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六高校入中国专利百强榜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颖琳 发表时间:2023-08-28 06:33
金羊网  作者:黄颖琳  2023-08-28
有着“工程师的摇篮”美誉的华南理工大学更是超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强劲对手,发明专利总数位列第一。

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揭晓,华南理工大学获奖数量最多

文/表 羊城晚报记者 黄颖琳

近期,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揭晓,不少高校斩获奖项,以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发明专利脱颖而出。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山大学等6所广东高校进入百强榜,在近5届中国专利奖中共获得52项奖励。另外,有着“工程师的摇篮”美誉的华南理工大学更是超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强劲对手,发明专利总数位列第一。

苏京沪粤高校实力比较雄厚

羊城晚报记者统计发现,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金奖、银奖、优秀奖项目)中,共80余所高校榜上有名,揽获超140项专利荣誉。按高校类别看,多集中在理工类和综合类,另外还涵盖军事类、农林类和医药类。

如果从地域划分来看,江苏有13所高校上榜,数量领跑全国。队伍雄厚之余,还揽获了18项奖励。其次是北京12所高校上榜,高达20项的专利获奖总数同样领先,其中备受瞩目的清华大学获得1项银奖、3项优秀奖,北京大学则获得2项优秀奖。上海则有7所高校位列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夺得1项金奖和4项优秀奖,复旦大学则有1项优秀奖。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此次虽仅有6所高校登榜,但其科技创新实力却表现抢眼。例如,被称为“企业家的摇篮”“新能源汽车黄埔军校”的华南理工大学,就获得了1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主要涉及化学与化工、机械与汽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微电子、电力等学院。

紧随其后的是广东工业大学和暨南大学,分别获得3项和2项优秀奖。中山大学、深圳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并列,均斩获1项优秀奖。

记者留意到,此次获奖项目不少是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形式。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瑞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的“一种酚水水煤浆用木质素系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专利解决了水煤浆成浆性能差、制浆浓度低、容易沉淀堵管等关键技术难题,或实现造纸废液的“以废治废”,促进造纸黑液的资源化利用。

“一种脉冲电场协同超微粉碎生产强化全谷物粉的方法”则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派虎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据介绍,该专利核心技术已在药品及保健食品载体、代餐粉和全谷物食品加工等方面新建了十多条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生产线。

华南理工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为了进一步梳理各地高校专利“修炼”成果,记者统计了近5届(第二十届至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高校获奖情况。

从获奖总数来看,华南理工大学有32项发明专利获奖(金奖1项、银奖5项、优秀奖26项),登上全国第一;清华大学则有30项(金奖1项、银奖4项、优秀奖25项),这两所高校的获奖数遥遥领先,是当之无愧的“发明之王”。

如若从“含金量”看,浙江大学共获得4项金奖,夺金数量高居首位;西安交通大学和江苏大学均以3项金奖成为全国高校中的翘楚。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和江南大学均有10项以上的获奖专利,发明创造能力突出;广东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温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地方高校均有9项获奖专利,实力不可低估。剩余的则有21所高校有5项及以上获奖专利。

如果把视野放回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山大学等6所本土高校跻身百强榜,在近5届中国专利奖中共获得52项奖励。另有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不仅是近5届中国专利奖数量的“王者”,也是2009年以来以第一专利权人获中国专利奖数量全国排名第一的高校。

据悉,中国专利奖是我国唯一的专门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政府部门奖,也是中国专利领域的最高荣誉。高校被评选的获奖数量和级别,不仅是检验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连接科研创新和市场、推动专利成果转化的重要标志。

相关链接:

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并不高

高校发明专利硕果累累的背后,也潜藏着隐忧和痛点。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近5年来,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22年上升至16.9%,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

换句话说,象牙塔里的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的转化率仍有待提升。对此,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司徒国海调研分析称,目前高校和院所的成果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存在大量“沉睡”专利。另外,科技成果“从1到10”这个“中间阶段”链条不完备,缺乏实施专利产业化的高端专业人才、资金、设备和场地。

司徒国海进一步表示:“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利产业化率较低的原因,不是专利的技术含量不够,也并非专利技术前景不乐观,而是成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不够坚固,即能沟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高端专业人才不多。”因此他建议,要加强发明专利产业化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以项目和实践培养技术经纪人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专业人员等。

(黄颖琳)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