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安哥摄影作品收藏展”即将于8月2日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开幕。
敬请关注!
用真实的眼睛看
拿着摄像机看
探出头来看
走近点看
仔细看
再看
看
安哥·作品·故事
在广州市流花路中国大酒店前,路边的一对情人,1986年
广州大丈夫
1986年我在流花路拍了这张照片,后来在1987年刊登在《人民摄影报》,该报还针对这幅作品开展了讨论。有人说这小伙子给中国的男子汉争气了;有人说这小伙子坐在马路边的栏杆上,不文明。当时,政府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这小伙子的行为确实不够美,以现在的标准看也不够文明。
我觉得这女孩给男孩点烟的身姿和笑容以及男孩趾高气扬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他们可能是改革开放时期“先富起来”的人吧,自信满满的。大概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挺有时代感,所以赢得许多朋友的赞赏,他还被选进了大学的摄影教材。纪实摄影正是抓住生活中的矛盾、趣味、情感作品才更生动。生活中的真实是纪实摄影最重要的特性。
摄影艺术的真实性,我认为,这幅作品画面中出现的周围的行人和环境,包括右下角伸进画面的一条腿都交代出现场的氛围,又烘托着画面中心的主角。这些细节都是作品的有机组成,是摆拍、造假所无法做到的。正是在生活中捕捉的细节才能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这是我一辈子做摄影最由衷的体会。
广州市泰康路木排头的小巷婚礼,1987年
小巷婚礼
1987年,广州时兴用花车接新娘。那时候,私人轿车还极少,市民都是租的士接新娘。接新娘的的士都先到大南路西口的几间花店用鲜花装饰一番,车头上还装上一个穿婚纱的布娃娃。花车来到新娘家门口要先放一串鞭炮,等新娘和新郎上车以后,花车在鞭炮声中招摇过市。花车并不直接开去新房,要在市区绕过万福路、吉祥路、长寿路等有吉利意头的路段。
那天中午,我正在泰康路单位食堂吃午饭,一听到楼下鞭炮响,我放下饭碗,提起相机袋就冲下楼去。我追着接新娘的队伍进了木排头。木排头巷口只能并排走两个人,花车开不进去,就停在泰康路上。我跟新郎官打了招呼,就跟着他们一路拍照。
胶卷冲出来以后,我非常兴奋,这张在泰康路木排头巷口拍的照片可能是我一生中拍得最好的照片之一了。穿着白色西装的新郎和穿着红色婚纱的新娘望向前方的眼神和给他们让路穿短裤的人,背身望向他们,形成一种颇为戏剧性的情节。打着红伞的伴娘、巷口斑驳的墙以及骑楼上方一排打开的玻璃窗,种种细节就像是舞台布景,烘托出两个主角和一个配角,他们带着广州本地人的气质,令广州小巷里的婚礼更有了当地的时代特色。
海珠桥上的单车流,1986年
海珠桥上的单车流
从1975年到1979年我在海珠区南石头当了4年修理工。每天骑单车上下班都要经过海珠桥。上桥的时候,由于坡陡人多,大家都是推着单车低头看路,成千上万的人流静静地向上涌动。一过桥顶,人们都竞相跨上单车冲下桥去,那哗啦啦的车流像是单车的瀑布,可壮观了。
那年头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骑单车的技术都是一流的,从来没见过有人在高速下坡的时候摔倒,否则就会有悲剧发生了。
这海珠桥上的单车流是当年最具广州特色的景观。我入行当了摄影记者以后,我和一些同行都曾登上当年广州最高的大厦——广州宾馆,去拍海珠桥在上下班时的壮观景象。但是,长焦镜头拍出来的画面虽然漂亮,但是它平平的,没有透视感,见不到人物的表情和细节,没有我当年身处人流中的感觉。摄影大师卡帕说:“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吗?那是因为你走得不够近。”他的话对我们纪实摄影师也是合适的。我常对纪实摄影“发烧友”说:“尽量少用长焦镜,用标准镜或广角镜,走近点。”
对于纪实摄影师来说,比摄影技术更重要的是摄影者的社会生活经历。我自认为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始终能抓住时代的脉搏,是与我在入行以前在西双版纳当过7年农民和在广州当过4年工人的经历分不开的。入行以后我也不当官,不去评职称,始终在最低层、在第一线做我的专业,用现在时髦的话叫“接地气”,做个安守本业的摄影师,跟随改革开放的大潮记录下百姓的生活点滴,对我来说就挺知足的了。
广州高第街的服装小贩,1982年
广州高第街的服装小贩
从20世纪70年代末大批知青和被落实政策的人们回城以后,国有工厂和单位无法全部安排他们就业。作为权宜之计,允许他们在自家门前摆摊做小生意。于是,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了第一批“个体户”。北京在前门外卖大碗茶的出名了;苏北的傻子瓜子更有名;在广州,高第街卖服装的小贩成行成市,形成了通向全国的时装集散地。那年头,高第街成为外地人来广州必逛的地方,也是全国的服装“倒爷”进货的地方。
高第街就在我家后面,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那里还只有零星数十家摊档,卖的都是香港亲友带回来的时装。这位大眼睛姑娘躲在柜台下面警惕地东张西望,她告诉我:她怕被同学或朋友看见。如果见到熟人,她就赶快躲进家里去。那时候,当个体户比在国营单位上班的人显得低人一等。可是没过多久,许多个体户成了“万元户”,成了人们既羡慕又嫉妒的对象。
20年后的一天,中央电视台的 《新中国》纪录片摄制组来广州拿着报纸上登的这张照片找到我,拉着我去找这位大眼睛姑娘。我请高第街的工商管理人员帮忙在我当年拍照的大概位置找她。他们找来了3位40多岁长得挺富态的大姐,都戴着金耳坠、金项链、玉手镯,满脸笑容。她们拿着报纸认了半天,谁也认不出来。她们都说:她们当年都是这样,怕见熟人,怕政策变……
如今,高第街作为全国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商贩、个体户的身份已是再平常不过,这张照片算是广州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部分展出作品
广州文化公园踢毽子的人,1987年
广州农林下路三个身穿中山装、蹲在街头若有所思的外地人,1982年
广州流花公园,民间的自由搏击比赛,1976年
在广州市的北京路上,一位背着大锅盖骑单车的个体户,1976年
广东省揭阳县城晨间打羽毛球的人们,1982年
广州侯德健导演拍摄刘索拉的歌剧《蓝天绿海》剧照,1988年
广东广州儿童电影院的《超人》海报,1985年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影像系列展览第二回
观复
安哥摄影作品收藏展
策展人
颜长江
主办单位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广东新快报摄影学院
承办单位
高致文化艺术
广东翁城农耕文明艺术馆
开幕时间
2023年8月2日
座谈时间
2023年8月2日上午10时
展览时间
2023年8月2日至8月16日
展览地点
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中
羊城创意产业园3-12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前言
安哥作品的意义,已不用多说。如果没有他,难以想象如何把握那几十年家国巨变的幽微之处。历史的运动是如此庞大复杂,而有质量的观察者是如此稀少,几于仅剩瘦小的安哥,荷戟而已。但是,这不妨他以一只虫子似的姿态,蛰伏其间,摩挲那看似细小却极为关键的各种转折。安哥扒拉出穴位与命门,一针见血,雕刻出历史性感而要命的一部分。
时维癸卯,有洁军先生,从老子道德经里拈出观复二字,提议作展。观复即再看。根据运势测度,作品会在当代获得第二次意义。暖风醉人,让我们忘了往日的难处与来处,感谢安哥的影像再次出现,可以点燃我们记忆中的火焰。
万物并作,莫衷一是。老子说观复,并不简单: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影像经典已在这里,看我们能否捉到那条根,借以静下心来,重归世界的本性。
——颜长江
艺术家简介:
安哥:著名摄影家、策展人。原名彭振戈,1947年生于辽宁大连;1949年随家庭至北京生活;1968年从北京到云南西双版纳开始了七年的知青生活;1975年回城到广州做工人;1979年任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1988年奉调到香港《中国旅游》画报任记者、编辑;1994年调回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任摄影记者;2001年起任Fotoe总编审。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作品故事来源于《百姓足迹 生活在1979—2018》(安哥 著)
编辑/王绮彤
海报设计/程升 萧兴邦
审校/赵旭虹
核发/张演钦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王绮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