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处旧址何以跻身新晋网红?探寻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的“前世今生”

来源:南方+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5-25 10:44
南方+  作者:  2023-05-25

在汕头市乌桥岛东南角、梅溪三江汇流之处,有一条贯通解放桥与廻澜桥的直路,名为“火车路”。解放桥也常被当地人喊作“火车桥”,但鲜有人知道,这些名称的背后,蕴藏着一部波澜壮阔的潮汕铁路史和一段催人奋进的红色记忆。

翻开历史尘封的画卷,中国第一条由华侨集资创办的民营铁路——潮汕铁路,在我国近代史上开创了民办铁路之先河。1904年动工修建,1906年11月建成通车,至1939年遭日军飞机轰炸而毁坏,潮汕铁路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仅有33年。

这段时期,恰好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变革年代。因潮汕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潮汕铁路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潮汕铁路作为红色交通线的重要一环,不断向中央苏区输送食盐、布匹、药品、电器、印刷及军械等物资,同时还担负着把中央苏区在斗争中缴获的黄金、白银、现钞交给党中央的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因此,潮汕铁路遗迹的寻找和保护工作尤为重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上这段长约42.1公里的潮汕铁路只存有潮州意溪车站、潮安庵埠镇潮汕铁路石牌这两处实物遗产,在汕头地区内并没有找到相对应的实物遗产。乌桥岛老一辈居民曾讲述过他们记忆中的潮汕铁路,但由于关于潮汕铁路的文字资料寥寥,相关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这一年,广东省有关部门展开潮汕铁路相关资料的搜集和遗址遗迹的挖掘工作,恰巧汕头有一群历史爱好者,他们从2016年便一直持续搜集潮汕铁路在海外的档案资料,试图从海外的历史档案中去寻找丢失的历史回忆。

两者一碰撞,一座坐落于汕头火车路18号的老建筑进入大家的视线。经过比对海外的历史档案,专家们确认这座建筑正是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潮汕铁路的“前世今生”逐渐清晰起来……

重新修缮的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成为新晋网红点。余丹 摄

转折

寻找遗失的历史档案

“这条不到50公里的铁路,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2019年10月,在一场小型的历史分享会上,历史爱好者张耀辉图文并茂地介绍着《潮汕铁路的秘密》。他的这些资料,是由几位潮汕留学生从日本的图书馆、档案馆一本一本翻找出来的,凝聚着大家“为祖国尽一份力”的信念。

乌桥岛的居民或多或少听父辈讲述过潮汕铁路,也知道火车路18号这座残旧的建筑是岛上年代最久远的建筑物,然而并无相关历史资料证明其“身世”,甚至无法确定这座楼是不是跟潮汕铁路有关系。

张耀辉回忆称,资料收集工作从2016年开始进行,彼时在国内找不到潮汕铁路的原始档案,他们和几名学者从期刊文章得知潮汕铁路主要设计师和施工方是日本人,于是通过留学生查阅到了所需资料。

在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张耀辉等意外发现了能确认这座建筑便是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的历史档案——在1945年、1952年两份未曾公开过的汕头地图中,清晰可见在廻澜路边标注着“潮汕车站”的字眼。

1952年汕头地图中显示“潮汕车站”的位置。张耀辉 供图

这无疑是一个大发现!彼时,火车路18号建筑早已淹没在茁壮成长的榕树林中,拱形的窗框和木质百叶窗残破不堪,楼下墙壁上钉着“危房请勿靠近”字样,只有建筑物上方的波浪状牌坊印证着年代的久远。“如果不特意强调,鲜少有人会关注到这座逐渐荒废的危楼。”张耀辉说。

通过一篇篇文章、一份份档案的积累,关于这段铁路的文字资料也逐渐“浮出水面”。

20世纪初,在“实业救国”等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爱国华侨响应号召回国兴办企业。1904年,祖籍梅县松口的印尼华侨张煜南和张鸿南两兄弟筹资成立“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开始兴建潮汕铁路。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

铁路主干线自潮州府城西门外起至汕头厦岭港,全长39公里,沿途设置庵埠、彩塘、浮洋、枫溪等站点,于1906年投入运营。1908年,潮汕铁路加筑意溪支线后,合共42.1公里,沿线10个站点。自此,潮汕地区踏入火车时代,对沟通潮汕一带交通及客货运输和城乡经济繁荣起了重大作用,大大方便了韩江中上游和闽粤赣边区华侨侨眷进出汕头。

通过潮汕铁路整理委员会的章程,张耀辉等还发现潮汕铁路不仅仅有车站、机务处、车务处、票务处,还有机房、仓库、宿舍、学校、警察局、董事局等,在汕头的老地图中,可以看到与潮汕铁路公司有关的办公场所遍布在周边区域。此外,相关档案还证实了潮汕铁路公司是在香港注册,并公开发行股票募集华侨资本修建潮汕铁路。

张耀辉称,随着时间的流逝,海外很多档案濒临保管期,面临被销毁的命运。关于过去的历史资料会越来越少,未得到发现保护的历史建筑会腐蚀消失,人们对过去潮侨的记忆也会逐渐模糊。“我们需要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将过去的历史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知道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的辉煌。”

重生

遗迹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分享会后时隔两个月,有关部门联系到张耀辉,请他协助参与潮汕铁路相关资料的搜集和遗址遗迹的挖掘工作。“我们这些年搜集到的历史档案,足以证明火车路18号正是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

在大家的努力下,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修缮保护工作立项开展,这座被人遗忘的百年老建筑迎来“重生”的机会。“修复这些历史建筑,让过去的历史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不会被人遗忘,是我们的愿望。”张耀辉感慨。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缺乏图片、图纸,百年危楼建筑该如何修复?通过前期的地质勘测报告显示,该旧址地下10余米都是泥,存在地基不稳、后期加建等问题。张耀辉坦言修缮工作“不是一般的难”。

为了实现原貌修复,当务之急就是要寻找到相关的建筑图片。张耀辉回忆,当时只能挨家挨户向乌桥岛居民打听、请教,以“最笨拙的方式”去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户居民提供了4张不同角度的潮汕铁路的历史老照片,为修缮工作提供极大参考价值。

由热心市民提供的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历史照片。余丹 翻拍

张耀辉告诉笔者,该旧址修缮保护工作启动后,来自广州和汕头的约10位古建筑修缮专家多次开会研究修复方案。“当时发现这处旧址时,它被其他大大小小多处建筑物紧紧包围,有民居、厂房、仓库等,且建筑内部长有5棵大榕树,部分根茎甚至穿墙而过。”张耀辉对修复工作记忆犹新,“如果选择直接拆除榕树根,建筑会有坍塌的风险。”

张耀辉介绍,为最大限度保留原建筑,复原过程尽量使用原拆卸的建筑构件、材料,确保复原建筑部分与原建筑风貌和细节相同。整个修复过程分三步走:先将不属于该建筑的部分如树根清理掉,再对建筑本身进行标记,哪些属于原建筑,哪些属于后期加建,最后再进行逐一修复。

“我们发现整座建筑北立面墙保持较为完整,于是决定将整面墙加固保留下来,作为旧址的‘门面’和‘衣服’。”张耀辉介绍说,同时将其他部分的青砖一块块小心翼翼地拆卸下来,用来替换掉北面墙上破损的青砖。

根据老照片中清晰的画面,专家们重新给整栋建筑造了一个等比例新框架,并将北面保留下来的旧墙嵌入新框架里。“就像在这件‘衣服’里穿了很多钢筋,再挂进新框架里,整个过程都要十分小心谨慎。”张耀辉说,修缮过程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技术操作很难,他形容这就像在豆腐上做一次外科换骨手术。

有趣的是,在修缮过程中,施工方还在周边的残垣断壁中发现原始建筑的围栏。“它们曾经属于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从历史修复角度来说,我们也予以保留。”挖掘整理后才发现,原有的12根栏杆柱子,目前也仅剩3根。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建筑外部已于2023年3月修缮完成。修缮项目工程总用地面积1549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33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

追溯

进入苏区的秘密交通线

明媚的阳光,照射在中央红色交通线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上,为这座旧建筑平添了时代的沧桑之感。从2023年春节开始,越来越多市民群众发现了这处“新地方”,纷纷前往打卡拍照,成为新晋网红点。

看着泛黄的老照片和眼前焕然一新的建筑,笔者的思绪回到了100多年前。

重新修缮的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焕然一新。余丹 摄

20世纪30年代,作为潮汕铁路售卖火车票和调度火车的地方,这里曾经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行色匆匆的行人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历史上是“查无此人”,却承担了很多隐秘而伟大的任务——这群人叫做“交通员”,他们在无数个日夜里,用双脚探索开辟了一条由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青溪—永定进入苏区的秘密交通线。

这条线路就叫做中央红色交通线,包括周恩来、邓小平在内的无数革命先辈就多次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从上海、香港乘船抵汕,再搭乘潮汕铁路迂回前往江西等革命苏区,潮汕铁路也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惜的是,1939年,潮汕军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将潮汕铁路沿线路轨桥梁尽数拆除。潮州陷落后,侵略军将铁路全线所剩余的路轨、铁路器材等物资陆续抢运到日本。至此,我国第一条由华侨集资创办的民营铁路,经过33个年头的惨淡经营,最后全毁于日寇之手。

随着潮汕铁路成为历史,那些与铁路相关的旧址和见证物也就大多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潮汕铁路所包含的文化语境和使用场景已渐渐消失,仅留下一些历史碎片,隐隐折射出当时的光辉。

看着这座建筑从危楼变成了文物遗址,张耀辉十分欣慰,他也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关注了解潮汕铁路背后的历史故事。

近年来,以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已不仅仅关注在挖掘和修缮,也更加重视与当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历史与现实产生共鸣和连结。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正是一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尝试。

笔者获悉,目前旧址现已基本修缮完成,而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历史文化的展示与活化。

传承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5月15日,广东省政协在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启动“山乡新巨变 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活动。举行该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挖掘、纪念中央红色交通线的这段伟大历史,并让这群可歌可泣的交通员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知。

考察团成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设计中心主任牛丞禹现场向大家介绍了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外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据其介绍,为讲好中央红色交通线、潮汕铁路的历史故事,2021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的“三师”专业志愿者们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通过查阅档案史料、研读地图书籍,采访知情人士和革命先辈后人、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式,基本梳理考证出了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的具体地理走向,并收集了众多发生在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感人事迹和人物轶事,为本次设计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近几年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过程中,“三师”专业志愿者们探索出了将历史文献展示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设计手法,通过精心设计标识、碑刻等形式呈现文献内容,如回忆录节选、人物故事等,进一步提升场所的历史文化含量,引导游客感受历史氛围,从而真实、全面地了解历史遗产,这种形象直观、小成本低投入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根据目前的规划,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的线路图将用铜板制作刻在旧址前广场,为广大游客展现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空间线路;设计师们还将设计图文并茂的标识解说牌,并通过搭配不一样的景观场景,将阅读者引入历史空间,让阅读者领略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相关人物的革命精神,和发生过的感人故事。

根据文史资料记载,曾途经中央红色交通线进入苏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石联星在《1932年我是怎样进入苏区的》中记录道:“我最担心的不是我自己,而是那两箱红旗……”中国共产党秘密交通工作的创建人之一吴德峰的妻子戚元德也曾在记录途经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文字中写道:“等我们步行到汕头附近的交通站时,我的白鞋已经被血染成了暗红色,那是因为每夜几乎都在死人堆里爬行啊!这双鞋象征着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上述生动和感人的史料内容,都将在本次环境提升工作中,以可视化的解说牌呈现在游客面前。

牛丞禹直言,对于旧址的文化发掘和提升设计,也是对规划设计师一次很好的红色革命教育,“每每读到亲历者当年的回忆,总能体会当年的血雨腥风和激情澎湃。”他说,当代中国人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这些革命志士一代代努力的结果。对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的活化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发掘,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革命先烈的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

【南方+记者】余丹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