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钟洁玲
三代“承德”媳妇撑起一片天
第一次见到这座130多年的围龙屋——承德楼,不禁为之倾倒。
梅州市三角镇富奇路190号。这是客都梅州市区内为数不多的一座传统客家围龙屋酒家,占地3780平方米,双层走马楼土木结构,三堂二横一围龙,楼上楼下共83间房,分前圆围、风水池塘、后圆围、风水果树,整座呈椭圆形。
那天晚上,半月挂在空中,天色墨蓝,围龙屋半圆形的花头长廊,悬挂着一排大红灯笼,廊檐上的檩椽刚刚上过朱漆,洁净光亮,安静地映出灯笼的光影。堂屋顶的射灯,照亮了两边镬耳山墙一层层的轮廓线,堂屋外墙上是一排排小灯笼,灯笼的光晕染红了地面。围龙屋前端的半圆池塘,从前用于浇菜淋花镇宅防火灾的水塘,承德楼竟然把它变成了江南水榭、亭台楼阁!环塘边有小桥连接,微风吹过,高低错落的红灯笼,在水上水下摇摆,几只番鸭掠水而去,美得不似人间。
承德楼围龙屋星园近年成为梅州高端餐饮地标
这座美轮美奂堪称奇迹的大宅,如今是梅州美食的新地标,是“广东餐饮名店”“南粤星级地标旅游餐厅”“广东省粤菜(客家菜)大师工程人才培养点”,还是一座客家围龙屋博物馆。
130多年战乱饥荒、朝代更迭,承德楼从建造到被毁,再经过持续40年的修缮、活化,涅槃重生!这背后最关键的是人,是三代“承德”媳妇与两代星园大厨。
承德楼建于清代。第一代主人梁耿昌是嘉应州三角地折桂窝人。14岁那年,他随伯父漂洋过海到暹罗(泰国)首都曼谷学艺从商,经过几十年打拼,在唐人街其中一条街道,拥有几十家商铺,经营布匹、贸易、地产等行业,被推拥为当地侨领。他一生娶过3个太太,生有6子。
客家人有“富不忘根”的传统。据说,为了修建这座围龙屋,梁耿昌从泰国运回大量银元。银元运到梅江的东山码头登岸,雇几十个挑夫,抬回家里。据说,抬了三天三夜。
1885年,大宅奠基,1896年竣工,历时11年。
迄今,承德楼香火已绵延至第六代。从它诞生,到辉煌,有三位女人功高至伟。她们是:第一代侯氏曾祖母(太婆),一手操办建造;第三代儿媳张桂兰,收回并主持修缮;第四代儿媳邓琼香,出资修缮并“活化”。
第一代侯氏是元配夫人,是留守的第一人。客家人有一个传统:男人外出闯荡,赚了钱拿回家交给女人,由女人掌管整个家。一个家能不能兴旺,就看女主人的能耐。
承德楼体现了这种传统:曾祖父去赚钱,曾祖母负责建造。
侯氏承受了多少独自留守的苦,没有人知道。后人只知道她管理运筹整个工程,耗时11年造出一座体现客家文化、堪称传世杰作的建筑。
承德楼得名于堂屋东南第一道大门上的对联:承先惟善,德厚乃昌。
善、德、昌,代表了中国传统最古老的价值观。
这是一座西北高东南低的椭圆形建筑,坐西北,向东南,外圆内方。
围龙屋的“龙”,指的是屋后山峦的走势,“围”是半圆形的屋子。
承德楼,梅州市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客家围龙屋
第四代媳妇香姨(邓琼香)这样评价自己家婆(第三代媳妇张桂兰):我家婆是个顶天立地的女人。她是1949年嫁入梁家的。她出身于穷人家,但自幼卖给大户人家,见多识广。可惜生不逢时,等她嫁入梁家不久,梁家就被划为富农,承德楼被充公占用,做过学校、仓库,驻过部队,住过很多社员……成了大杂院。
张桂兰35岁那一年,丈夫去世,她撑起了整个家……
“活化”承德楼:从一碟炒田螺开始
1978年底,改革开放,张桂兰成为梅城第一批个体户。她带领儿媳邓琼香,在梅城三角地附近卖糖水、汤圆、味酵粄、发粄、烤花生等客家小吃。汤圆一碗6只,卖一毛钱。
琼香白天下地劳作,回到家里,听家婆安排。清晨、午间或深夜,趁人家休息的时候,婆媳联手制作小吃。
“我和家婆半夜3点钟就起来,我推磨,家婆放米,磨浆做汤圆。”当时没有自来水,琼香凌晨去挑井水。夏天中午,收工回来,短短的午间,她们就做清补凉、仙人粄、冰棍等。琼香第二个孩子才两岁,忙碌时把孩子放在一只木桶里。
做好小吃,家婆负责摆卖。白天没卖完,晚上就在家附近、龙眼树旁边的小房子里继续卖,有时卖到晚上9点、10点。为了让客人坐下来吃,摆上两张小桌子。这间摆着两张桌子的临街小店,就叫星园。“星”是纪念第一代耿昌公,还有一层意思是:从早晨星星还没有落下去,做到晚上星星出来。
渐渐地,她们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了小炒,最拿手的是炒田螺。一碟炒田螺卖1角5分钱。在肉类供应不足的年代,炒田螺颇受欢迎。
1983年张桂兰得知政策松动,便申请收回承德楼。不久,村干部来通知,接有关部门通知,准备到张桂兰家里,了解华侨政策落实得怎么样。
香姨提议:我请他们吃顿饭,可以吗?
当时也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她就提前到市场上买了田螺,回家浸养,等螺吐沙。到那天,把螺洗净,用金不换、娘酒糟炒田螺。没想到,就是这碟螺,让人赞叹不已。从此,香姨炒螺远近驰名,客似云来。
至今,香姨做家宴仍保留这个菜压轴。
我在香姨家里和承德楼都吃到了这道有着光荣传统的炒田螺,惊诧于它刚入口的那股浓香。作为广府人,我们的田螺都是用紫苏、蒜头豆豉炒出来的,一般认为紫苏与螺是绝配。没想到,这次我吃到了客家版本的田螺,照样惊艳,螺肉香而爽,颇有嚼劲,用金不换替换了紫苏,别样出彩。
1984年落实侨房政策,1985年承德楼归还梁家,1986年由第三代张桂兰主持、第四代梁光辉、邓琼香出资,开启了整修、重振承德楼的新纪元。
“我们是梅州第一家落实政策的,政府还特别开了一个现场会。”那时的承德楼损毁严重,破败不堪。从老照片看,承德楼大门欲倒而未倒,要用粗大的梁柱支撑着。
昔日承德楼
早在1983年,家婆主持分家。星园先是分给小叔子,变成了一间餐厅。小叔子雇香姨当厨师,每月给她开工资。过了一段,小叔子见盈利不多,就改做别的生意,把星园还给家婆。家婆把星园交给香姨经营,香姨每月给家婆交租金。
香姨接手星园,雇了人手,生意转旺。很快她就成为远近驰名的老板兼大厨。
90年代初,香姨重建星园,设了几间豪华包房还引入了卡拉OK。眼看生意日渐红火,香姨动了念头,把经营场所扩大至毗连着的承德楼。她觉得,承德楼这样的围龙屋可能更能吸引顾客,聚集人气。于是把餐饮拓展到承德楼来。一旦赚到钱,继续修缮。
古屋的维护,真像一个无底洞。
香姨说:这辈子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赚了多少钱。反正一有钱,就用来修楼和建楼。她的辛劳凝结在三件事上:修承德楼,建星园,再建辉香楼。
引进五星总厨复原古老盐焗鸡
承德楼如果仅仅是保存下来,还体现不出它的意义。
如果它没有一种造血功能,就会成为后代的负担。幸运的是,今天的承德楼已经“活化”,它已经成了一个现代餐饮企业的载体。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家族以外的五星总厨——陈泽换。
陈泽换是韶关人,生于1979年。在佛山读技工学校,专门学烹饪,打下了广府菜的基础。毕业之后到广州大可以酒楼,当厨房主管。有一次,他跟随手下做打荷的客家籍小兄弟梁华兴到梅州玩。那时他并未意识到,梅州之行将改变他的人生。
这位梁华兴就是承德楼的第五代——香姨的儿子。
华兴比泽换大两岁,个头得爸爸遗传,高高大大。母亲香姨希望他学习管理,将来接班。不过他的第一志愿却是梅州嘉应大学的电子专业,闲暇就自己组装音响。然而眼看在星园做餐饮的父母年纪渐大,身体都不太好,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于是,听从母亲召唤,先到广州白云技校学了半年,并在广州酒楼打工。
香姨似有预见,她叮嘱儿子:你要是能物色到好厨师,就把他带回来。
于是,梁华兴把好哥们儿陈泽换带到了梅州。
陈泽换清楚地记得,2001年10月21日,年仅21岁的他,离开广州,来到梅州。当他第一次见到承德楼,吓了一跳,竟然有这么大的房子?当时,承德楼旁的星园已有7间包房,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装修。据说1993年前后这里有过两个歌舞厅,曾兴旺一时。不过,他来的时候,潮头已过。
他没多想,便留了下来,跟着香姨学做客家菜,香姨委他以重任,让他主厨。逐渐,星园又兴旺起来。他们把厨房改造了,2005年还把老屋承德楼的二楼重新装修,变成餐厅。从2001到2007,他一干就是7年。这7年,他在梅州成家,生儿育女。
刚跟香姨学客家菜时,陈泽换才20出头。他承认,自己不够踏实,对客家菜还没什么感觉。2002年恰巧梅州举办“李锦记十大名厨大赛”,他便报名参加,希望一展身手。大赛上,他做了一道金汤如意豆腐。正在他洋洋得意这道豆腐做得多么有广府味时,结果出来了——他竟然无缘于奖杯。这个结果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显然,他小看了梅县厨师的水平。
就在他心绪不宁时,香姨和华兴又来安慰他,香姨做出多种客家菜,一边吃一边跟他讲承德楼的故事。他由此知道客家人从中原一路南迁的艰辛,知道客家菜是很有文化很有情怀的。从此对客家菜情有独钟,只想把它做好,传播出去。
客家盐焗鸡是承德楼的招牌菜。它的盛器就像一座客家土楼,底下是烛炉。
客家盐焗鸡
陈泽换告诉我:为了复原古老的盐焗鸡,他的团队花了一年时间,试了差不多上千只鸡。试验时发现,鸡皮爽口满分时,鸡肉偏柴偏韧;饲养的日子不够长的,鸡皮薄薄,鸡肉软烂且味淡。试来试去,差不多想放弃的时候,才试验成功。最终发现,鸡味最佳的,是大约210天的走地鸡,鸡项,此时毛鸡3斤二三,光鸡2斤半,烹出来的盐焗鸡,鸡皮香脆,鸡肉则入口清甜,有嚼劲,带盐香味,鸡胸、鸡腿完全没有渣。
这款传统盐焗鸡耗时耗力耗人工,但却因而名声大噪。2021年深圳五星名厨大赛上,陈泽换凭着这道客家盐焗鸡获得五星总厨比赛的大奖。客家盐焗鸡如今登上承德楼的必点榜榜首。
去来围龙屋酒楼
2007年陈泽换离开了星园。为什么离开?他说,太年轻了,想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于是他先是与人合伙,开餐厅,自己当老板。不过,更大的世界吸引着他,他后来到了深圳。2010年,大亚湾有一家高端度假中心招聘总厨,深圳多家五星酒店的行政总厨都去应聘,多番考核之后,他脱颖而出,成为度假中心行政总厨。
度假中心不但有高尔夫球场,还有足球场及多种体育娱乐设施,有客家菜、广府菜,有西餐,还有巴西烧烤、红酒会等。他在这里做了5年。这5年,他学到太多东西,包括餐饮管理和新型企业理念。与此同时,社交面扩大,认识了很多行家。5年之中,他组织团队,试菜、交流、授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期间,接待过捷克总理等众多高级别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