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杭莹 董鹏程
12月6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氢能产业大会暨首届广州新型储能产业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以“氢启无限 储创未来”为主题,以多元化的视角和解读,紧扣能源发展改革要求,共同探讨氢能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大会现场首次发布了广东省新型储能重大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推出了首台套国产化氢燃料电池系统“领航一号”、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启动了京广港澳高速首段粤赣(广州-韶关-赣州)跨省氢长廊的首发仪式等。
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韬氢能”)总经理杨强透露,计划于明年8月完成首条京广港澳高速前线氢能车的物流贯通,并初步投放100辆车在这条固定专线上。
首次发布广东省新型储能重大应用场景机会清单
大会现场,广东省新型储能重大应用场景机会清单首次发布。共有30个围绕电网侧、用户侧、发电侧3个环节的场景。其中,广东省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金融城冰蓄冷集中供冷、黄埔区恒运热电“抽汽蓄能”示范、中新知识城“飞轮+电化学”储能示范等一批项目都被纳入到清单中。
此前,广州出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正进一步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获得国家、省发展改革部门认定的创新载体、试点示范项目给予奖励,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新型储能重大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支持,带动一批新型储能项目在广州落地。
在广州恒运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翀看来,广州拥有包括鹏辉能源、广汽等众多的氢能、储能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带动方面有良好的引领作用。技术创新的产业落地也有足够的科研技术保障。“多项优势叠加之下,广州能够汇聚起储能、氢能应用场景。”
会上解读了广州市加氢站建设选址指南,其中提到,将按照广州市氢能产业总体目标和布局,推进加氢站选址建设,推动社会资本投资氢能和新型储能项目。
为有效集聚广州市新型储能与氢能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新型储能与氢能人才,广州发展集团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广州市新型储能与氢能人才联合会,旨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杨强表示,广州市新型储能与氢能人才联合会的揭牌成立,将为广州市氢能和新型储能产业搭建起了新平台,可吸取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建立起产业、人才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桥梁。
官宣首台套国产化氢燃料电池系统、首条跨省氢长廊
记者注意到,本次大会首次实现了地方氢能行业协会的联动,12个省区市的氢能行业协会签订了合作发展协议,共同推动全国氢能产业发展。
其中,广州市首家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出了首台套国产化氢燃料电池系统“领航一号”、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并启动了京广港澳高速首段粤赣(广州-韶关-赣州)跨省氢长廊的首发仪式,以钢铁、冶炼、发电物流示范工程,加速氢燃料电池物流车跨区域推广应用,逐步形成“制、储、运、加、用”等氢能全产业链业务平台,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与氢能供给产业链双向协同发展。
值得注意是,京广港澳高速首段粤赣(广州-韶关-赣州)跨省氢长廊是广东首条跨省氢长廊,采用云韬氢能牵头的“领航一号” 作为动力输出的49吨牵引车,依托广州黄埔港、白云货运站场、韶关钢铁、江西省海螺水泥等企业日常物流运输场景,以韶关宝氢科技有限公司制氢加氢设施为支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跨省氢走廊。
“这条氢长廊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加快构建氢能高速网络,将氢能车辆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杨强表示,下一步还将开通广东-湖南的跨省氢长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跨省氢走廊。“我们计划在明年8月完成首条京广港澳高速前线氢能车的物流贯通,初步投入100台车进行专线往返。”
杨强进一步解释道,氢能的适用场景更多侧重在重载领域,相较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氢能的回报周期和盈利周期将大大缩短。“与此同时,低碳是氢能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算了一笔账,以100台车、每台车每天往返500公里为参照,一年总计将减碳3700万公斤。
会上,35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其中白云区政府与三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氢能战略合作协议,荔湾区政府与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协议推动在穗设立区域总部,广汽日野公司与广东原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签署了广汽集团物流体系1500台氢能物流用车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