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王敏 马思泳
图/记者 陈秋明 王敏(署名除外)
秋风起,禾虫美。老广们此时一定会开车直扑中山、东莞、南海、番禺、斗门等地,只为觅来禾虫,解肚中馋虫。
这种“异型”食材,土著老广嗜之如命,甚至还有诗人专门为它写诗,称此物之香,天下无双。但外地人多半一见真身就面如土色,不敢下箸。然而,食过禾虫的人都纷纷对其鲜美一试难忘,更有甚者到达痴迷的地步。
初一、十五收购最佳
禾虫有极强的季节性,每年农历三四月和八九月才会大量出现,故以“造”论之。
番禺民俗专家屈九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捕捞到禾虫的最早时间,在农历三月,时值黄瓜上市,称“黄瓜虫”。四月正当荔枝扬花结果期,所以称为“荔枝虫”。而到农历八九月产出的禾虫分别叫作“秋分虫”“禾花虫”,这两个月禾虫不但数量多,而且皮薄、浆多、个头大,是禾虫的极品。
禾虫虽然样子狰狞,但其实极为“娇弱”,但凡水质有污染,都难以存活,因此产量并不高。要想逮禾虫,需选当造之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也就是潮涨的日子。涨潮时,禾虫会随着潮水密密麻麻地浮游水面,色彩斑斓,待潮落时,它们便会随之流出禾田。
捉禾虫是门技术活,很讲究。有一种特殊的工具,叫“禾虫萝”。“禾虫萝”网眼细密,大端口叫“萝头”,小端口叫“萝尾”。禾虫会随着潮水从萝头漂流进萝里,被装入萝尾后就跑不掉了,所以捉禾虫又被称作“装禾虫”。
2022年,装禾虫习俗还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人得以了解这项技艺,了解禾虫。
喂饱生油自爆浆
在粤地,禾虫的做法最为多样,焗、煎、炒、蒸、煮等做法样样皆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两代,像“钵仔生焗禾虫”“禾虫焗蛋”“生炒禾虫”“禾虫煲莲藕眉豆汤”等,更是珠三角人家耳熟能详的家常菜。
最为食家所推崇的是“钵仔焗禾虫”,因为最能吃出禾虫甘香丰腴的滋味。禾虫在生焗前,需把它们放入花生油里,等它们“喝”足油后,身体会自动裂开爆浆。这时加陈皮丝生焗,会形成如同蛋浆一样的黄色厚浆,遇热凝结后,变得如同蒸蛋一般,入口鲜美丰腴。
烹调需配老陈皮
在做禾虫菜式时,一定要放陈皮,越陈越好,一是能显出禾虫的鲜美,二是祛湿扶正气。同时,要多放蒜片,有提香的作用。
不过,还有两样配料,是不少行家在做焗禾虫时都会忽略的,那就是油条和炸花生。前者可丰富口感,后者则需要将新鲜花生剥衣现炸,然后碾碎撒在钵仔禾虫表面上,最后才是加柠檬叶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