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粤环宣
图/受访者提供
2023年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作为海洋大省,一直积极探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径。
据了解,近年来广东坚持以海定陆,陆海统筹,河海同治,全力打好珠江口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现了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同步改善。2022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89.7%,继续保持“十三五”以来最高水平。
“净海经”
控制污染+海洋清洁
广东全面加强海洋污染防治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空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的未来生存有着绝对的重要性。”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落实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近年来,广东聚焦削减总氮入海量,狠抓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2022年36个国控河流入海断面中有33个水质优良,占91.7%;32个国控以下河流入海断面全部消除劣V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连续三年保持在90%左右。
入海排污口是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节点。广东明确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对全省2861个重点入海排污口实施动态监管。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完成审批或备案重点入海排污口322个;累计整治入海排污口774个,其中,清理整治非法和设置不合理排污口309个。
此外,广东进一步对优化海水养殖布局、加强环评管理、深入实施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监测监管等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加快推进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能力建设,广东制定落实《广东省深化治理港口船舶水污染物工作方案》,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679个码头中,229个已接入市政生活污水管网,其他码头已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配套收集转运设施。
“保护海洋,不仅要控制污染,更要时常为海洋‘洗澡’。”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近年来积极开展江河湖海清漂专项行动,常态化组织河湖“清四乱”,开展海洋垃圾常态化巡查。2022年全省共清理各类水面漂浮物165万吨,基本实现主要江河湖库无成片垃圾漂浮物,大幅减少河流携带垃圾入海。粤港合作开展海漂垃圾污染防治工作,建设海漂垃圾预警系统,建立粤港跨境海漂垃圾事件通报机制。
“美海经”
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地119个
广东持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是地球生命起源的摇篮,也是文明起源的根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66万平方公里,全部纳入海域优先保护单元。
广东近年来加大海岸带、海湾、海岛等海洋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实行分类保护。统筹布局和优化提升海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高人工岸线利用效率,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鸟类天堂”“海岸卫士”。广东是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红树林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广东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将红树林保护纳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启动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高水平建设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打造湛江“红树林之城”。发布全国首部省级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将蓝碳纳入碳交易体系。目前,广东建立各级各类以红树林为保护对象或与红树林保护相关的保护地40处,保护全省八成以上的红树林。
据统计,广东已建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地119个,面积394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保护区网络,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濒危物种和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稳居全国前列。
“兴海经”
做好海洋“加减乘除”
广东积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广东已经划定海域环境管控单元471个,实施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分类环境准入,引导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洋不仅是生态宝库,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近年来广东坚持近浅海上做“减法”,在中远海上做“加法”,在综合开发利用上做“乘法”,统筹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控制用海规模,促进浅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向深蓝挺进,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广东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完善海洋工程环评管理制度,深化海洋环评“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严把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关,加快推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广东大力支持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建立海洋牧场环评管理“绿色通道”,指导、优化海洋牧场环评工作。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上风电等海洋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