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广东高质量发展密码】​“粤”走越宽阔:开放得活水 创新无止境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钢、王丹阳、冷霜、陈晓楠 发表时间:2023-06-20 06:27
金羊网  作者:李钢、王丹阳、冷霜、陈晓楠  2023-06-20
千年以来,广东的血液中,已经深深融入了开放的基因。开放的性格让广东始终挺立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也让广东不惧探索、勇于创新。...

探寻广东高质量发展密码——深调研报告之二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王丹阳 冷霜 陈晓楠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钟振彬 梁喻

山城田海,因为有海,连通世界。千年以来,广东的血液中,已经深深融入了开放的基因。开放的性格让广东始终挺立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也让广东不惧探索、勇于创新。

交通、制度、科创、人才……随着“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的深入,一幅具有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的广东高质量发展图景,渐渐清晰。

交通物流之密码:

高效流通 便利往来

南沙龙穴岛,广州港南沙港区。全自动化,是这里崭新的标签。在国产“5G+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支撑下,一辆辆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穿梭在港区内。

“我们要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成为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小明如是说。

御海而行。从湛江徐闻港到海口新海港,海上距离仅12海里,航行时间一个多小时。

作为综合交通枢纽,徐闻港造型还有一个诗意的含义叫作“海上生明月”。夜晚,华灯初上,枢纽中心大楼正对海口方向,如一只飞翔的海鸥;候船厅玻璃幕墙透出璀璨的灯光,建筑在水中的倒影,犹如明月初升。

从汉代起,徐闻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如今的徐闻港更是全球最大客货滚装码头。

为了对接和服务海南自贸港,琼州海峡最窄处,升起了徐闻港这轮“明月”。

“我们要做好港口文章,推动建设与海南对接合作的大平台。未来就是,海南在前端,徐闻在后台;海南是总部,徐闻是基地;海南研发+徐闻制造,构建协同推动的产业模式。”徐闻县委书记罗红霞说。徐闻港正全力打造对接服务海南的海陆空现代化综合性交通枢纽。

伶仃洋上,长虹卧波。

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桥便利了经贸往来,促进了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大桥开通后,仅需一个小时左右,我们的海产品就能运到香港。”珠海市海淼水产负责人翁锡鹏说。

作为内地唯一一个与香港、澳门陆路相连的公路口岸,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客货车在全国率先实行“一站式”查验。“一条车辆查验通道的开启时间,从原来的5分钟缩短至20秒。”港珠澳大桥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处长房智博说,新系统可实现高峰时段车辆整体候检时间缩短1至2分钟。

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开通四年多来,经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超过2978万人次、车辆超过615万辆次。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查验货车数量达22万辆次,同比增长33%。

在东莞,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自今年4月18日正式运行以来,正帮助东莞制造业更快更好地“走出去”。这一空港中心在全国首创跨境安检前置,入选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经典案例。

据介绍,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项目作为香港机场第三跑道的重要配套设施,将按照香港机场货站标准建设,并作为其在华南地区的指定收发货点,年处理能力预计达100万吨以上。空港中心项目按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是先导计划,实施时间为2022年-2025年,将实现香港机场安检、打板和收货等核心功能前移至东莞港,并完成市场培育;第二阶段是长远计划,选址东莞港临港地块,由港务集团与香港机管局合作建设运营,逐步形成涵盖贸易、研发、旅游、会展等功能的空港经济产业,预计首期于2025年建成投入使用。

东莞市商务局四级调研员杨荣说,有了国际空港中心项目,将降低通关成本,提升东莞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为企业未来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空间。

在四通八达的连接中,广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机制创新之密码:

连通港澳 对接世界

走进全球溯源中心的展示大厅,会被这里如同科幻世界的场景所吸引。

全球溯源中心,是广州南沙新区首创的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致力于将商品信息转化为数据生产资料,支持数据要素全球高效有序流通。这里,形成了以“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公钥密钥、开放应用”为特征的技术架构,支持多中心互联互通、数据高并发访问。

建设全球溯源中心,必要性和重要性何在?

“外贸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着话语权不足、服务能力受限、成本和效率改善空间大、数字化能力不强,以及数据和管理集约化不足等问题。”粤港澳国际供应链(广州)有限公司总裁于崇刚告诉记者。

由此,基于全球溯源中心这一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孵化出全新的数字服务贸易平台——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在溯源共建方授权下,应用商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可在金融、通关、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维护、检验检测等方面为企业提出全链条贸易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专业的数字化贸易服务,让贸易全链路可视、货物走向可预测、服务效率可控制、服务选择可仿真,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决策与数字管理。

四年来,全球溯源中心累计赋码1.1亿个,溯源商品价值达607亿美元,全球15039家企业参与溯源。应用商品已覆盖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泰国等147个国家,吸引了美赞臣、莱茵等国际品牌企业参与共建。

汕头,于1860年开埠,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如今也是中国国际海缆登陆站之一。

而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和“文化”为核心概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建立国际数据交互枢纽的探索,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俊毅说,这一交互枢纽的建立将促进国际数据在汕头汇聚和交换,使汕头成为全球数据流动的关键节点。

另一种连接,是境内外接轨,制度上的衔接。

“整个流程,股东无须出境,提交材料15日就办结取得了澳门公司商业登记证,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综合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里,又志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高旗分享了自己“足不出境”就完成澳门商业登记的经历。

“通过这个机制,我们足不出‘澳’也可以办理横琴企业登记业务。”来自澳门的天网智控科技(珠海横琴)有限公司商务发展总监梁一毅也有同感。

具体而言,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商事登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机制推动两地投资准入双向互通,营造高质量营商环境,给内地投资者“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机制开放创新方面,深圳也屡开先河。

2019年2月,深圳国际仲裁院设立中国内地法域之外的首个独立仲裁机构——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SCIAHK),形成“双城两院”的新发展格局。“双城两院”是横跨两个法域的创举,有利于依法保护“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推动“深圳+香港”成为亚洲最佳仲裁地。

作为全球第一个实行法定机构管理模式的仲裁机构,从2012年起,深圳国际仲裁院通过特区立法,构建了以国际化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机制,从制度上避免中外当事人对行政干预、地方保护和内部人控制的顾虑,增强中外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的信心。截至目前,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案件当事人覆盖137个国家和地区,仲裁员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该院仲裁案件当事人涉及38个国家和地区,总争议金额达人民币1272亿元,跃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

科技创新之密码:

原始创新 支撑产业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登上世界第五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一览众山小。

作为多元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在“科技+金融”的道路上不断尝鲜,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打造领先的科技能力,并广泛应用于金融主业,加速推进生态圈建设。

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拥有近3万名科技开发人员、近39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46077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业务领域的专利申请数排名均为全球第一位。2022年,AI坐席服务量覆盖平安82%的客服总量;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约3444亿元,在整体坐席产品销售规模中占比48.5%。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无数年轻人正在这里圆梦。

2021年,香港青年周盼选择来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他希望能够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能力,通过为来内地创业的港澳青年提供企业加速服务,吸引更多的香港青年来深圳发展。

“人才的交流和流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香港学生和内地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和能力,而通过两地的互相交流和学习,有助于拓展思维,帮助两地更好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周盼说。

截至2022年底,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共631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有406家。

如何更好地打通“科研-转化-产业”链条?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合成所”)创造性地让“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一栋楼里工作——

合成所首创了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的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支撑产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楼下”则构造产业孵化空间,为合成生物类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驻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这一模式有效打破了科学与产业孵化的时间与空间壁垒,探索性地形成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在空间上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平台。

“楼下解决不了的问题,直接去楼上敲门,很快就能解决。楼上的科学家想要了解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可以到楼下的企业去走走。”合成所副所长安一硕说。

成立五年来,合成所取得了发现定量公式、酵母合成大麻素、“空气变粮油”、人体组织快速修复等一批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所在。

随着一批大科学装置相继在粤落地和建设,广东的基础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当记者来到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探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项目总指挥陈和生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向来访的记者们“科普”了散裂中子源。

被形象地称为“超级显微镜”的散裂中子源,可以帮助人们观察和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在材料、医疗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今,硼中子俘获治疗肿瘤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BNCT)作为推进散裂中子源技术产业化的第一个项目,已经成功研制出样机。今年4月1日,全省首座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大楼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落成使用。这标志着散裂中子源在实现成果转化道路上迈上了新台阶,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医学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这样一个项目很不容易,在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散裂中子源项目按期成功建设,成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陈和生说。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委员梁展鸿谈到,这样的大科学装置落地,将大大提升东莞的城市形象和地位,并且带动周边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自正式投运以来,散裂中子源运行可靠稳定,目前已完成9轮开放共享,完成了上千个科研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科学成果。

人才发展之密码:

平台集聚 技能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与基石。广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支撑。

“技术从哪里来?有人才,企业才能创造新技术。”“你想干,就给你机会。企业只有搭建好平台,人才才会不断涌现。”谈及人才话题,一向快人快语的董明珠滔滔不绝。

通过全面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广东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家实验室体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等重要创新平台的集聚效应,吸引海内外大批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当前,广东研发人员达到130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拥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技能人才方面,目前,广东技能人才总量达18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1万人,占比34.1%,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走进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世赛冠军广场、世赛冠军之路、技能之巅等校园建筑映入眼帘,处处都透着享誉全国的“世赛冠军摇篮”藏不住的硬核实力。该学院每年为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

在占地面积860平方米、拥有“四连冠”的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练技能成才报国”的标语格外醒目。

一张张年轻阳光的面庞,“接力”着数年如一日的集训,不敢放松一丝一毫。

他们,将在这里成长为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他们,仿佛广东的未来,充满朝气,势不可挡。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