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小屋“微”改造,广州白云上演街区治理“针灸术”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牧 发表时间:2023-10-26 22:55
金羊网  作者:孙牧  2023-10-26
近日,在广州市白云区设计之都的环形步道上,一座座小亭子正如同雨后青笋般悄然“破土”而出。

文、图/记者 孙牧(除署名外)

柔粉色的“母婴亭”静静伫立,守护母婴互动空间的安全、便携与私密性;赤土色的“设展亭”宛若巨型几何雕塑,对话现代都市设计与传统广府文化;还有即将落地的咖啡亭、阅读亭、便民打印亭……近日,在广州市白云区设计之都的环形步道上,一座座小亭子正如同雨后青笋般悄然“破土”而出。

这些造型新颖美观、功能丰富多样的小亭子,实际上是由鹤龙街道的11座闲置小屋改造而成。作为“亭+计划”项目的有力实践,闲置小屋的“微”改造将在为居民生活带来便捷性的同时,进一步撬动街区治理的“大民生”。


城市规划“小切口”:“亭+计划”活化城市闲置空间

“如今,闲置小屋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遗忘在街区的角落中。”项目负责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白云分院设计副总监杨饶扬介绍道,为活化城市空间、提升街区治理能力,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提出了“亭+计划”。


作为广州市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进驻多方参与下、首批落地的闲置小屋改造项目,“亭+计划”以闲置小屋的公益建设为切口,将闲置空间作为城市活力的触发媒介,通过植入新功能来补充社区配套设施的短板,使这些低效空间得以真正融入整个园区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满足居民的不同使用需求。

“亭+计划”项目得到了鹤龙街道与社会投资的共同支持。项目对鹤龙街道内的11座闲置小屋进行了统一改造,打造了母婴室、设展亭、咖啡亭、便民打印亭等11座规格、功能各异的灵活空间;同时将改造后的闲置小屋与白云区设计之都的环形步道相结合,形成一个完备的共时性城市服务体系,进而发挥服务集群效应。


在“亭+计划”的设计初期,杨饶扬所在的团队曾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在保证使用需求和功能差异化的前提下,维系住小屋体量小所带来的低改造成本优势?

“这些小亭子就宛若一个有机体,本身存在着‘诞生-发展-衰老’的机体变化过程。”杨饶扬介绍道,“亭+计划”兼顾了城市规划短期性与长期性的多方面考量:短期性主要体现在项目的易操作性上,相较于以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建筑项目,项目通过功能置换与表皮更换等低成本、低技术性措施,迅速补充街区功能短板,为市民提供更多样化的体验空间;而在长期性上,项目则快速扎入社区并进行持续的刺激与调整,借助社区与管理部门的反馈,不断完善街区功能布局。


“城市的整体更新与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追求单个项目的快速成立不是最终的目的 。”杨饶扬笑着说道,“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闲置空间孵化,以点带面活化整个街区;而未来随着设计之都的发展,这些亭子的功能将不断置换、迭代、升级,进而形成长期的闭环发展。”

街区治理“大民生”:以点带面编织城市服务网

作为设计初期的试点项目,设展亭与母婴亭已经在设计之都园区内、鹤展路与望云路的交界处“安家”,吸引了不少附近居民参观、使用。

时尚潮流、巨型雕塑、新网红打卡点……这些都是设展亭的“关键词”。设展亭打破了传统展示厅的概念,采用极简的现代手法,通过几何形体的切割、变形,来实现闲置小屋的活化升级。与此同时,设计团队还融入了广东的自然资源与广府文化中的历史建筑特色,在外观上运用了预制赤土板材,进一步呼应了“越在地,越国际”的设计追求。此外,小亭子还在外立面上,为儿童、成年人等不同使用群体提供了休憩空间。


而母婴亭则更聚焦于内部空间的功能性与私密性。外观上,母婴亭采用了温柔的粉色与大量的弧线设计,遮蔽了闲置小屋原有的开洞,只保留通风高窗;而在内部设计上,亭内增加了洗手池、尿布台等母婴装置,并通过安装安全扶手、紧急开门装置等提高母婴使用的安全性。“考虑到设计之都的国际化街区定位,我们还创设了母婴室徽标,来打破语言壁垒。”杨饶扬补充道。

“将闲置小屋改成母婴亭的想法真的很温暖。”作为母婴亭的第一批体验者,宝妈李女士笑着说道,“这样改造不仅方便了我们有母婴需求的人,也为街道增添了很多人文关怀,这个做法很值得赞扬。”在体验后,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增设镜子、纸巾、洗手台的台阶、儿童护理宣传册等常见母婴物品,“还可以有一些富有儿童色彩的图案,这样小宝宝在里面也能放松心情。”

“我们在不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挖掘身边的闲置存量资源带动社区发展,并且能够将部分利润反哺街区的管理养护之中,形成街道治理的良性循环。”杨饶扬与所在的团队表示,“亭+”项目的落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目前“亭+”计划已经完成了整体规划,预计于年底将全部落成,而“亭+”项目也将继续积极关联月子中心等周边商家,打通协同合作机制,更好地服务街区内的居民。

编辑:苏惠琳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