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食腊味!数看广式腊味如何征服近1亿人味蕾

来源:南方都市报APP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作者:谢小清 发表时间:2023-12-03 12:39
南方都市报APP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作者:谢小清  2023-12-03

新时代,新征程;大湾区,大未来!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湾区100”数据视频栏目,用100个数据纵览大湾区的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描绘大湾区的朝气蓬勃、万象更新,书写大湾区的同心逐梦、携手前行。

每期一个小数据,带你看懂大湾区。

近日,伴随着湛江徐闻县入秋,广东终于达成“全面入秋”成就,进入一年中最色彩斑斓的季节。

正所谓“秋风起,食腊味。”“老广”的入秋仪式感从味蕾开始。据估算,广式腊味有近1亿人口消费,年产值达100余亿元。本期湾区100,一起探寻这一时间带来的风味,来场秋日腊味之约。

黄圃腊味占全国市场一半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腊味种类多样,各具特色。川麻、粤甜、湘辣、浙鲜,在中国腊味版图中,四川、广东、湖南、浙江“四足鼎立”。

而近1亿人爱吃的广式腊味,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众多以咸为主的腊味里,广式腊味自成一派,酒香浓郁、香甜可口,堪称腊味界的“甜妹”。酒,被看作广式腊味的灵魂——加入了酒的腊味,在阳光和风的催化下,经过时间的魔法,成为了舌尖上的美味。

腊肉、腊肠、腊鸭、腊鱼、腊蛋……在“什么都敢吃”的湾区人手里,万物皆可“腊”。其中,广式腊肠尤为受欢迎。

中山黄圃镇是广式腊味的发源地。相传清光绪年间(1886年),黄圃人王洪发明腊肠制作技艺,以其独特的风味、耐储藏的特性,当地百姓争相仿制。其制作技艺还传至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地。

始创于1903年的“沧洲栈”,是广州第一家腊味专卖店,创始人黎敦潮便是黄圃人。广州“皇上皇”、香港“荣华”等知名腊味品牌也都源自黄圃“血统”。

如今,黄圃镇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加工专业基地,年产腊味超20万吨,产值超30亿元;腊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连年全国第一,占国内市场50%,全省市场60%,珠三角市场70%。

煲仔饭,广式腊味的最佳打开方式

虽然腊味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清蒸也可以炒菜,还可以供点心、月饼等作肉馅用。但最经典的非腊味煲仔饭莫属。有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腊味消费者喜欢将腊味煮成煲仔饭。

从大街小巷那一锅锅滋滋作响的腊味煲仔饭,便可以直观感受到大湾区人对广式腊味的喜爱。

数据显示,广式腊味常年占据广东腊味市场的80%。不光是湾区人爱吃广式腊味。据统计,广式腊味还占据全国腊味市场的50%-60%。而外出的广东侨民也将腊味带到了全球各地。

如果你来到大湾区旅游,带一些广式腊味当做手信是不会出错的选择。这里有众多知名的腊味老字号,比如,形状独特的东莞高埗矮仔肠,两兄弟竞争“斗法”成就的“八百载”和“皇上皇”,还有沧州、荣业等。如果去到香港、澳门,锦祥号腊味、荣华腊肠、凤城腊味等,也非常值得一试。

腊味成为大湾区共同的非遗财富

百家腊味百家晒,晒出腊味百家味。在很多人眼里,腊味就是妈妈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2014年,腊味制作技艺被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2022年,广式腊味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式腊味,已经不仅是大湾区人日常饭桌上的美食、充满年味的春节佳肴,还是一个浓缩岭南历史文化的符号,承载着湾区人民厚重的记忆与情感。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张纯

执行:唐静怡 熊润淼 谢小清 实习生 蔡芳瑜

设计、动效:罗锐 原毅 欧阳静

数据来源:广东省名牌产品、CBNData、南方农村报等公开媒体报道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