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城日记 285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8-15 22:51
金羊网  作者:  2023-08-15

翁城,我们来了!但见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人物磊落……我们行走,我们看见,我们阅读,我们感受,我们沉默,我们呼唤,我们耕作,我们收获。行走美丽中国,助力乡村振兴。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记”,用志其事,以壮我行。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广州

“天大地大:翁城公共艺术展览第一回”持续发酵。圈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

展览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是艺术家使用的材料,绝大部分是废弃之物,或者叫无用之物,艺术家就利用它们进行创作,所以现场的农民们大感诧异:这些平日里大家不要了的东西,在这里却成了艺术?二是创作者较多元,有专业艺术家,也有绝对非专业的小孩子,还有民间文化人。作者里有不少是业内有影响力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家。但我希望大家注意,作者里边还有两个小孩子,一个9岁,一个14岁。在甄选作品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谨慎的,但也是开放的。吴德灏的女儿陈思行,参与了吴德灏这组很有意思的作品《小鸟和天空》的创作,她利用跟翁城具有紧密联系的一根旧鞋带进行了构思和创作,做了一个鸟巢。这组作品是完全的在地性,同时也有高远的立意,备受好评。邓少明的女儿邓芷莹14岁,独立创作了两件装置作品,她利用建筑工地废弃了的脚手架、渔网、竹子以及一些金属材料进行了构建。昨天中午,在“中国最淡雅猪油渣”烹饪基地,我们决定邀请吟诵艺术表演者杨万双来参加开幕活动,搞一次行为艺术。他愉快地答应了。其吟诵在现场得到了大家的赞许,用古文里边夸张的说法,可谓“声遏阵云”。

这种参差的组合,会不会削弱是次展览的专业性?我认为不会,相反,会增加其专业分量及文化内涵。昨天的研讨会,其实也可以定位为一次行为艺术,就像年初翁城20名农民艺术家来广州看广州三年展、去佛山看南海大地艺术节一样,他们来参加座谈会,并且呈现姿态、发表看法,就是为展览增加了另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当代艺术就是在不断地开拓新的视角,以助于我们更充分地理解这个纷繁的世界。多元人群参与其中,目标正是为增加理解世界的角度和可能性,做一点探索。

我们在现场密切观察,农民艺术家及附近居民,在观看展览时,基本上有两个基础动作:手放背后、眉头紧皱。这很有意思,因为这代表着一种特别的观看姿态以及观看方向。根据萨特的看法,代表着这个时候他们是完全的主体,此时此刻,他们完全从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情感偏好,来观看(实质上是审视)艺术家们的作品。相对应的是:此时此刻,艺术家非常不幸的成了客体,因为其作品是完全被观看甚至审视的对象。很多人以为,农民在艺术作品尤其是当代艺术作品面前,应该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而现在,通过其动作和表情,农民艺术家们,大概率成为了艺术家的主体,艺术家沦为了他们的客体。主体客体关系的形成,此时突然和艺术专业无关了。农民们强化了自己的知识结构,释放了自己的生命情怀,瞬间让他们拥有了主体地位——不是“主体感”,因为他们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这一词汇——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这个展览极重要的“创获”。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艺术品的观看过程,观众是客体化的。因为:观众往往通过艺术品的观看,来“审视”自己,从而让渡了自己最为珍贵的主体性。“我究竟能不能看得懂?”“我担心我被艺术家嘲笑……”“我接受了艺术教育!”“我得到了艺术启发!”假如艺术欣赏的最终结果是让欣赏者丧失主体性,那真是一大悲哀。

昨天研讨会,有一老先生发言时提到送戏下乡,说现在一些人习惯了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的姿态,去农村“送文化”“送戏下乡”,他觉得太搞笑,说农村才是中国戏剧以及各种艺术的真正的土壤,乡村民间歌手、民间艺人、民间乐师,他们的表演更加精彩,因为他们是带有情感和记忆的,他们才是自己犒劳自己最大的主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撰文/张演钦

编辑/程升

审校/赵旭虹

核发/张演钦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程升


编辑:张演钦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