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少数派“游戏”缘何旗鼓大张?

来源:金羊网 作者:蒋隽 发表时间:2023-11-07 06:39
金羊网  作者:蒋隽  2023-11-07
三年来广州各大高中以“史上最强力度”打造竞赛教师队伍,有学校竞赛教练增加近3倍,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当中,“争霸战”愈演愈烈...

广州名高中引入金牌教练打响“军备赛”,不少家长盲目“鸡娃”冲奥赛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学科竞赛,本是少数人的“游戏”,却对中小学教育生态产生深远影响。近日,以外语为特色的广州外国语学校,引入了女子奥数金牌教练。而这背后,是广州名高中竞赛教练“军备赛”的持续升级。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三年来广州各大高中以“史上最强力度”打造竞赛教师队伍,有学校竞赛教练增加近3倍,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当中,“争霸战”愈演愈烈。

竞赛为何成为顶级高中的竞争点?据了解,在中高考中,或明或暗的“竞赛升学通道”成为裸分生招录之外最大的升学渠道。例如,各大高校强基计划录取的大多是竞赛生;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中,竞赛获奖已经成为一些高校的报名必要条件之一。中考的自主招生录取,也大多青睐竞赛生。

尽管教育专家不断重申,竞赛训练只适合小部分孩子,真正能靠竞赛升学的也是极少数学生,但“诱惑”之下,仍有不少家长从孩子小学起就往竞赛方向盲目“鸡娃”。与此同时,学校竞赛表现已变相成为尖子生和家长选择高中的一大参考依据,为了吸引生源,学校不得不“卷”竞赛。

教育专家提醒,不宜让孩子过早走竞赛“专业化”道路。公众应理性思考的是,到底是竞赛优化学生,还是优生被装入竞赛的“筐”里?高校是否可以有更多元的人才选拔机制?

案例

广附引入黄冈中学3名金牌竞赛教练

近日,广州外国语学校从湖北黄冈中学引入了金牌教练徐永杰,该教练擅长奥数教学,尤其女子奥数学生的培养。这,只是广州名高中“卷”竞赛的一个缩影。

近三年,广州多所高中名校纷纷从湖北、湖南等地引入了一些已经带出竞赛佳绩、打出“江湖地位”的竞赛老师,陈训毅就是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广附”)从湖北引入的物理金牌教练。

陈训毅2011年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后,到黄冈中学任教,从高中物理教学开始,在带重点班、毕业班的过程中,逐渐因辅导学生升学需要而转向竞赛。“从辅导自主招生到大学先修课程和强基计划等,一步步走上竞赛教练的道路。”陈训毅说。

如今,陈训毅已在广附大学城校区工作一年,在担任物理竞赛教练的同时,也承担日常课程,任高一竞赛班班主任,“班上50来个学生,物理方向16人,剩下的同学分属其他竞赛方向。”此前学校设想过,让竞赛教练们专注于竞赛组教学,不承担日常课程;但后续观察和调研发现,教练们进入课堂能更清晰了解学生的状态。

目前,广附有竞赛教师43人,其中3人是引自黄冈中学的金牌教练。虽然这些教练已经有着丰富的竞赛经验,但广附还是为他们配备了教学导师,帮助“过江龙”们适应本地水土。

陈训毅表示:“广州学生的课余生活很丰富,接触的知识也很多。竞赛生会更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关键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和家长而言,竞赛不仅仅是为了升学,也是基于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视角,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家精神。”

在湖北或湖南,金牌竞赛教练的薪资算得上优渥,是什么让他们下定决心拖家带口搬到广州?

“虽然待遇很重要,但待遇不是第一位的。我更看重的是,专业和职业发展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更多的可能性。”陈训毅告诉记者。

“从家庭发展和孩子教育的角度,很多教练也愿意来到广州,一线城市有更广阔的空间和选择。”广附创新中心主任周弋林表示。据悉,该创新中心于2021年设置,其主要工作就是搭建广附学科竞赛培养体系,招聘教师和团队建设。

现象

广州名高中大力度打造竞赛教师队伍

事实上,广州名高中的竞赛队伍“军备赛”已暗流涌动三年。竞赛,具体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分为市级、省级、国家和国际奥赛四个级别。

省实近几年大规模招聘名校“学霸”老师,目前博士老师达39人。一些老师,本科就是以竞赛生身份进入清华、北大,到省实任教后,也肩负起竞赛老师的职责,帮助学校形成了五大学科从初中到高中的教练体系。

作为传统的奥赛名校,华附近三年来增加竞赛老师15人,目前有竞赛教师32人,其中数学14人、物理8人、化学4人、生物3人、信息学3人。

执信同样有竞赛教师32人,而三年前仅9人,三年增加近3倍。

今年4月底,广附公众号发布了教师招聘启事,包括5位数学竞赛教练的岗位。目前,广附竞赛教师达43人,为其中数学21人、物理6人、信息学6人、化学5人、生物5人,近三年增加19人。

此外,过去竞赛并非强项的广州外国语学校、广州市铁一中学等,也都在加大竞赛教练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记者了解到,各校竞赛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一是本校培养。竞赛传统强校有自己的教练师资培养体系,“本土”教师熟悉学校文化和传统,是各校竞赛教师队伍的主力。

二是近年来招聘的清华、北大毕业生。这些新教师往往学生时代就是凭竞赛成绩进入清北,毕业后回到中学带竞赛生,轻车熟路且自带光环、有创新意识。

三是引入“过江猛龙”,从全国各地招揽竞赛金牌教练。这种老师至少要带出过省级、国家级获奖学生,或本身就是竞赛国家集训队教练。

待遇方面,竞赛教练薪酬也很优厚。有的学校竞赛教练保底年薪近40万元,还有各种补贴等。衡量教练教学成绩的指标,是带出竞赛省队、国家集训队队员,学生在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竞赛中拿到奖牌。据了解,每个学生进入省队、国家队乃至拿到奖牌,教练组都有奖金,金额从5000元到30万元不等。

探因

升学通道诱惑,竞赛变相成为评价指标

为何竞赛成为顶级高中的竞争点?

首先,是学生需求。一部分学有余力、有学科特长的学生,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在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其他各种项目和比赛不能与升学挂钩,同时又要兼顾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中小学建立发掘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五大学科奥赛成为主要的选拔渠道。

名高中强化竞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名牌大学招生方式对中学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强基计划。

近年来,清华、北大每年录取的裸分考生占总招生人数的比例已经下降到约40%;强基计划占比近30%;竞赛保送生,物理、数学特色项目,占比约10%;剩下小部分名额给到高水平运动员、高水平艺术团队等。

“在广东想靠裸分考上清华、北大,排名大约要在全省理科前87名、文科前25名。想入围清北强基计划,理科全省排名须160名左右。但如果进入奥赛省队,基本全省3000名就可以。”广州某中学校长告诉记者。

保送生方面,根据政策,目前清北有五大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保送生和外语类保送生两种。五大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保送生每年有260个名额,其中数学60个,其余四科每科50个。

北大的“卓越计划”和清华的“攀登计划”都是针对物理人才的升学通道,如果有省级或以上竞赛成绩,能极大提高入围和录取几率。

强基计划方面,获得五大学科竞赛银牌以上即可破格入围。而且,强基计划的录取成绩是高考成绩占比85%,校测成绩占15%,校测成绩是录取关键,而校测内容基本是竞赛题目。

每年,清华、北大还会举办各类夏令营、金秋营、冬令营活动,学科竞赛奖项是部分活动的“敲门砖”,表现优异的考生有机会被推荐至高校招办,对后续参加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等特殊招生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评价招生中,竞赛获奖已经成为一些高校的报名必要条件之一,部分高校把竞赛奖项作为校测加分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创班招生条件明确认可五大学科竞赛奖项,省级以上奖项通过率较高,且校测还会额外加分。在录取环节,少创班资格生参加高考还可获得降至一本线录取或降40分录取的优惠。

而在中考方面,广州中考的自主招生环节,30多所高中10%的名额进行自主招生。在实际操作中,有竞赛训练背景的学生,的确更容易通过自招进入高中。

综合上述因素,高中学校竞赛成绩也成为一些初中生和家长挑选升学学校的重要参考。

近年来,教育部门不允许公布高中学校的高考成绩数据,这对于引领全社会理性的教育观当然是必要的。不过,由于教育评价改革尚未完全落地,在中考、高考这样的重大选择中,家长对学校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真空”。而某种程度上,竞赛填补了这一“真空”。

“学校的竞赛成绩、‘屏蔽生’人数、考上清北的学生人数,被家长和自媒体数得清清楚楚。竞赛成绩成为体现学校甚至城市教育实力的指标。高中为了吸引和争取尖子生报考,不得不‘卷’竞赛。”一位校长表示。

误区

一些家长盲目“鸡娃”低龄冲竞赛

竞赛训练的确能够培养思维、强化学习能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但就如教育专家不断重申的,竞赛训练只适合小部分孩子,而且真正靠竞赛升学的也是极少数学生。

然而,在现实层面,竞赛升学通道的“诱惑”,对于家长们具有极强的“指挥棒”效应。

有了或明或暗的高考和中考竞赛升学“通道”的激励,一些家长从孩子小学起就往竞赛方向“鸡娃”。一位四年级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小学一二年级强化运算能力,三年级开始校外学奥数。”至于“双减”之下在哪里学,家长们表示“自有办法”。

一位家长无奈地说:“很清楚孩子不是搞奥数的料,但班上成绩好点的同学都在学奥数,只能跟着‘卷’,如果别人都在学而你不学,结果就是落后。在中考和高考中,即便裸分相对高也可能被竞赛生挤掉录取机会。”

小学开始学奥数,初中校内“学科特长选修课”、校外暗自“卷”竞赛,中考自主招生靠竞赛背景升入名高中,再靠竞赛升入优质大学——这成了一些家长的“鸡娃路线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家长忽视了自家的娃究竟适不适合竞赛,给孩子安排过多课程,让孩子难以全面、健康地成长。

对此,广州市执信中学党委书记何勇表示,家长们无需过度焦虑、盲目跟风,“走综合道路,靠高考裸分仍然有很多机会考上优秀的大学。”

建议

不要过早走竞赛“专业化”道路

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并不主张学生过早、低龄走上竞赛道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是影响学生一生幸福的因素。无论将来走竞赛道路还是走综合靠高考裸分,这些素质都是必需的。小时候更重要的还是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健全人格、健康身心,不要过早地走竞赛‘专业化’的道路。”

广附资深数学竞赛教练石琦表示,数学竞赛的起点并不是“越早越好”。网络流传教幼儿园孩子解微积分的视频,石琦提醒,套公式、用套路去教导幼童解题弊大于利,“作为竞赛教练,我们很反对用一些奇怪的套路去教孩子速算、套公式或者用模型解几何题,跳过数学建模的思维直接用方程解应用题。特别是幼小阶段,看似比较笨的方法有其存在的价值,直接用高级的数学工具去对付,反而可能缺失了对数学底层逻辑的理解。”

“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为了成绩在低年龄阶段盲目停课,这一点特别不提倡。”广附信息学竞赛教练团队领头人王晓鹏认为,目前市面上有机构以“编程课”的名义推荐给小学生一些启蒙教学内容,与真正的信息学相距甚远,“建议对信息学有真正的兴趣且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才考虑学习信息学。另外,信息学对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孩子学习校内数学都有压力,不建议跳过数学学信息学。”

何勇谈道:“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如果能从学生入学及毕业情况、素质教育落实情况、全面发展情况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等多维度考核学校、老师、学生,且所有考核指标和结果公开、透明,全部向社会公布,让公众看到每个学校的教育能力、办学水平,不同孩子在不同学校获得的发展进步,让大家都理解接受‘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自然能够引导家长和学生理性选择。”

记者观察

竞赛使人优秀,还是优生被装入竞赛的“筐”?

名牌高校偏爱竞赛生,有一个理由,是竞赛生入校后的表现更优异。但这个理由背后有一个并未被充分证明的逻辑:竞赛体系就是甄别拔尖创新人才最好的“标尺”?竞赛生表现出的优秀,究竟是竞赛训练使得学生优秀,还是因为优秀学生都被装入了竞赛的“筐”,而无别的“筐”可装?

从近年来高校的升学“通道”来说,走综合靠裸分之外,几乎只有竞赛一把衡量标尺,通过竞赛选拔的当然是优秀人才,但在未通过竞赛选拔的学生当中,就没有优秀人才了吗?

从长远来看,有无可靠的数据或研究证明:竞赛生体现出的优势在人群中是绝对的?从人生发展来看,竞赛生的学术成就、科研成就、创新成就、创业成就、社会贡献等,明显高于裸分学生,或其他机制选拔出的学生?

再看中学阶段竞赛生是如何炼成的:平时跟其他同学一样学综合课程,周末上竞赛课程,假期竞赛集训;大赛前两个月,基本只刷竞赛无暇顾及其他学科;赛后要用很短时间补上其他学科的课程,赶上其他同学的进度。

可以看出,能成为竞赛生的学生,其学习效率、学习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同学,对学习能力、意志力、自律性的要求都很高。本身资质、素质不够优秀的学生,大概率成不了出色的竞赛生。竞赛训练,是锦上添花,强化本身就优秀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知识储备。对于资质不够优秀的学生,强度再高的竞赛训练恐怕也难以使“学渣”逆袭成“学霸”。

一些家长觉得,学竞赛能让孩子更优秀,即便竞赛学不出成绩,回归综合也更有优势。“能找到方法适应竞赛学习的学生,其本身的学习能力、自我控制等方面就很强,所以即便竞赛没搞出成绩,回归综合也能很快赶上。而不是只要搞了竞赛,回归综合就肯定有优势。”一位校长说。

高校是否可以有更多元的人才选拔机制?

竞赛的“蝴蝶翅膀”,已经对中小学教育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社会角度来说,高校办学经费来自于纳税人,肩负为国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也拥有影响全社会教育风向、中小学教育走向的巨大影响力,如何谨慎、克制地善用这份影响力,是高校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

高校招生明确地表现出对某种特质学生的倾向和偏好,对全社会来说是否公平?是否恰当地担当了高校的社会责任?

高校不是不可以招收具有某种特质、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但其比例应该控制在多大范围内?为何偏向这种特质而不是别种特质?其他特质学生是否也应该有相应比例和机会?……这些问题是否可以让全社会公开探讨和作答?

此外,竞赛生培养是需要家庭、学校额外大量的资源投入的。能在国家级竞赛中捧回奖项的高中,全国基本就是稳定的那几十所,对千千万万其他的高中及其学生来说,公平吗?

总而言之,高校招生是否可以有更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给予更多不同特质的学生更多机会?更多元地引领社会教育风向?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