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杜传贵 林海利
总策划:孙爱群 吴江 李艳文 刘佳宁 孙晶
策划/统筹:张爱丽 黄婷 程行欢 钟凌瀚
执行:陈泽云 胡彦 黄颖琳 许张超 杭莹 吴珊 庞倩影 钟凌瀚 蓝景然 彭勇 成家琪 郑泽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张爱丽
图/受访者提供
从广州天河开车约2个小时,就能抵达位于广州从化三角山下、有着“广州小泸沽湖”之称的小杉村。和许多小山村一样,靠山吃山是这座古村落祖祖辈辈的生存之道。不过,从破坏森林资源谋求生存,到自觉呵护一草一木建起“网红”旅游点,“靠山吃山”这一词汇也被赋予全新的内涵。
转变何以发生?广东的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小杉村村委书记赖观金回忆,自1999年广州实施补偿制度以来,从化补偿标准从每亩5元递增到现在的每亩159元,平摊下来小杉村每户村民都能拿到几千元,让村民享受到了切实的政策红利。如今,随着补偿制度的不断完善,外在的物质补偿也逐渐内化为村民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
从“伸手要资源”到保护绿色家园
小杉村村史,就是一部当地村民就地取材、向山林伸手要资源的发展史。早在明朝时期,村民善用山里的野生毛竹,以手工之法造纸,称为“溪纸”,行销广州佛山等地。明清之时,虽然古矿山深藏深山之中,但还是引来周边各县的贫苦人民,违反当时的官府禁令擅自开采冶炼。
20世纪80年代末,小杉村迎来了重要的发展节点,广州抽水蓄能电站选址于此,小杉村整村后移成为移民村。然而,为了保护生态,村民无法开垦农田和进行水产养殖,缺乏基本的收入来源,山林仍然难逃被毁的厄运。21世纪初,虽然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已经实施,但由于补偿标准低,一些村民还会到附近的山上砍伐树木、挖中草药和猎捕野生动物。村里老人回忆:“有时候,村民为了种果树会砍光一片,站在高一点的地方,裸露的土地就像一块块烂布铺在山上。”
为了制止毁林行为,小杉村委和附近保护区曾主动作为替村民寻“出路”,如在一些被破坏的林地上种杨梅、枇杷等常绿果树,村民采摘果子卖出赚取经济收入,一度调和了村民生存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不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靠的还是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制度的完善。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2007年的每亩16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亩159元,后者是前者的近10倍,而小杉村全村共有2.35万亩的林地被划为广州市I级生态公益林,每年可获得补偿款370万元。”赖观金告诉记者,这些补偿款最终都会发放到村民手中,让他们都享受到生态保护的红利。
环湖碧道围绕电站下水库而建,翠竹错落有致形成天然氧吧,远近游客都到这里徒步和露营……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村的建设,小杉村“靠山吃山”的故事得到全新演绎。村里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资源环境,努力打造广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观光度假、运动休闲的客家文化旅游胜地。
补偿制度的完善,也推动当地村民成为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和实践者。赖观金特别提到:“有外来游客徒步到山里,会动手去挖树林里的药用植物、观赏性兰花,其中不少都是保护植物,村民看到就会及时制止;一到每年森林防火季,一些村民也会戴上红袖章,对进入山林的游客进行设卡劝导。”
保护区为生态公益林保护营造良好氛围
承担生态公益林管护职责的,不只是小杉村村民,还有与周边村落相依相伴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2007年1月,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经省政府批准建立,是目前广州市唯一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7054.3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4.7%,拥有广东特有植物9种。
李健全是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队的一员,13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几乎每天都要完成巡山护林和森林防火宣传等工作,一旦遇到破坏山林的情况,还要在“粤林通”巡护系统上进行上报。除了建设护林队伍,保护区管理处还健全完善林地管护配套设施,在树林中安装红外相机、监控摄像头和天牛诱捕器,加强对生态公益林资源的管护。
除了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保护区内大部分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偿都是最高标准,发放标准为每亩159元。”谈起公益林补偿,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甘新军介绍,保护区发放公益林损失性补偿款的生态公益林面积为9.9万亩,其中国家级面积3.9万亩,广州市I级面积4.6万亩,占公益林总面积85.4%。
自2015年以来,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偿款直接发放到农户银行卡或存折账户中,而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需在核实生态公益林面积无误后,协助政府部门开展发放工作。据统计,2023年保护区损失性补偿资金总额为1498.6万元,发放户数约为2320户。
作为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完善的见证者、亲历者,甘新军对补偿标准逐年提升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最大的变化是周边村民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我们一直在基层工作,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随着标准的逐年提升,群众从对生态公益林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不理解,到现在越来越支持,甚至主动加入到林地保护中,真正做到了生态的共建共享”。
在补偿制度提升的基础上,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也创新保护机制,联合法律力量,形成生态公益林保护的良好氛围。
今年,保护区管理处携手从化区检察院、从化区林业和园林局设立公益诉讼观察站,增强附近村民的法制观念和公益保护意识;联手从化区人民法院成立生态保护巡回法庭工作站,通过巡回审判、精准服务、以案说法、普法宣传等形式,助力生态纠纷就地化解。
补偿效益惠及全省560余万户
当前,广州市公益林面积约265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60%,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河流两侧、水库周围和主要道路两侧,其中90%分布于北部地区。广州还在大力推动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的并轨管理,已纳入公益林管理的天然林占比超过96%。可以说,公益林保护在森林资源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之相对应的是,广州自实行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以来,补偿标准逐步提高。从1999年每亩4-5元,至2023年提高到每亩85、106、159元分三级补偿。2023年广州全市投入公益林补偿和管护资金超3亿元,惠及45万户200万林农。
为什么要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生态公益林的公共属性意味着全民共享,理应由享受生态的人们共同保护。但实际上,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牵涉到多地域、多主体复杂的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公益林补偿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在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端平一杆秤”,促进林农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
广州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制度的创新性,在于分类补偿和连续提升补偿标准。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营造林管理处处长张河远介绍:“广州根据公益林的等级、质量、生态效益、林地租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合理制定分级补偿标准,对公益林的所有者、承包者或者经营者给予经济补偿;并结合广州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际等因素,连续提升补偿标准。”据透露,广州计划2025年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90、112、168元。
放眼全省,广东已实现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连续16年不间断增长。今年,广东继续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在原来平均每亩44元的基础上再提高1元,达到平均每亩45元,位居全国前列,省级财政安排资金额度为全国首位。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广东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286.70亿元,补偿效益惠及全省560余万户、2650余万人。2023年,广东安排省级以上财政资金超过30亿元,用于开展全省6748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工作。
据广东省林业局介绍,广东省内各地还探索实施差异化补偿、以公益林管护带动林农就地就近就业、稳步增加山区群众财产性收入等举措,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充分利用公益林良好的森林资源禀赋,科学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下经济产业。下一步,广东将优化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机制,适当调整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进一步细化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管理规定,全力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制度体系完善、管理科学精准、惠民增绿增效、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公益林和天然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