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粤派评论①|广东,为中国想象提供更震撼的科技美学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朱绍杰、李峰烁、贺全胜 发表时间:2023-02-05 23:05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朱绍杰、李峰烁、贺全胜  2023-02-05
用科技为文化赋能

【开版语】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和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羊城晚报现启动“粤派评论提质工程”,开辟“粤派评论”专版,持续推出高质量文艺评论文章。

不断加强广东文艺评论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更好服务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助推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朱绍杰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峰烁 贺全胜 孙磊 朱绍杰

2023开年,中国科幻影视迎来新的里程碑,精美酷炫、科技感十足的特效屡屡火上热搜。在这被誉为中国科幻影视“天花板”特效的视觉盛宴中,随处可见“广东科技”的身影:

《流浪地球2》中众多道具、设备都在深圳完成,后期制作团队中也出现多家来自广东的文化科技公司,其中广州核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用AI技术帮助银幕上的吴京重回20岁;口碑科幻大剧《三体》中大量精美的视效画面,出自深圳市瑞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云渲染技术……

这些仅是广东“文化+科技”多年努力成果的冰山一角。近些年来,广东不断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用科技为文化赋能,从音乐到电影、从美术到粤剧、从文创到文旅,各类炫目的文化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文化IP扬帆出海,彰显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广东如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回溯既往,展望未来,在科技的助力下,岭南文化立足湾区,面向世界,必能开出灿烂新花。

视觉盛宴:
打造中国电影科技新高地

在《流浪地球2》中,看着电影里重返20多岁的吴京、刘德华,不少观众惊呼: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1月27日,该电影剧组发布“变!变!变!”特辑,知名视效公司MOREVFX的视效总监徐建揭秘了“变脸”背后的特效技术: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捕捉演员年轻时的表情,再加上AI进行“年轻化”处理,才有了瞬间年轻的“整容级”变脸。

广州核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参与此项目,并与深圳莱纳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电影中主要负责演员吴京的影视年轻化的特效处理。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参与完成近400个视效镜头的面部特效工作,采用了“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进行演员的换脸、瘦身、年轻化等工作及部分镜头的后期合成工作。

从《流浪地球2》的瑰丽科幻想象,到剧版《三体》惊艳大众的视觉特效,其后期制作都能看到深圳市瑞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参与。

据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瑞云科技从业逾20年,被誉为中国云渲染先行者,主要提供云渲染服务,“云渲染是大片特效进化史上发展出来的技术,通过云渲染,制作方可以把繁重的3D渲染搬到云端,并调用大规模的计算机群同时渲染,大大缩短制作周期,节省成本,真正释放了电影艺术家的创造力。”

中国科幻影视飞跃的背后是中国科技的巨变。无论是《三体》还是《流浪地球2》的爆红,背后是中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天空电梯”“量子计算机”“宇宙探测器——水滴”……影视剧特效技术的发展,为观众构建了一座想象中的恢宏宇宙,让中国式想象能够跃上荧幕,生产出现象级的影视作品。

正如《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所言,我们需要想象力,更需要把想象力转化为作品的具体方法,即需要建立起符合我们国情的更加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光是设备和技术,更是流程和标准。

广东很早就开始前瞻性布局电影产业,打造中国电影科技新高地。2021年更是成立了“首家中国电影工业智库”——广东南方电影工程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致力于电影工程技术集成创新研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赋能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工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广东影视产业在特效大片这一块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在网络大电影、虚拟人、短视频、游戏CG等优质项目的推动下,市场对视觉呈现的品质要求也在日益提升。”核武影视的负责人表示,从人才到平台再到政策扶持,广东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接下来能参与更好的作品,为观众呈现更为震撼的科技美学。”

深度融合:
塑造文化产业的新特征、新模式、新业态

同样是运用特效技术进行《三体》IP影视化改编,动画版重画面轻情节与人物塑造,评分一路走低,而剧版尊重原著抓住《三体》文化内核,不断引发观众讨论热潮可谓“赢麻了”,两极分化的口碑背后是科技对文化内核表达的差异。

正如导演郭帆所言,《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仅是炫技,更是因为这部电影通过技术呈现的中国文化,“中国科幻电影要植根于中国文化,再结合今天的技术去完成中国式的表述,这才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

科技赋能文化并不新鲜,难的是如何让科技不再停留于对文化炫技式的表达。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强调,我们要从“文化+科技”过渡到“文化×科技”,让二者由表层融合发展为真正的深度融合。用好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本身的含量,特别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要坚持“内容为本、技术为王、平台为霸”的方针,努力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价值与工具相统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

这种深度融合在广东当代美术领域大放异彩。《感知之维——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正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该展览以“艺术与科技”为主题,但重点不再通过科技营造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体验,而是探索与追问时代背景下科学艺术对个体创作经验、对艺术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科技对美学的表达,不再停留于文字、画面的机械转换,而是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思考,让人们通过科技进入文化本身,在由技术创造出的视觉奇观里得到情感的共鸣。

对科技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让“科技+美学”在粤港澳大湾区迅猛发展,各种艺术观念、形式在科技、潮流、开放的前沿地区得到进一步的结合和呈现。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表示,这些展览及作品不仅能够体现湾区艺术的创新形态,同时更能呈现一个有着无限生机和潜能的创新型、生长型的艺术生态,彰显湾区科技型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结构型融合发展的城市群文化特色。

不仅是当代美术实践、观念的改变,广东数字技

术还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渗透融合,全方位催生出文化产业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

观众在广州大剧院可分屏切换画面,多维度感受剧中人物爆发的情感张力;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4k超高清分辨率与杜比全景声的加持下,绚丽的戏曲魅力成功打入年轻人群体;广东文博事业从线上“云展览”拓展到元宇宙数字藏品的推出;广东文旅从声光电沉浸式体验迈向科技背景下文化IP的挖掘与转化……

更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使文化产业的组织方式和价值链构更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成发生变革,塑造了文化产业的新特征、新模式、新业态。数字文化产业是当今文化产业中科技性最强、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文化产业形态。广东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

数据显示,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5.59%,占全国总量的13.8%,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文化+”成为广东经济新的增长点,数字出版产值、动漫产值、电影票房收入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目前,广东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万家,数量比“十三五”初期增加50%。

扬帆出海:
广东创意,世界“顶流”

近些年来,“文化+科技”屡屡结出硕果,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自信。

今年刚开年,印刻着中国精神、广东创意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还走出国门,跻身北美周末票房前列。

在此前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其中也有许多来自广东。其中,由广州美术学院曹雪团队创作的吉祥物“冰墩墩”,以其可爱的形象迅速出圈,成为全世界的“顶流”。

这个一身冰壳、带着冰雪气息的熊猫,却诞生于很少见到雪花的广东。无论从“冰墩墩”的设计,还是到组件“冰壳”的生产,都来自于文化产业大省广东。全球粉丝“一墩难求”热潮的背后,正是广东文化产业厚积薄发、领航全国、扬帆出海的缩影。通过现代技术和材料的运用,冰墩墩重塑了大熊猫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IP,让人们对熊猫的文化印象不再停留于由美国出品的《功夫熊猫》塑造的电影形象。这个来自中国、来自广东的极富未来感和科技感的“冰墩墩”,仅仅是“抖雪”这个小动作,就把中国文化抖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心里。

除了冰墩墩,近年来,广东深挖粤剧、潮绣、工夫茶、西关文化等岭南文化元素,与“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合作,推出一大批兼具“中国风”与“国际范”的文化产品,包括《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雄狮少年》《醒·狮》《猪猪侠》等,同时借助融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让“广东造”文化IP风靡国内外,推动中国文创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

十年来,广东涌现了若干个千亿级文化新业态产业集群,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新业态持续领军全国,沉浸式交互式业态崭露头角。文创产业与科技产业同频共振、互为驱动,优质本土产品快速崛起,走向世界。

随着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的深入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与创意设计、数字技术和时尚元素的有机融合也在不断提速。从主打岭南文化元素的“新国漫”动画,到活化百年客家古镇的文化旅游区,广东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越擦越亮,岭南文化IP群不断“扩容”,也推动越来越多广东原创IP乘风“出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为助推文化出海,广东省建设了广州市天河区、番禺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和国家对外贸易基地(深圳)工程,推动形成以新业态为重点的对外文化贸易新模式,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占全国2/5,出口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高质量发展号角的吹响,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广东将国家基地作为文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已经高标准建成8个国家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接下来广东将以“文化科技关键技术引领工程、文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科技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文化新业态新产业做强做优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催生文化新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有力支撑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

李凤亮表示,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提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文化和科技的进一步深度融合,文旅、影视、出版、动漫等各种业态之间的边界会越来越小,文化产业跨行业的能力也会越来越突出。未来,人们能够用技术激发文创的能力有多强,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就有多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孙磊
校对 | 彭继业

编辑:孙磊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