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百千万工程’作为统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持续壮大县域经济,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努力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奋力争创全省‘百千万工程’示范区。”10月17日,在梅州市梅县区“百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上,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提出了新的目标。
今年以来,梅县区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来梅调研精神要求,按照梅州市委的工作安排,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党建引领发展的质效显著提升,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城市品质持续提升,镇村建设更加和美,绿美建设亮点纷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梅县区提出,当前全区上下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竞标争先,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锻长板聚优势、补短板蓄后劲,全力打造全省“百千万工程”示范区。
描绘“百千万工程”蓝图
走进雁洋镇南福村,成片成片绿油油的柚子树与白墙灰瓦的客家风貌建筑相互映衬,干净整洁的沥青道路将每家每户连接,休闲小广场、村民的美丽庭院、党群服务中心、边边角角的小菜园,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一幅和美新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在丙村镇新建成的农贸市场里,大雅村的柚子、庐陵村的蜂蜜、横石村的沃柑、东溪村的大棚蔬菜以及各类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城里的大爷大妈特地坐公交车来“赶集”,而一批批的游客走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洪光村,享受田园风光、感受客家文化、体验采摘乐趣,实施“百千万工程”后,“镇能量”得到激活,圩镇愈发呈现活力和魅力。
日前,梅县区智能家电产业园在城东镇奠基,园区重点发展智能整机整装、优质家电零配件生产,建设以空调、冰箱、洗衣机、家庭个人护理小家电等领域为主的上下游产业集聚园区,园区计划引进30家链条企业进驻,总投资30亿元以上,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税收3亿元以上。
以产业兴县、县域带动,以镇连城带农、推动城乡融合,统筹乡村振兴、带动村美民富,这是梅县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梅县区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着力做大县域、做强产业、做特镇村、做美乡村、做活文旅、做优生态、做实作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打造强富绿美新县域。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培育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2+1”现代工业集群,着力构建从上游新材料到下游新能源应用产业链条。同时,树牢“用户思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企业满意作为第一标尺,全面推广“并联审批、以函代证、容缺受理”,提标推进行政审批双百工程,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在“打粮食”项目上。今年1月至8月,梅县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39.1亿元、同比增长23.5%,规上工业增加值38.8亿元、同比增长19.1%。
打造实体经济发展引擎
9月底,梅县区举行系列实体经济项目投产动工活动,包括梅州综保区独立储能电站项目、中芯云联精密加工项目、梅县区智能家电产业园、庆达科技电机项目、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铜箔首期项目,总投资达98.3亿元,这些项目的投产动工为梅县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其中,梅州综保区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由海南睿电新能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投资额约10亿元,该项目从意向签约至动工仅仅25天,再次跑出了“梅县速度”。而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是梅州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约81亿元。目前,该项目首期年产5万吨电解铜箔项目厂房已完成建设,其中2万吨已经投产。
上述系列项目的动工投产是梅县区认真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梅州市委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大抓实体经济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今年以来,梅县区牢固树立招商“一盘棋”思想,建立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4个招商服务队一线对接、10个区直单位和19个乡镇合力推进的“1+4+10+19”的大招商格局。1—8月,梅县区新签招商引资项目75个、计划总投资198.1亿元;动工项目48个、实际完成投资12.6亿元,完成率81.4%,居全市第一。
同时,梅县区全力筑平台、齐配套、拼项目、优服务、兴产业,着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全区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实体经济发展新引擎。形成了畲江产业园、水车产业园和城东白渡产业园“三园合一”,强化园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城乡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衔接,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2+1”产业蓝图日渐清晰。其中,电子信息(铜箔)产业初步形成以超华科技、嘉元科技为代表,铜箔、覆铜板、电路板等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去年完成产值39.8亿元,占园区工业产值的53.33%;铜箔产能达到9.6万吨/年,约占全国产能的10.6%,成为全省重要的铜箔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产业形成BPW车轴带动庆达实业、伟友耐磨、福德金属等17家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新态势。智能家电产业发展迅速,欣桐科技电控板、庆达科技智能电机项目首期全面投产,庆达科技首期投资2.3亿元,占地46亩的“年产500万台电机”项目已动工建设,园区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目前,梅县园区有投产、在建工业企业和仓储物流企业共84家,其中规上企业35家,2023年1-8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9.7亿元,同比增12.6%。近三年,各项经济指标平均增速30%以上。
书写生态文明“绿美答卷”
每天太阳刚刚升起,梅县人民广场后面的梅花山公园里,不少市民已经在跑步、爬山锻炼身体,新县城的高楼林立与梅花山公园的绿和美相互依托,仿佛一颗绿色的玛瑙镶嵌在了这座生机勃勃的新城之中。
而距离梅花山公园几公里外的梅县宪梓公园,则是梅县区为了让人民群众享受生态福祉投资4000万元新建设的一个公园。梅县宪梓公园将于11月初开放,公园内绿树成荫、步道井然,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让人精神舒爽。
持续打造绿美梅县,是梅县区践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梅县区林地面积27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54%,森林蓄积量1225.38万立方米,有1个湿地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风景区、11个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
今年以来,梅县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梅县区绿美梅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梅州市梅县区深入推进绿美梅县生态建设实施方案》,率先推广实施“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的管理模式,高标准建成三级林长责任体系,构建区、镇、村齐抓共管新格局。同时,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一廊道”理念, 围绕打造“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突出山边、水边、路边、镇边、村边“五边”,科学制定绿美建设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十大工程”,量化2023、2025、2027、2035年四个阶段任务,明确时间表、施工图,全力扩大绿量、提升绿质、增强绿效,打造“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的绿美新城乡。
值得一提的是,梅县区围绕“积极打造广东最美林相,努力争当绿美广东示范区”的总目标,实施的“十大工程”,即广东最美林相工程、美丽县城项目工程、道路景观提升工程、城乡绿美惠民工程、森林生态旅游工程、绿美资源管护工程、绿美保护地提升工程、绿美产业富民工程、绿美梅县增效工程、绿美共享共建工程,通过“十大工程”推进高质量绿美梅县生态建设。
据统计,去年以来梅县区先后投入绿美梅县生态建设资金2.88亿元,建成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一个、示范带两条,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6.6万亩,建设宪梓公园、长山坝古树公园和新塘绿美红色乡村,营造“一路一树一花”的景观道路45.5公里,新建万里碧道5公里,打造2个美丽学校、3个美丽圩镇、5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今年11月,梅县区将代表梅州参加“绿美广东竞风华”总决赛。
工作亮点
培育“四上”企业
壮大县域经济
“四上”企业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统称。
今年以来,梅县区坚持把“四上”企业培育招引工作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高位推动,集中资源要素,不断做实项目、做大企业、做强产业,有力支撑县域经济增长。
白渡镇汶水村的广东南联电缆有限公司经过近年的良性发展,今年达到了“上规”条件。“今年我们重新引进了设备,质量和产量都上去了,同时政府也鼓励我们做强、做大,给予相关政策的扶持。”企业负责人李锦超告诉记者,在政府“四上”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同样,在雁洋镇,总投资5000万元的嘉元科技复合铜箔研发试验线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3.76亿元的超华科技年产600万张高端芯板和年产2万吨锂电铜箔项目正加快建设,华鑫环保和富华科技等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已成功“上规”。
据了解,为了加快培育“四上”企业,梅县区建立了“四上”企业培育调度、闭环管理制度。树牢“用户思维”,建立健全服务“四上”企业绿色通道,加强对临规企业、新签项目跟踪服务,第一时间解决好企业的用地、用工、融资等实际问题,确保能够上得去、留得住、发展好。加强对临规企业、新签项目跟踪服务,“一企一策”制订培育计划,安排区领导、相关职能局和镇领导班子成员挂点,及时跟进做好服务工作,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每个月通报各镇“四上”企业培育进展,营造比学赶超、竞标争先氛围。积极开展对“四上”企业品牌效应的宣传工作,为“四上”企业优先提供业务支持,突出“四上”企业行业优势,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值得一提的是,梅县区不断健全完善扶持企业上规上限奖励办法,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和争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落实好省、市、区对“小升规”工业企业和上限商贸企业的奖补政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完善制定《大力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奖励办法》和《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培育,全力支持、培育农业“四上”企业。
截至目前,梅县区共有“四上”企业381家、占全市总量的26%,新增“四上”企业13家。
文 | 危健峰 冯森达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