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媒体记者的花式互“卷”

来源:金羊网 作者:柴智 詹淑真 林桂炎 梁喻 发表时间:2023-11-03 21:44
金羊网  作者:柴智 詹淑真 林桂炎 梁喻  2023-11-03
从秋分到寒露,饱含中秋圆满,饱含收获喜悦。

杭州亚运会,被称为最“卷”的一届综合性体育盛会,又是短视频“炸裂”的一届大赛。羊城晚报精心策划部署,前后方报道团队协同发力,推出系列形式多样、角度新颖的创意融媒产品,浓墨重彩向世界呈现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用心用情讲好本届亚运盛会背后的中国故事和广东故事。

当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搏、挥洒汗水、超越自我,展现竞技体育的无尽魅力时,羊城晚报前方报道团队也在18天的摸爬滚打中与时间赛跑。他们忙碌而充实,时刻用心记录着赛场上的激情与力量,收获满满,背后的采访故事和由此而形成的友情亦十分动人。

混采区“硝烟四起”,一天四场“特种兵”式采访

文娱体育部 柴智

杭州亚运会混采区的“硝烟滚滚”,时刻让人感受到“新闻大战”的紧张氛围。

由于张雨霏、覃海洋、汪顺、叶诗文等泳将的超高人气,游泳混采区成为各路记者的“必争之地”。在不足10米长的混采区,你要懂得“见缝插针”,要懂得利用体重和臂展优势想方设法地靠近运动员,也要懂得“攀关系”给身前的记者递上录音笔......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记录运动员驻足时的金句。

↑ 记者在混采区采访叶诗文

当然,好新闻不仅靠抢、靠冲,更要靠脚力,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力求能报道中国军团在杭州亚运会的所有夺金项目,一天连续多次转场已是家常便饭。10月3日,为了不错过众多热门赛事,我开启了一天四场的“特种兵”式采访。上午10时全红婵的10米跳台预赛,12时中国男篮与韩国队的1/4决赛,17时30分全红婵的女子10米跳台决赛,晚场中国男女4x100米接力决赛。一天四场,我在现场见证了全红婵风速“逃离”混采区和最后一跳的逆风翻盘,以及陈佳鹏在接力赛最后一棒的绝境反超。不到最后一刻永远都充满悬念,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最大魅力,融入其中的我们,倍感激动,疲劳感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一天忙碌而充实,也是杭州亚运会最美好的回忆。

好新闻,真的是拼出来的!在中国男子4x100米接力队庆祝夺金时,我跨越一个看台来到接力队总教练黄淡伟身边,完成了独家采访;在奥运奖牌递补仪式后,等到所有记者都已离场,抓住奥运冠军刘虹离开前的片刻,请她分享了喜悦的心情。

报道杭州亚运会,不仅仅是报道体育赛事,更是讲述运动员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记录人生、分享感受的一次旅途。杭州亚运会期间,我与首金得主、广东运动员邱秀萍三次邂逅,经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朋友之间交心的过程。

第一次邂逅是邱秀萍与队友邹佳琪夺得杭州亚运会首金后,两人坐着电瓶车赶来混采区,人群簇拥中,我问了邱秀萍第一个问题:“拿到首金的感觉怎么样?”“很开心!”第二次邂逅是在混采区,当我高喊“我是广东记者”时,邱秀萍停下脚步,面对“明年巴黎奥运会有何目标”的提问,她放出“站在最高领奖台”的豪言,又飒又爽的性格“吸粉”无数。第二天在运动员村再次偶遇邱秀萍,她谈到与赛艇的缘分、付出的汗水与泪水,滔滔不绝,并向我展示了她满是老茧的双手。与邱秀萍的三次邂逅,让我完成了《一双老茧手,划出冠军梦》的独家专访,也让我交到了一个乐观积极、阳光风趣的知心朋友。

↑ 与杭州亚运会首金得主邱秀萍合影

“卷”出花的杭州亚运会,温暖与美好同在

文娱体育部 詹淑真

“卷”是我对这届亚运会报道的基本印象。无论是在新闻发布会,还是赛后的混合采访区,比如乒乓球男团夺冠的赛后新闻发布会、全红婵夺冠的混采区、中国女篮夺冠的比赛现场……记者们挨肩擦背,有时候人太多,志愿者们就用身体护着隔板,给运动员腾出安全空间。

↑ 中国女篮夺冠  梁喻 摄

为了能够抢到采访机会,总是要提前去占位,想尽办法提问,还要短时间内快速出稿、把视频素材传回后方团队。看着记者们在媒体工作间、车上、食堂内疯狂码字,总觉得同行们快“卷”出花来了。

↑ 疯狂码字ing

在现场观看比赛真的超快乐。观众在一旁欢呼,为他们喜欢的队伍或球员加油,置身其中也会被周围的氛围所感染,忍不住跟着心潮澎湃。和运动员的互动也是即刻的,比如48岁的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在观众响起热烈的掌声时,也会比心致意。跳水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们相互拥抱,也会感慨“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的情谊。总有很多时刻,让人觉得本趟亚运会之旅带来诸多感动与美好。

↑ 丘索维金娜向观众比心致意 林桂炎 摄

除了工作外,也会有很多温暖、互助的时刻。在采访区离运动员较远,有记者看到我手上拿着“羊城晚报”的麦,主动帮我递近些;有约旦的记者看中我书包的Jerry公仔,想带回家给自己的儿子,就问能不能用他们国家的徽章交换;凌晨回到酒店的时候,工作人员总是会笑着问好,还会在中秋的时候给我们送上亲手制作的兔子灯和卡片……还有无处不在的志愿者,用他们热情的服务和灿烂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杭州的温度。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音视频部 林桂炎

杭州亚运之行,我切身体会到媒体之“卷”,佩服大家每天为了抢新闻废寝忘食。特别是全红蝉、张雨霏、中国女篮等“顶流”的比赛,大家更是蜂拥而至,提前几个小时到赛场取号霸位的摄影记者比比皆是,所有媒体都在抢时效,且工作效率奇高,赛事盛况都能第一时间在各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展现杭州亚运会的盛况。

回望整个赛程,很多精彩瞬间难以忘怀。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失落的背影——何冰娇。羽毛球女团决赛中,在前两场女单和女双都以0比2输给韩国队的情况下,对于出战第三场的何冰娇来说无疑压力巨大,因为输了就只能屈居亚军。最终,何冰娇还是没能顶住压力,输了最后一场。比赛结束的那一瞬间,作为场边的摄影记者,我感觉时间仿佛静止,她如雕塑般立在原地,约十几秒没回过神来,强忍的泪水禁不住往外流,脸上写满着倔强和不服,也有深深的自责和不甘,略显单薄的身影和韩国队集体围圈庆祝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刻,现场的观众没有责怪她,反而安慰她,集体大喊“没关系,娇娇不哭!”温情的氛围让人感动。

类似情景,无一不让人动容,让人热血沸腾。竞技场上有竞争亦有温情,这也正是竞技比赛的魅力。亚运会18天高强度的采访历程虽然累,但我们都乐此不疲,每天奔波于各个比赛场馆,只为能把运动健儿奋勇拼搏的耀眼光芒永存于镜头之中。

最后我想用女网冠军郑钦文的图片说明作为结尾,图片是能够说话的,是能振奋人心的。

↑ 郑钦文用坚定的眼神注视着头顶的网球,发球瞬间,一束光恰巧打在她的手上、脸上和球上,三点一线,定格的画面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追求。林桂炎 摄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有追求、有理想才能负重前行,对于运动员、记者亦或是所有人,都是如此。

虽然艰苦,却依然珍贵

音视频部 梁喻

当我在闭幕式上看着运动员们挥舞着旗帜入场,听着现场音乐大声播放“阳光洒满亚细亚”时,近20天来为亚运会报道而奋斗的感触一下涌上心头,眼泪止不住涌出眼眶。

↑ 闭幕式运动员入场  梁喻 摄

这届亚运会是什么?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它是每日扛着器材赶场占位、抢内场摄影背心的“竞走拉练”;是每场比赛中快门不断,相机卡和硬盘的“内存告急”;是比赛结束后第一时间拔卡交图,编辑和发布端的“望眼欲穿”;是在赛场边、在末班车上、在“等你离开就关门”的媒体间、在“还要加点什么吗?我们要收餐了”的凌晨食堂里,紧盯的电脑、处理的图片……

它还是我从“两点睡、到三点睡、到四点再睡吧”的“再熬一下”;是到最后着凉生病,闹钟未响却咳嗽而醒,直接起床再去赛场的坚持。开幕过后一周的某天半夜回到媒体村,过了零点补吃上了前一天的第一顿饭,同行老师却感慨说:这已经是我们开幕以来回来得最早的一次了……

体育摄影是特别单纯的,体育大赛给了摄影记者一个相对纯粹的创作空间,这是虽然艰苦、却依然珍贵的所在。如何定格运动中最高速的一瞬,如何通过光影展现运动风采,都考验和锻炼着摄影记者们的功力。而在这类大赛之中,能与来自不同单位的同行老师们相识、重逢,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也是一大幸事。

↑ 亚运会报道部分海报

从秋分到寒露,饱含中秋圆满,饱含收获喜悦。难忘开闭幕式漫天撒落的“桂花雨”、烟雨朦胧中媒体村里弥漫的桂花香,钱塘江潮涌、西子湖多情,能有如此纯粹、温馨的欢聚时刻,实属不易,如梦一场。

编辑:苏惠琳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