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龚丹枫
统筹/王倩
配音/彭博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实习生 廖晞冕 通讯员 区昕
就诊过程中反复多次排队缴费,是很多人觉得“看病麻烦”“不懂看病”的焦点问题之一。
如果先看病后缴费,无论是挂号、就诊、拍片、拿药,全程都不用再去排队缴费,离院前一次性结算,就诊流程则变得非常简洁直观,就诊者的时间消耗也大大减少。
但是,不怕人看完病就“走单”(粤语:不付钱就走)吗?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10条具体措施中包括了简化就医流程等内容。广东各地也在陆续开展“先诊疗、后结算”的各项试点。
广州海珠区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沙园中心”)在广州率先于2013年启动“app预约,先看病后缴费”便民措施,10年来多次升级,细化服务,如今不仅已成为附近居民习以为常的就诊模式,且已在海珠区18家社卫中心全面推广。
这个医疗版“先食后付”的就诊体验是怎样的?就诊者反馈如何?能否普遍推行?羊城晚报记者来到沙园中心实地探访。
现场直击:
“先食后付一条龙”,4个诊疗项目不到1小时完成
9月14日下午3点,沙园中心的大堂显得有些安静。虽然陆续有人出入,但并没有看到人们印象中医院里熙熙攘攘的排队人龙。整个大堂人流量最大的,是门口一侧的预约自助报到机,不断有人前来操作,基本所有人都在半分钟之内就熟练操作完毕,转身走向不同楼层的诊室。
不过,当记者沿着就诊者路径,走向1-3楼各科室就诊区,人气逐渐变旺。每一间诊室门口亮着的电子屏幕上,每位主诊医生名字下面,都滚动显示着三四位候诊者名字,绝大多数名字前面都标示了个红色的“(预)”字。
“因为我们都是先在手机上预约再来的!”在二楼全科医疗科主任谭美红主任医师的诊室门口,就诊者华姐爽朗地对记者笑着说。
64岁的华姐是位高血压伴肥胖患者。今年3月,华姐在沙园中心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高达12.25mmol/L,一时非常担心。谭美红给华姐进行了降糖药物治疗,并指导华姐自我监测血糖,慢病营养门诊为华姐开出了糖尿病饮食、运动处方。几个月下来,通过团队的定期跟踪随访,华姐目前血糖稳定。
“现在还经常吃提子吗?”谭美红一边为华姐开药一边问。“没有了,没有了!”华姐略微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现在可以吃提子了,但要控制量,也可以吃个橙子或苹果。”谭美红嘱咐着,“今天为你调整了GLP-1的糖尿病药物治疗,所以你待会要去对面诊室,跟护士长学一学怎样在家自己打针。”
“幸好有他们‘碎碎念’的督促!我退休后就是喜欢和朋友吃美食!我现在要‘管住嘴’,不然都愧对谭医生对我的治疗。”从谭美红诊室出来,准备直接到斜对门的慢病营养科就诊时,华姐对记者感叹道。华姐与父母都是2013年就首批签约了谭美红作为家庭医生的老街坊。前两年华姐父母去世后,华姐搬去了芳村居住,但仍然经常回沙园中心看病拿药。“因为他们就像我的亲人朋友一样,了解我的情况,又够专业,我很信任他们!”
当天,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华姐总共做了4项检查治疗:进行了血糖、尿酸、尿蛋白检查,看了慢病营养门诊,拿到最新的饮食运动处方。由于调了新药,华姐跟着李小平护士长学习了如何在家自己打针。临走前,还拿了3个月高血压药、1个月糖尿病药物。
在二楼完成了全部诊治项目,华姐才走下一楼,在大堂缴费后,直接走出沙园中心大门。
不怕走单!家庭医生与居民之间信任更增
“不仅对门诊患者,我们对住院患者也统一实行‘先看病后缴费’,出院时再进行费用结算。”沙园中心医务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这对于拥有两个院区、103张核定床位的沙园中心来说,就不怕有人“走单”吗?
作为一线医生,谭美红微笑着表示:“不用担心。因为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之间的黏性和信任度是很高的,我们提供的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免费的,我们还有各个慢病小组,随时跟进居民身体健康状况,进行长期健康管理。所以居民也不会为了一次两次的诊疗而刻意‘走单’。”
正在三楼中医诊室进行针灸的68岁叶女士说:“我每周都来这里针灸,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去三甲大医院了。怎么会有人‘走单’呢?我们居民需要的,就是这样在平时生活中能随时帮助解决小病小痛的家庭医生呀!”
促进医防结合,真正让“小病不出社区”
“这项便民措施,对居民来说,好处是就医流程简化,尽量减少排队缴费环节。而对社卫中心来说,还有两大好处。”沙园中心主任王晓毅表示,“首先,客观上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截至2023年7月,我们全人群签约32582人,重点人群签约25559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5.17%;同时,不断升级的信息化工作,也助力家庭医生更好地为患者进行长期延续性健康管理,让医防结合更立体化。”王晓毅介绍,签约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开展对签约居民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特色做法。例如沙园中心设立了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引进国际先进慢病管理标准,对慢性病多病共管,形成闭环的“防、治、管、康”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去年8月中心为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免费进行颈动脉斑块筛查及肛门指检项目,至今年8月,合计为360人提供颈动脉斑块筛查服务,500余人提供肛门检查服务。通过这些筛查项目,能尽早发现中风危险人群以及直肠肿瘤、息肉等,早期干预、治疗及转诊。
“‘关口前移、医防结合’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一环。最终,‘好处’还是落回居民身上,真正让‘小病不出社区’。”王晓毅说。
不断升级功能,让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
目前这项便民措施,已不断升级迭代,并在海珠区顺利开展普及。
王晓毅介绍,沙园中心自2013年率先推出为签约居民提供的APP预约及先看病后缴费服务,10年来陆续细化了很多功能。
2017年,这项便民服务迁移至海珠区统一的预约平台“海珠健康家园”;2018年,借助远程血压计、血糖仪,家庭医生可以远程监测老年患者的血压、血糖,累计为580名老年患者提供远程健康管理等服务;2020年起逐步开放居民健康档案调阅、检验检查报告自助查询等服务,近两年又提供了线上缴费、电子发票等功能。
“目前海珠区18个社卫中心,都已通过‘海珠健康家园’接入此项服务。自2017年12月启用至2023年9月15日,预约就诊的总人次超17万。尤其近两年不断升级服务,群众接受度迅速提高。光是今年,就已有超过3万人通过此途径预约就诊,预约人次达5万。”广州市海珠区社区卫生发展指导中心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未来还会推出更多适老化便民设计,例如目前已实施的区域化设置,自动定位首选最近的社卫中心,方便老年人不需要手动滑屏选择,以及正在进行的多平台智慧一体化的系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