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致力于探索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持续邀请艺术家前往翁城进行艺术创作。7月19号,一群艺术家相聚在翁城,冯伟良老师是本次受邀的艺术家之一。
和雕塑家在农业公园创作不同,作为摄影家的冯老师独自穿行在小镇的街道上,寻找着翁城小镇的独特之处,记录着他钟爱的人文故事。
白天的翁城十分宁静,在路上见不到什么人,晚上则热闹许多,小摊小贩开始营业,小朋友们也都跑了出来,在广场上散步玩闹。这种反差,让冯老师心生疑惑,白天的人都去哪儿了?
在这座小镇上,语言不通,后知后觉,倒也能遇到些好玩的事情。“虽然我听不懂老板他在说什么,但我觉得很有意思。”这样的交流,也成为冯老师创作素材的一部分。
21号的傍晚时分,在离开翁城前,我们和冯老师约在小镇的一家奶茶店采访。采访时,冯老师问:“你们真的不喝东西吗?”我们更像是朋友在聊天,轻松随意。在这家奶茶店里,冯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他对艺术的思考与理解。
对话冯伟良
冯伟良 “翁城的人”系列作品《田野间的人》
冯伟良 “翁城的人”系列作品《田野间的人》
问:您第一次来翁城有什么感受?
冯伟良:我感觉这里老龄化很严重,在街上看到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所以我拍摄的题材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些场景给我很强烈的冲击,小孩很年幼,老人又很老,就像新与旧之间的一种交接。
冯伟良 “翁城的人”系列作品《红椅子上的老人与小孩》
冯伟良 “翁城的人”系列作品《红椅子上的老人与小孩》
问:您觉得在这里创作和平时创作有什么区别?
冯伟良: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因为纪实摄影,我们的拍摄对象就是某些时刻在某个环境里所看到的最真实的东西,所以我在翁城的拍摄过程和我以前在任何地方的拍摄过程都是一样的。
冯伟良 “翁城的人”系列作品《小卖店》
问:您对于乡村艺术或者大地艺术有什么看法?
冯伟良:在我的艺术观里,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乡村是一个有具体人文概念的区域,乡村艺术就是乡村里的人与自然。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可能就是前者更原始一点,后者更现代化一些。
大地艺术可能更多指的是环境艺术,做一些艺术装置和这个地区融为一体。像之前的佛山南海大地艺术节,各种各样的装置与当地的建筑、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不会显得违和。
冯伟良 “翁城的人”系列作品《出去玩》
问: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创作理念吗?
冯伟良:我本身喜欢拍照,所以我每去一个地方都会拍很多照片,而且是没有目的性的。我以前是拍胶卷的,拍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拍什么,在整理照片的时候我才会认真去看到底拍了什么。洗出来之后发现有些照片放到一起可以表达一个故事,我就会把它们串在一起。
这是我的一个创作习惯,你问我创作理念是什么,我觉得自然就很好,也可以说我更喜欢关系与关系之间最纯粹的自然的有交互的东西,就像仁青茨姆美苑里,她没见过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我也没见过香格里拉的小溪流,所有的交流和互动,都是为了去见众生,见自己。我喜欢的是记录这个地区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刻发生的一些事情,我觉得这是很令人感动的。
冯伟良 “翁城的人”系列作品《市场路口》
冯伟良 “翁城的人”系列作品《市场路口》
问:您觉得在翁城拍摄可以给这里带来什么影响?
冯伟良:我之所以喜欢纪实摄影或者说人文摄影,是因为我曾经非常想做一名记者。我觉得记者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职业,因为记者记录的是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纪实摄影,或者说我们拍摄的这些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记录这个地方在这个时代里的变迁,记录这个时代所发生的所有的感动的、美好的、悲伤的故事,这些东西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和意义。
所以你问我这些艺术作品能为翁城带来什么,我觉得它们为翁城带来的影响远远比不上它们本身存在的意义。比如说现在,我们在翁城拍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在此时此刻只是一张普通的照片,但是若干年之后,翁城发展成另一种模样,再回过头来看这张照片,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
我觉得纪实摄影,它的意义在未来。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存在纪录片,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存在照片?就是为了记录即将逝去的历史,迎接更好的未来。
冯伟良“翁城的人”系列作品《市场路口》
冯伟良作品
艺术家简介
冯伟良:毕业于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现任互联网游戏公司合伙人、独立网游《篝火与尾巴》制作人与美术总监,意大利米兰ETRO SS2018、ERMENGILDO ZEGNA等时装周摄影特约摄影师。
提问、编辑/王绮彤、吴枫萍(实习生)
摄影/冯伟良
审校/赵旭虹
核发/张演钦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王绮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