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刘云、实习生刘语陶报道: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新闻作品入教材,是在课文和新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8月20日,“什么样的新闻能成为课文”主题沙龙暨《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新书发布会,在2023南国书香节主会场举行。
著名作家、新闻理论家、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新华社研究院《中国记者》杂志执行总编辑张维燕,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等参加活动。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也来到现场,与教材课文背后的作者互动。
张维燕介绍《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编创背景时提到,人教社编辑梳理了历套语文教材,精选38篇作为课文的新闻作品,还原老教材的页面。书中有超过200幅珍贵的教材封面及课文页面图片。《中国记者》杂志则采访相关作者和人物,探寻这些新闻作品是如何写成的,讲述这些作品背后的精彩故事。
梁衡有10篇作品入选不同时期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晋祠》《青山不老》《壶口瀑布》《跨越百年的美丽》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影响着一代代学子。针对《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这本书,梁衡表示,首先,年轻记者应该成为这本书的第一受众,这本书将教会他们如何写历史,如何对历史负责。其次,高校新闻专业的学子也应读读此书,可以学会如何进行新闻写作。再者,在校的小朋友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学习共和国的历史,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时代变迁。
朱于国在现场分享了新闻进教材的要求。朱于国先生认为,课本吸收新闻,新闻成为课文,这两者的结合,是基于它们一些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才能成为志同道合者。《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把这样的理想和目标集中地呈现了出来。
张维燕称《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是“抢救出来的历史”。“《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作者孙世凯在我们做这本书时已经去世,好在找到了他的家人。我们了解到,他的子女把他的文章编成了一个册子,其中正好就有这篇文章,里面详细地写到了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张维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