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城日记 347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0-16 22:18
金羊网  作者:  2023-10-16

翁城,我们来了!但见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人物磊落……我们行走,我们看见,我们阅读,我们感受,我们沉默,我们呼唤,我们耕作,我们收获。行走美丽中国,助力乡村振兴。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记”,用志其事,以壮我行。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广州

陈德道发了个资料过来,原来是有网友把翁城孩子的诗谱成了歌曲。赶紧听了,有民谣的特点,很喜欢。诗作者是吕文斌,作曲、演唱者为罗锐诗。

昨天我带广东省慈善总会一行人到1号粮仓参观“书卷气”。胜总突然号召大家“要有正确的看展姿势”,众人哈哈大笑,纷纷把手放于身后,抬头挺胸。因之前我反复跟他们提到一个理念:我们在观看艺术作品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因为我们看了一件作品而匍匐在所谓的艺术家的脚下,“我是来接受教育的”“我太崇拜他了”,诸如此类,等于给自己又加多了一层枷锁,因为此时此刻自己反而成了被艺术品及背后的艺术家打量的对象、客体。这很可惜,有违萨特关于主体性和客体性的论述。艺术最大的功德,是让人获得自由,自我觉知,而不是让人丧失信心,让人感到沮丧甚至迷失。国画圈里有些人会开玩笑说,哎呀,真是绝望,古人画得这么好,我们还画个毛线呀。这个时候,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赶紧扔掉,要么想办法在这个过程里牢牢守住自己的主体性,而不是被一个已经死掉一千年几百年的艺术家所压制、压迫,那太可悲了。要鼓励人们通过艺术,获得更广阔的精神世界、更自由的观念空间。

今天看到尹吉男老师的一篇访谈,很有意思。其中他强调在场比书卷气还重要。他说,比如司马迁在写鸿门宴的时候不在场,这就是最大的遗憾。由于不在场,他会代入很多想象,才会有樊哙戏剧性的表现,感觉樊哙的讲话水平比张良还高,在谴责项羽时说的那番话很有水平,不太像是屠夫会说的话。这都是司马迁给樊哙编的,现场听到的绝对不是这些话。而在现场和近距离观察,可以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

其实,判断是不是樊哙讲的,可以结合《史记》里其他章节对张良和樊哙发言的记载进行分析。樊哙在其他地方的发言假如和其身份、性格相吻合,那他在鸿门宴上的说话,就是有可能的。以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理论来类比——人的性格类似于长时段历史,知识结构相似于中时段历史,而现场言行(所谓在场的所见所闻?)相当于短时段历史。性格,才是最稳定的特质。现场言行,相对而言,不太可靠。

另一个情况是,在场非常重要,但是超越性也很重要。现在都在强调在场、在地,反而对超越性提得不多。李泽厚讲过,现在是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霸王别姬”,无法以“在场”的观念理解之。对这段故事,是取还是舍?有意思的是:取之,造就了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舍之,成为了史学家司马光。

中国有一本绝对没有“在场”痕迹的重要典籍,那当然就是《道德经》。

晚上,和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书记王丽霞以及著名学者陈少明、李兰芬、罗筠筠、周春健诸先生相聚。跟李兰芬老师讲了1号粮仓主体性的故事,听得她莞尔不已。

撰文/张演钦

编辑/王绮彤

审校/赵旭虹

核发/张演钦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王绮彤

编辑:张演钦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