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微与重
——陈炳佳水墨探索
鄞珊
岁月倥偬,一晃二十年。
一个人的水墨,跨越二十年,如何?有的依然如旧,有的却不然。特别是每天专注于墨海的二十年,那会是什么样的体验?修为?这时间的长度,与陈炳佳老师算是隔三岔五的面缘,缘于水墨,缘于画面。
与一个创作中的画家茶聊、闲聊,才是最真实的状况。我们也曾一起写生,采撷大自然的风景,在广州如许大的城市空间,人的相聚有各种缘分,缘于画,缘于地域也是一种生命的偶然。偶然是最大的缘分。
而断断续续的看着他画中笔墨的成长,这种成长与探索,却不是偶然。
二十年前,他的画,笔墨如此,至今还印刻在我脑海中,能凭着画的风格而让人留下印象,说明他那时候的画就有很明显的特征。只是那种画,我心里面有点纳闷他怎么能够画出那样的画。或许在画作中,已经能看出在繁杂事务中对宁静的追求。
这最初的感觉是非常直接的。
陈炳佳 《清水湾》 180×194cm 2015年
陈炳佳 《三月三》 194×180cm 2023年
追溯画家一路的行程,他自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水墨探索,那时刚好融入水墨当代性的变革,或许,那时或多或少有某些“种子”依然潜伏在土壤里,等到人生兜兜转转,专注浇灌时,它就开始以笔墨的姿态,在画家手下成长起来。
若干年前,受邀参加他们的画展。展厅的正中央是一幅人物画长卷,题目为《潇湘风流》,那是主题性创作的巨幅,这是革命题材的作品,表现的是大家熟悉的革命人物,以画作展现给观众,更具直观性和教育意义。可是这样的人物画,要把一系列名人组于主题之中,画面的构图,人物的位置和形象,这是考功力的展示。
我与他们创作室画家有诸多联系,这里有很多实力雄厚的画家。他们在主题创作上显示出了强健的创作实力,至今我依然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意,他们的创作劲头实在让人折服,他们的作品许多都成为经典。这里,也是陈炳佳老师的专业创作环境。
在长卷《潇湘风流》中,作为一名专业画家,我们可见他构思的精妙,对于红色历史的深刻于心,这是他戎马生涯的汇报。那时听他一一讲解画幅中每位人物的构图设计,这么一幅汇聚众多革命历史人物的画卷,耗费的时间和心血非常多,那也是一个专业画家实力的呈现。
那个画展,至今还印象尤深。
陈炳佳 《天子御驾》 194×180cm 2023年
陈炳佳 《八角亭》 180×194cm 2013年
现在,“越来越幼稚了。”
他发他的画给我看时,如许自嘲。一个在艺术上不断追求的画家,需要思索,需要探索,有探索精神的画家,总是在开拓新的疆域。
他那些修禅般的人物画,重墨,深邃,具有精神纵深的驶向,这是最初那些小品画的印象中,也是他艺术呈现的其中一种。
而他后面的探索,正是从这些脱胎而来。画面,色彩,和所有的构成。
在那些画面上开始变化、攀登时,他告诉我,他打算用十年时间画100张大画。这显示了他的工作作风:他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且有大谋划的人,这与他的生涯有关,这种思维是绝大多数画家无法比拟的。
每每看着他和他那些未完成的画面,我感觉他就像登山者在山崖上攀爬。前方是未知,有无数种可能,攀登者调动全副身心总是在往前、往上……
他的大画基本都是丈二对裁,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个尺寸。每一个画家熟悉了在某个平面上谋划,会对这样的规格产生适应,并且有畅通感。这也是我喜欢竖幅创作的原因。
进入这样一个熟悉的“空间”——画面是平面的,可是画家心目中,进入的是立体的三维空间。这空间里,有心目中的人物和他的所处环境。
陈炳佳 《绕佛阁》 180×145cm 2023年
陈炳佳 《退潮后》 180×145cm 2022年
他一开始出现的人物,繁茂如植物,那些人物极简,只是符号般的表现,与之前人物画的写实有着刻意的对抗。不由得想起毕加索,他的作品抽象变幻莫测,这是大众熟悉的一面。但许多人不知道他早期的画作非常写实。每个探索的画家,总是喜欢往未知方向开拓,那些未知的疆域对于他们具有深深的诱惑力,世界是无限的,他们开疆辟土,艺术于他们开说也是探险。
我一直敬佩这些人。
在陈炳佳老师人物画的变化时,我的文字还拿捏不准那些笔墨的方向,凌乱的记录之后,一直沉寂着。
看到他在水墨上的探索时,我无不捏着一把汗,可我不好说什么,我知道前面还有无数“未知”,他在试水,拼着全副精力投入,刚好他的人生也面临着“变革”,我在想,一个人经历了繁华的人,他的心理是如何跨越分水岭,如何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后,沉淀下来,回望、往前。
陈炳佳 《泥个狗》 180×145cm 2023年
陈炳佳 《雨季》 180×145cm 2021年
看画,便是看心。
他对生命的思考,很多,虽然他不一定有接触这方面的书籍,但他的思考是沉重的。一个人的经历可以切割成几个部分,这个系列的画,应是可以完全打包放在一列车厢里的。他对我说,那时计划完成一百张,现在已经完成一百五十张了。
可以看出,他对于这十年的探索,还是挺满意的。而这一整批画,也可以分几个系列。
这十多年来,我看着他这些画作的走向,捏着的心渐渐放下,越来越欣喜地看到,色彩和画面,正朝着心灵的探求而飞翔着。于是,我也可以坐下来,对他的画,说点什么。
“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不敢看。”他一一展开已完成的画。是的,每一大“方块”的画面,青绿、熟褐、墨色、线条,都是密集的,且色彩厚重,画面是“沉甸甸”的,那些重色位置甚至需要用上丙烯。
从眼睛到心里,需要迎接一个纵深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量子纠缠,遥远的星空;藤曼纠缠,森林和人物的深海;甲骨文,象形的人,还有树木花草,一切都可以成为一种符号,它们共同构成在四四方方的画面中。每一帧画面是画家的大地,他在上面随心所欲,每一画面是他自己的世界,是他心理、情感的呈现。
画面的色彩和律动,有某些石窟的迹象。陈炳佳几次去敦煌石窟、龙门石窟,这是一个向内向里寻觅的途径,我相信他对于传统有着自己深刻的认知,敦煌飞天龙门石窟壁画,都是许多画家灵感的源泉,他更如此,这已经成了“偏爱”。
看着画面上的怪诞,其实并不奇怪,包括人物的指向,众生的形态,其实是画家最终以自己的见解化成的笔墨。
陈炳佳《问冰蟾何处涌》180×145cm 2016年
陈炳佳《帝台春》180×145cm 2022年
那些人物形体。每一具体,慢慢简化成符号,人类的符号,这也跟当下科幻的外星人和机器人接近,这样的符号,在整个画面密密麻麻地纠缠着。大千世界,人类浩瀚,人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网络,特别是多媒体时代,各自人与人至今的联通,一张张互相交缠的网。
人与人相连,与世界相连。大自然法则,也是如此。高山绵延,原始丛林,苍天大树,植物繁茂,藤曼错综复杂,
万物生,万物息。生命的成长,最终必须衰败而死亡,归于泥土。生和死的思考,可以在画面上解读出来,这是不善于语言表达的陈炳佳,最终用画面表达的语言。他既然已经谈到了生命这一主题,笔下,不仅仅是具体的物象,更有生命、生灵的寓意。
芸芸众生。生命是微小的,而每一生命,也有其承载的重量。
我相信我能读懂这一系列的画面,当然画里面也有我抵触的某些图像,而那些我喜欢的色彩和呈现的物象,我相信它们是无语的叙述。
陈炳佳 《一溪云》 180×145cm 2023年
陈炳佳 《浣溪沙》 180×145cm 2023年
重墨重色,是需要画家把握把控好的。层层的墨堆叠,积压,形成厚重的墨色,稍微不小心就容易“过”了,这也是我之前“捏这一把汗”的原因之一。现在看看陈炳佳老师这些成熟的作品,已经火候恰好了。
他在对当代艺术涉猎之后的思索,是进行过深入钻研的,特别是这十年,他卸下所有职务,时间充裕,每每与画家同好谈古论今,脚步随时可以抵达四方:景德镇画瓷,写生,观摩,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他对理论方面有很多真知灼见。
所有的一切糅合,才有笔下的图像。
说到图像,画面上的图像,更是与当代艺术相拥抱。螺旋状的线,爬满了蚂蚁般的人,又是密集恐惧症慎入的深坑。或许,人如蚁,那些人物俯仰蜷曲,简化的各种动态聚集在一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蚂蚁般的存在:昆虫如许,植物如许,人类也是如许。只是,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类的思考使得自己可以展现,可以把思维物化……
《达摩教诲》可以说是这组系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想借助抽象寓意,石榴籽般物化的种子从达摩身上散开撒落,这应该是教诲的效果。
《围屋启示》这些画面,色彩比较简练,画家更像是借助诸如此类的图像,给予某些寓意,这是需要读者自己解读的。
最新作品《且共从容》是百件大画计划中的一幅,那既是鲵鱼又是游艇般的骑游,颇具科幻魔幻的味道。这融入的元素和呈现,在当代艺术中探索也有点“危险”,要在画面上拿捏好那根绳子,不被科幻画拽过去,虽然用的这样的物象,但整个画面的内容也具有敦煌的气韵,这既是在森林和海洋,也是在云端。鲵鱼载着人们在飞翔,随着鲵艇飞翔的方向,俯仰相对的视觉,有生命互相呼应,那些飞天、那些人物,他们也可以跟着一块飞翔,甚至可以打坐于斗拱榫卯之上。
陈炳佳 《大轮回》 180×194cm 2015年
陈炳佳 《且共从容》 180×145cm 2023年
万物在大地之上是从容的。这是画家的主题。
而这些却是纯粹的中国水墨画,它不像传统水墨画的表达和表现。随心所欲驰骋于水墨画面,心中有高天大地,灵魂可以自由飞翔。
此类型的画作,不由得需要重提他那张构思新颖的《大轮回》,这也是呈现生命飞翔的模式。看着画面,读者被笔墨带动,不由自主地进入螺旋状中漩涡中——人是自由的,也是不自由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悖论。
这是他对生命的思索。虽然,他自己否认与哲学、与宗教有关,可是读者可以看到,他的表达和表现,已经与它们擦边,或许他浑然不觉,或许他不想让人有如许的解读。
《新说马王堆》这样的画面,倒是有水墨淋漓的感觉,这样的画面更加接近传统的文人画。参天大树,分层级,叠嶂而上,可以看出符号般的人物,与上面围席而坐的文人对比,更像原始人,另外有奔跑鸟兽,安置其间。这样解读马王堆,自有他独特的视觉和心理解读。就像《家住马坝》一样,在笔墨构成上,其实更具有传统的穿透力,虽然他极力想超越传统。
陈炳佳 《裸梦》 180×194cm 2015年
对称,是他喜欢的一种构图,这样的构图是一般水墨画所规避的,但在他那里却用得极其多,他坦言这是吸取民间艺术。在其他画家的画面中,很少用对称的构图,可是陈炳佳恰恰相反,这种对称构图几乎成了他的特色,用得极好,我想这也是从敦煌壁画中潜移默化而来,不仅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喜欢用对称画面,佛教画很多也采用对称构图。
圆形构图的《大团圆》,满屏的《余与鱼》,无不透着对称。对称的构图,用得好,极具感染力。在他这里,这种构图反而显现当代水墨的效果。大气磅礴,加上重墨重色,这样的视觉效果是非常震撼的!对称,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力量。
陈炳佳《大团圆》194×180cm 2013年
陈炳佳《余与鱼》180×194cm 2013年
《潇湘引》《梦桃园》一系列,虽然是山水,瓷碗般的船,画面中的画面,我却感觉到达利绘画的梦境和超现实主义,貌似传统文人画的延申,却有着荒诞的无序。
人类、鱼类、树木、藤曼、飞鸟……在陈炳佳的笔下,更具象征性,特别是看似毫无逻辑可言的组合,于整个画面,我看到的是达利般的象征意味,如现实、如梦境、如寓言。
陈炳佳《潇湘引》138×68cm 2010年
《迷城系列》是另外一种呈现,对于这样画面的探索,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每个格子里有人,一个、两个,这样如高楼,如城市,如每个个体的状态。
密集恐惧症拒入,他依然如许自嘲。即使是山水,间或一两个人物而已,那种沉重感,也让密集恐惧症者隔离于外。那些密集得让人压抑的画面,是他要向读者传达的,生命的困顿。
陈炳佳 《罗刹花事》 180×145cm 2023年
陈炳佳 《沁园春》 180×145cm 2021年
密集的一切,都显得微小,生命如是。
每一个微小的生命,自有他的重量。这是“人”这个体思索的重量,“人”这个体在世间每一行程的重量。
探索至今,他的画面更趋淡定,传统的质材,宣纸、墨水、设色,加上更加宏大的画面。这些工具只是良将手中的武器。他要表达的是几十年的思索,对人生、对生命、对繁华和萧索的解读。
“我赤裸却不脏”这是他对自己的画最好的解读,“不着一尘不挂一物”,画里赤裸的人体,纯粹生命体,在这个世界存在过。
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解开我们很多沉重的问题,生命是轻的,也是重的,我们时时思考、追寻,更感受到生命之重。
(鄞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陈炳佳 《一卷画》 180×145cm 2023年
陈炳佳 《逐浪儿》 180×145cm 2023年
陈炳佳 《莲生欢喜》 180×145cm 2023年
艺术家简介
陈炳佳,1963年生,湖南人,居广州。1985年开始水墨画当代性探索,被学界认为是中国新水墨画的重要干将。无师从、不带徒,特立独行,自成画趣。曾从军35年,现为自由职业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从2013年开始至2023年十年间,艺术家制定了百件大幅(丈二对开180×145cm以上尺幅)创作计划,目前已完成150多件。这些创作是艺术家的心灵风景和灵魂故事。这批作品陆续通过展览和多种媒体面世、发表,引起多番关注和热评。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王绮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