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致力于探索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持续邀请艺术家前往翁城进行艺术创作。吴德灏老师是受邀的艺术家之一。
吴老师第一次来翁城时是在冬天,2月份的翁城空气清冽,混合着草木气息,是他在广州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感觉。几天的时间里,他走访了翁城的许多古村落,踏遍了古村落的各个角落,见识到了这座小镇最原始,最自然的样貌,思考着在这里进行在地创作的形式。
今年5月份的时候,吴老师再次奔赴翁城,继续在这里寻找创作元素。偶然的一次机会,吴老师和同伴在这里放生了一只野鸟,这件事情对他的触动很大。遂将放生后遗留下来的羽毛,捆绑野鸟的绳子等物品带回了工作室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吴老师将放生的事情讲给了女儿听。没想到在听完放生的事情后她对这只野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将束缚鸟的绳子编成了一只鸟巢,又发挥想象力,用毛线编织出了她心目中野鸟的模样。而吴老师,用透明的亚克力材料把野鸟遗留下的一片鸟羽凝固其中,让它永远漂浮在半空中。父女两人通力合作,将这只野鸟回归自然的记忆永远留存下来。
由捆绑野鸟的绳索编制而成的鸟巢
编织再现的野鸟
放生野鸟的过程
对话吴德灏
问:您第一次来翁城有什么感受?
吴德灏:我第一次来翁城时是在冬天,当时第一感觉是这里空气很好,绿水青山,和广州的环境完全不一样。进去村子里面考察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的建筑非常有特色,一是房子离马路的距离很远,二是每个房子之间有个院子特别空旷。我感觉这些民居的特点和本地的风土人情可能有一定的联系,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
当地人非常热情,无论是书记还是百姓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创作,所以翁城给我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翁城还保持着一种很原始的状态,从城市来到这里让我感觉内心变得平静,喜欢在这里停留下来慢慢感受。
问:您觉得在这里创作和平时创作有什么区别?
吴德灏:两者是不一样的,平时我们在工作室或者其他地方创作,会有比较明确的主题或者熟悉的材料和方式,创作更偏向于表达个人内心。
来翁城之后,一是环境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二是这些创作活动是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的组织下,主题与乡村艺术相关,所以在这里创作偏向于挖掘本地的人文精神和可用元素,做一些和本地相关的艺术创作。
问:您对公共艺术有什么理解?
吴德灏:公共艺术的作品首先要体现出公共性,那么这个艺术品要具有地域特色,是我们基于这个地方或者是植根于这个地方创作的。除了形式和造型,可能它的理念或者本身的血脉也应该源自于这片土地,能够和当地人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链接。
我想既然作为一个艺术品,应该通过除语言之外的一些形式去表现我们的精神和思想,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品,还必须具有感染别人的这种功能,引发周围人群的共鸣。
问:可以分享一下您的创作理念吗?
吴德灏:我们来到这里之后一直在寻找各种创作元素,在此过程中有一些偶然发生的事情让我产生了一些灵感。像《小鸟与天空》这组作品,其实来源于一个小故事。我们在走访村民家里的时候看见有个笼子里面装着一只野鸟,它很生猛,一直迫切想往外飞,我们一行人都有些触动,感觉对自然生命应当有一种尊重和敬畏,所以就花钱把这只野鸟买了下来,一起去山里放生。
我觉得鸟儿飞向自然和我们从城市回归乡村的感觉很像,我们回到乡村,好像也是在放飞自我。在放飞鸟儿的一瞬间,我感觉整个人的心情变得十分放松,似乎和它产生了某种精神上的链接。
我们拍摄记录了整个过程,然后把装鸟的网、绑鸟的绳子、鸟挣扎时留下的羽毛都带了回去,将剩下的这些元素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把这个过程再现了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性的装置。
《羽》 局部 装置 综合材料 2023
问:您觉得来翁城进行艺术创作可以给这里带来什么?
吴德灏:其实这是双向的,可以说我们给这里带来什么,也可以说这里给我们带来什么。先说我们可以给这里带来什么?我们来了三次,每次都是团队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大家畅所欲言,沟通碰撞,提出很多创新理念。第一次来的时候张演钦院长提出让这里的村民去外面世界看艺术,所以就有了农民艺术家大湾区考察团参观“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和南海大地艺术节这些活动。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艺术行为,而且这个艺术行为是惠于民的,让村民们真正地感受到什么是艺术。
第二次来翁城,我发现经历这段时间之后,村民对艺术创作有了不同的理解,可见这些活动给群众带来了美育方面的普及,可以进一步做更多具体的乡村振兴项目。
再者,我们来这里做一些作品,可能给村民带来一种新的感受——司空见惯的老农作工具,除了功能性以外,还有精神性。旧的历史物件在进行重新解构和组合之后可能会产生另外一种效果,让村民精神上关于这件物品的理念有新的转移或链接。比如我在地创作的《重量的重量》,材料取材自1号粮仓的磅秤,它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交公粮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即使已经荒废几十年,它们依然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旧磅秤和艺术品不沾边,但用艺术的角度和手法处理之后变成了一个艺术装置,给村民带来新感受。
为什么要用当地的材料进行创作?意义就在于这里,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随着时间推移在慢慢消失,我们用这些现成品进行解读以及再创作,让它们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概念或新链接。而不是说我们重新去用一个全新的材料或者方式去创作,然后再植入某些概念。
再说我们来这里能获得什么?我觉得是一种对自我的刷新,我们在城市或者说其它地方每天接受的信息太多了,来这里可以放空自我,回归到很淳朴的世界,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进行创作与思考。
吴德灏作品
《羽》 装置 综合材料 2023
《重量的重量》 装置 综合材料 2023
《重量的重量》局部 装置 综合材料 2023
《重量的重量》局部 装置 综合材料 2023
《观•空》木法国圣埃第安 2019
《江山如此多娇》
系列NO.20201001综合材料 300X3500X120cm 2020
《江山如此多娇》NO.20211001综合材料 390×200×340cm 2021
《江山如此多娇》NO.20211002 128*100*80cm 2021
《孤山》 系列NO.3综合材料 42×42×18cm 2023
《孤山-星空》 综合材料 39x42x20cm 2023
《火罐计划-O2》 综合材料 35x32x20cm 2023
《我“我”》 综合材料 45x42x30cm 2023
《See Through 》 综合材料 22x28x3cm 2023
艺术家简介
吴德灏,1981出生于广东,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并获硕士学位,2017年访学于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Paris International Art City),韩国SUNGSHIN UNIVERSITY雕塑学博士候选人。
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专业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广州市雕塑学会副会长。
个展
2023年 “以光写神——See Through”, KOSA GALLERY,韩国首尔
2022年 “以形写神——生命的形态”,SUNGSHIN UNIVERSITY,韩国首尔
2017年 “A Movable Feast of 1724”,Paris International Art City,法国巴黎
群展
2022年“凝光溢彩——青岛国际玻璃媒体艺术展”,青岛美术馆,青岛
2021年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 Future Convergence Festival : Beyond Culture - Ecology all things ”, 顺天市,韩国
2020年 “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壹美美术馆,北京
2020年“格物——首届加中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温哥华,加拿大
2019年“森林中的自然雕塑工作坊展”,尚邦尔维诺德庄园,法国
2019年 “溢彩琉璃咏东方——中国琉璃作品展”,毛里求斯蔻丹艺术中心,毛里求斯
2018年“灿——第四届薪技艺国际工艺美术展”,孟加拉国家美术馆,孟加拉国
相关阅读
『雕塑头条』吴德灏首尔个展丨以光写神 See Throughhttps://mp.weixin.qq.com/s/dRpuyHCBZif375sMfzlQ9w
【成员风采】雕塑家——吴德灏https://mp.weixin.qq.com/s/iNOCBakEh0kr-HycI-wW8Q
壹美专访|吴德灏:以光写神的“玩火者”https://mp.weixin.qq.com/s/TZe50adAAW93qVP85GWuUQ
编辑/程升 吴枫萍(实习生)
摄影/杨建、吴德灏
审校/赵旭虹
核发/张演钦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