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通讯员 刘玲玲 张家晟
通过“码”上提问,越秀区北京街仙湖社区60号大楼门前的破损路面很快完成了重新铺装;坐一趟“民生直通车”,白云区天云街道路安全隐患问题马上得到了妥善解决;扫码后上传照片,堵塞三元里街平英新村北十巷的充电柜被搬离……推动这些民生问题快速解决的秘密,就藏在一个个二维码里。
“‘码’上有事马上办,这个承诺不是空话。”群众口中“能为群众办实事”的二维码,源于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大力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创新举措:今年3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对全市60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编号赋码,赋予每个代表联络站一个编号、一个二维码。群众扫一扫代表联络站的二维码,就可以在线找代表、提意见。代表和联络站在线“接单”后闭环办理,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今年1-8月,全市各联络站累计组织7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开展进社区接待选民群众活动,共接待群众近2.67万人次,线上、线下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3万多条,有效推动了交通安全、电动自行车管理等民生问题快速解决。
“码上解忧”
家门口的二维码让群众少跑腿
“拿起手机一扫,就可以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提意见建议,太方便了”。8月下旬开始,从化区鳌头镇在142名镇人大代表家门口安装张贴人大代表联络站二维码,群众不时驻足扫码查看。一部手机,滑动手指,群众全天候可以将意见和建议一对一反映给辖区人大代表,很多村民说起这个门牌二维码都赞不绝口。
今年5月,鳌头镇人大把“数字人大”的理念嵌入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对区、镇两级人大代表共195人全面覆盖和实施二维码便民服务。如今,走进鳌头镇6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11个人大代表联络站,都能看到人大代表联络站二维码“台卡”,群众只需打开微信扫一扫,就可以全天候向代表反映问题,并可及时掌握办理进度,真正实现“民意码上通”。
8月下旬,鳌头镇142名镇人大代表更是率先以“小门牌 大民生”创新工作模式,全力推广“您扫码 我行动”代表为民服务,让村民在代表家门前就能抬头立即扫、意见马上提,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无障碍”反映、“零距离”沟通,代表“码”上解民忧。
目前,鳌头镇将四级人大代表203名全部编组进站,今年以来,已通过线上、线下累计收集人大代表、群众意见建议180余条,办理140多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马上就办”
代表掌上履职24小时“不打烊”
民意“码”上说,不但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也让代表履职更便捷。如今,区、镇街人大不再拘泥于线下开展接待日活动的单一模式,而是采取“线下+线上”“进站+扫码”“固定+流动”等形式,组织代表经常性联系选民群众,以“绣花”功夫织密社情民意“收集网”。
“‘掌上’履职,让人大代表全天候履职得以实现,这是落实好地方组织法,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基层实践的生动体现。”说起人大代表联络站编号赋码带来的新变化,市人大代表、白云区三元里街梓元岗社区党委书记吕二民深有体会。
他还记得,今年7月18日,有群众通过扫描三元里街梓元岗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二维码,反映平英新村北十巷12号的巷子里,一个新设的大充电柜堵塞了通道。吕二民在手机上看到群众诉求和提交的现场照片后,立马联系联络站,协调有关部门当天便将大充电柜搬离。群众惊喜地表示:“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
民生无小事。搬走充电柜,通畅的不仅仅是居民出行路,代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也联系得更加紧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而且还要应得及时,全心全意回答好民生之问,群众才会信你。”吕二民说。
为民履职“小站点”
撬动联系服务群众“大民生”
群众意见随时听,民生实事马上办。目前,广州市结合五级人大代表在各镇街的分布情况,确定各镇街的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置数量,同时按照代表联络站“每个月都要有接待活动,每次安排2-3名代表参加接待活动,每名代表每年参加接待活动不少于4次”的工作要求,压实代表履职责任。
而推行代表联络站编号赋码、各级人大代表编组进站后,常态化搜集社情民意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向人大代表和联络站反映情况和问题更为便捷高效,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履职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为民履职“小站点”撬动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大民生”。
例如,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冼村街道工委通过二维码收集居民群众对民生微实事的意见建议;南沙区黄阁镇人大利用“二维码”和微信小程序打造“掌上工作室”,为代表履职插上“智慧翼”;从化区良口镇人大组织代表活动时主动“亮码”方便群众随时提意见……身边小小的二维码,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在联络站越来越可知可感。
据介绍,下一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加强对代表联络站的规范化管理,层层压实建强、管好、用活代表联络站责任,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