、科研成果、产业信息等重要发展要素更加充分地流动。

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指出,广州大学将深度参与港科大(广州)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抓好课堂主渠道的同时深化实践教学,推动提升港澳台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大力培养致力于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港澳台地区发展贡献正能量的优秀青年群体,培养友华、知华、爱华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秀外国青年群体。在港科大(广州)筹建期内,广州大学与港科大已签署合作协议,设立联合科研种子基金,双方共同提供启动科研资金,鼓励学者在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生物科技、环境科学、经济与社会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截至2021年年底,双方学者已开展11个项目的科研合作。接下来,广州大学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依托优势学科,与港科大、港科大(广州)共同筹建“减振防灾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广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爽表示,对标《南沙方案》提出的“打造高等教育开放试验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的目标,广州将以港科大(广州)为重要平台和关键抓手,示范推动《南沙方案》相关任务特别是涉教育举措的落实落地。同时,广州将大力推进南沙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支持办好广州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及其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港澳子弟班,加强面向港澳的优质教育服务供给,并支持南沙缔结更多的国际姊妹学校和穗港澳姊妹学校(园)。

新校园

一期9月正式投入使用

500多名教职工搬入

2020年11月初,在广州市南沙区庆盛区块,港科大(广州)的校址打下第一根桩。经过近两年紧张建设,如今,校园即将迎来首批学子。倪明选介绍,港科大(广州)占地面积约1669亩,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项目一期用地面积约716亩,总建筑面积约63.6万平方米,于今年9月开学正式投入使用;二期于近期开始规划设计,建设项目将包括本科生的教学空间及宿舍、图书馆扩展建筑、技术转移展示大楼、更多实验室空间、学术交流中心等。

“学校校园结合自然景观与建筑,在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融入节能、环保的关键性前沿技术,致力于将校园打造成为绿色、智慧、‘碳中和’的新标杆。”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说。

7月中下旬,港科大(广州)“校园大脑”正式启用,现场指挥部正式入驻校园。7月底,学校运动场馆接近完工,预计8月下旬正式投入使用,体育场馆外部的灯光设备已于近日深夜试亮灯。

8月8日,该校首批约30名教职员工搬入新校园行政楼办公。全体500多名教职员工陆续有序搬入新校园,预计近日完成搬迁。

新生

从香港清水湾到南沙

24岁福建女孩收到首封offer

立秋刚过,港科大(广州)发放了第一批录取通知书,出生于1998年的福建女孩刘东芊成为收到首封offer的“幸运儿”。

据悉,刘东芊此前已在位于香港清水湾的港科大读了第一个硕士学位,港科大(广州)的跨学科培养方式是她很感兴趣的,所以就申请了。对即将开始的新的学习生活,她既感到充满挑战,也很期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一些很酷很有意义的事情。

与此同时,有一批新生已成为新校园的首批体验者。他们,是“红鸟挑战营”第一期线下营的助教,会在港科大(广州)的校园内收到录取通知书。

“红鸟硕士班”新生邓玉祺说:“一踏入校园就充满了拼搏的冲劲,向往通过崭新的模块化学习模式,使得我们能够自主规划,在多元化的学校里深入探索未知。”

粤港澳大湾区擦亮高等教育国际化名片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今年6月正式成立,将于9月迎来首批学子。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向国际化迈进的又一重要节点。

早在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就落户珠海,成为第一所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此后十多年间,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在内,越来越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陆续选择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办学的号角,见证着大湾区日新月异的英才培养之路。

湾区独具“禀赋”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这对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水平人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同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提出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加快打造高水平、开放型、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聚集高地。

合作办学为何纷纷青睐粤港澳大湾区?事实上,回看历史,旧金山、东京等世界著名湾区,都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世界科技和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筑高教资源聚集高地,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看来,香港一流大学的优势就是国际化,而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优势在于产业,尤其是IT、高科技产业,能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更大舞台。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也是大湾区开放包容的缩影,有了国际化的教育环境,背靠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毋庸置疑。同时,借助深圳的产业优势,学校能有更多机会与科创产业合作,让科研成果得以应用。

“过去三十多年,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来到了深圳。”徐扬生感慨于深圳的包容。目前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翻译专业的大四学生李金婷同样表示,在深圳读书的这几年,她充分感受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口号并非说说而已,“深圳给我的感觉是,只要有能力就能闯出一片天,这给了许多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更广阔的机会”。

“和面”才能“劲道”

合作办学,更是增进办学两地相互了解、逐渐融合的过程。徐扬生以“和面”类比:“面粉是松散的,水是流动的,两者用力揉在一起,就会变得有力、劲道。我们在做的就是‘和面’的事业,融合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希望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成为引领大湾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领袖。”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集群,让内地学生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港澳台地区乃至外国的优秀教育资源;选择就读于此的港澳台地区及外籍学生也将通过这一窗口,成为大湾区乃至全中国飞速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融合发展下高度的国际化氛围,李金婷津津乐道:“这里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在课堂上会一起组队完成任务,时刻都在感受文化的碰撞。我们的心理学老师来自美国,英语老师来自澳洲……他们都有着过硬的教学能力,让我无论课堂内外都受益匪浅。”

开放融合,无疑有益于卓越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知识,更在于视野与思想。北师港浸大校长汤涛就指出,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学问技能扎实的基础上,需要从文理互通以及家国情怀上培养一代代对国家有责任心、对民族有认同心的学子。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沫依 通讯员 潘莹 卢梦舟

编辑:郑健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