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大地·诗与远方
倪冰
中国的乡村,是一片广阔且充满生机的沃土,它虽没有城市规划建设得那么井然有序和繁华堂皇,但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色、各具特色村居民宅建筑、乡风民俗等等独特人文风貌,虽经历岁月不断冲刷,至今依然屹立在祖国广袤大地上。“乡愁”成了当下人们寻觅的“记忆”。如何把当代艺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介入乡村文化建设,重新唤起人们对祖祖辈辈的居住地——乡村的热爱和关注,使日渐空壳化的乡村重新注入活力,焕发生机,使乡村发展步入可持续,实现乡村闲置资源活化、增值,使广大村民在经济收益上、在文化生活上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近曰,我们走进乡村,进行乡村文化振兴的艺术实践,策划了“书写大地.诗与远方”作品汇报展,探索乡村文化振兴——“艺术乡建”的创作和展示路径。
在本次“艺术乡建”实践中,我们特别关注乡村文化的“根”,以及当地的艺术创作风格,希望通过以表现乡村传统文化途径,唤醒村民对本乡本土文化的自信。这是一种挑战,对于我们这些以传统书画印艺术的工作室学生来说,我想这不止是挑战,更是一种涅槃,是培养我们认识乡村、感知乡村、理解乡村的能力,面对原来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们如何运用所掌握的艺术才能,来营造、实现我们的愿景,使这片沃土蝶变成美丽的精神家园,宜业宜居。为避免出现与以前做的在地艺术创作中简单的涂鸦现象,我们的活动秉承人与自认共生的理念,因地制宜,尽量挖掘当地自然资源最大优势,让艺术去适应环境,让环境营造艺术氛围,点亮艺术,力求艺术与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艺术的滋养润物无声,最大限度将我们所有的艺术构想和储能付诸于这次实践。
我们的作品均选取传统书画印艺术进行演绎。
《竹子种在5G时代》的行为艺术,是笔者从当地一片竹林联想到“竹林七贤”而萌发的。当时想,现在的“竹林七贤”是谁?当代能否找到代表性的“七贤”?即使有找到了,又说明什么问题?又有必要吗?“竹林七贤”对当下有什么启发意义?”有些事情就这么巧,当时正好读到吴洪亮先生的一篇研究中国画的文章,标题是《把竹子种在5G时代》,这标题又源自西川一首诗《梦想着灵动飞扬的文字》里的句子。虽然我们三人都是讲“竹林”与“七贤”,但剖面不同,要表达意思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这个《竹子种在5G时代》的作品就产生了:对于5G时代,人人皆是“七贤”,而又不尽相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面,虽物物相联,环环相扣,人人互通,但每个人的心又该如何相联?
《竹子种在5G时代》
《民以食为天》系列,是以农村日常生活场景、物品所赋予的精神力量做文化背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为基础媒介进行创作。城市化的我们,对乡村日常的这些用木材生火的灶炉、手摇的稻谷车、脚踏的水车、手推的石磨已经接近陌生,但在几十年前,这些物件是我们日常生活必需工具。乡村风俗习惯的的土地神、门神等,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几近消亡.......乡村生活成立现代人“熟悉的陌生人”!
通过老师的启发和查阅那些日用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当地民风、民俗后,创作作品还没出炉,我们的心灵首先受到了一次洗礼。
《稻谷车之歌》
《门神》
《虎虎生威》
系列之一的《好日子》,是利用村民伙房为空间,以灶神文化为源的装置,希望激起人们对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联想,警醒人们对衣食住行中温饱的问题的重视,进而感知今天美好日子的来之不易,引发对幸福生活赞美。
《好日子》
《水龙吟》是将一组咏水车的古今律诗以传统书法的表现形式与老物件水车相互印证,达到可观、可读、可赏,还可浮想翩翩,尤其墙上以董其昌风格行楷书写的书法作品与横亘地上一床水车相映成趣,农耕时代人们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水龙吟》
《印证天下》是我们的另一系列。传统篆刻艺术的展示,通常是用印屏或将印花放大和印体实物一起在展厅呈现,“庙堂”之外的展示的确考人。在考察实地环境后,我们顺势而为,灵活组合,让多人作品组合的大方阵和个人作品的小方阵发挥不同视觉展示优势,大小呼应、高低互见,以一种“印证当下”方式呈现,希望人们在不同组团之间的往返,能产生另一种感动。
《印证天下》
《红砖引》,传统书法的延伸是否能与当代艺术相接,是笔者努力探索的课题之一。
《红砖引》
《青山绿水古今同》系列,则呈现我们对青山绿水的理解和诉求。
《日日痴山迷水》
《也许是“烂词”一堆》,尝试将网络流行语以幽默与调侃、深思与戏谑、搞怪与“庄严”等辩证统一,从网上交流必用语,到成为时下的口头禅,“另类”丰富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这是传统与创新、内敛与张扬的矛盾统一。由于这样新潮网络语言存在用字规范、游戏式语言、语法错误、粗俗等等问题,决定了它生命周期的不可能长期性,甚至是昙花一现,但它又是当下社会的每一天每一人的生活复刻,是某些现象的观照,一些词语甚至反叛、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特点。
《也许是“烂词”一堆》
《打开折叠的书》,虚构了一部辞典——《现代汉语大辞海》外编,用“非正典”方式收录网络流行语。这个标题的意思有二:一是“折叠”的含义。现在流行或是曾经流行的,随着时空的流逝与变化,不断被遮蔽或是时隐时现,或是交叉重叠;二是“打开”。《现代汉语大辞海》外编中所有“流行”的记忆,每一个词都是一个大事件,或是一个小故事,或一段难忘的记忆。通过《打开折叠的书》这件作品,希望能修复记忆,遗忘记忆,更是哀悼或致敬记忆。
《打开折叠的书》
我们希望把对乡村、对大地饱满的深情,通过乡村日常之物,融睿智于理想光芒,化成一件件作品,去感染人、激励人。我们寄情于传统的中国书画,通过书画印艺术展示,以一种新媒介承载古老东方文化,也是别具新意的呈现,或是行为、或是观念、或是装置、或仅仅是一次探索。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认为,对于艺术乡建中艺术品的展示形式,若将传统书画形式重置于没有村民居住的生活空间,是不是有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疑惑,或将显得不协调,也影响作品艺术性的欣赏性。如何将展地拓展是艺术乡建中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也相信了,艺术品的展示,除了室内布置外,将展地拓展到室外也是可行的。
几何学中有《拓扑学》,讲的是一定空间内的空间变换,于我们作品展示空间来说,随着作品位置的变化,新的展示空间又产生了,笔者称之为“展地拓扑”法。在艺建乡村,以一种接触到乡村气息的作品展示形式,不失为一种贴近群众的好办法。
在地创作,充分将闲置空间、老物件“活化”,可开辟为乡村博物馆的一部分,成为展示当地农耕文化、传统民俗、村容乡貌的媒介。“展地拓扑”系列的艺术品,有些是可以长期展示,有些因环境关系,只能是短暂的,都各有特色,即使是刹那间,吉光片羽,也促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若能与文旅融合,必将带来人气、带来商机。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通过艺建乡村,我们将书写搬到旷野,搬到乡村,搬到田间地头,就是要唤醒人们的记忆,一起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王绮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