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3年成立,二十年来,学院秉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践行“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的办学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根本遵循,顺应媒介变革与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逐步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
新闻传播学院20年发展进程
建院以来,新闻传播学院培育出诸多优秀的学子,其中不少人毕业后进入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等中央媒体机构和西藏电视台等省市级媒体,发挥专业所长,践行新闻“四力”,传播中国声音;还有其他同学进入了国内外知高校攻读硕博学位、或进入省市级企事业机构,以及中国或世界五百强企业、知名互联网公司等工作,为祖国的新闻以及各项社会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学院倡导“实训、实践、实验”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学生媒体“谷河青年”成立于2015年,已累计推送原创深度报道800多篇,拥有近3万订阅用户,得到专业媒体的认可,作品屡获全国高校新闻奖。学院开设媒介融合野外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到贵州、云南等地,用融媒手段记录乡村振兴中的时代变革、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山大学对口帮扶成果。
学生媒体“谷河青年”部分报道
媒介融合野外实践活动照片
学院的学科建设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建设了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荟萃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师资团队。作为中山大学加入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的支撑学科,学院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新闻与纪实摄影研究中心,并拥有两个省级基地、四个广州市基地,以及未来媒体实验室、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等实验室集群。基于这些平台,学院在公共传播、国际传播、数字新闻业研究、智能媒体与计算传播、交互设计与视觉传播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研格局。
二十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学生夯实新闻传播教育的深厚学理和专业基础,重视深度媒介化社会中智能传播和媒介融合的实践创新,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公共意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未来已来”,在建院二十周年的里程碑下,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将承前启后,奋楫争先,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聚焦新全球秩序里的国际传播、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闻业转型、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中的传播与发展,为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建设中国的新闻传播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