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气 | 林海钟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2-12 23:03
金羊网  作者:  2023-12-12


书卷气

中国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第三回


参展艺术家

刘国玉  陈永正

郭莽园  怀 一

王绍强  吕 三

方 向  潘小明

林海钟  夏 回

张 东  许习文

王忠勇  倪 宽

明 瓒  孙晓枫

陈映欣  贾博鸿

陈辉荣


特别致敬

赖少其 陆俨少


策划

夏娟 丘雪媚 陈德道 张演钦 赵旭虹


主办单位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韶关市文联

翁城镇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

尚榕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23年12月7日至12月23日


展览地点

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中315号

羊城创意产业园3-12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代序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箸胜地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荻渚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呜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掩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卿事王叹曰灵宝故自达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艺术家

林海钟

林海钟 《古佛行脚图》 79cm×46cm 纸本水墨

(参加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书卷气”系列展览作品)

林海钟 《山水清音图》 76cm×40cm 纸本水墨

(参加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书卷气”系列展览作品)


在古意中追寻林海钟的山水画艺术

薛永年 

林海钟英才早发,很早就出名了,如今也只有四十五岁。初次见他,适逢中国美术学院首届博士论文答辩,我应邀去担任答辩委员会的主席。在答辩之余,自然也看了名为《怀文抱质》的博士毕业作品展览。那个展览给人的印象很深,林海钟的画尤觉特立独行,气宇轩昂,骨健神清。他虽然和大家一样都在“正本清源”,回归传统,但不是学近人,而是借径浙派,发扬更古老的宋人传统。

他的论文也是研究传统的,题目是《以画体道——论五代北宋四家的古意》。在他看来,古意就是古人胸中之真善美,是真善美注入画家笔端山水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他获得博士学位那年,是新世纪第四年,新文人画已经过去,黄宾虹热开始兴起,然而林海钟没有受时风的影响,不只在笔墨上着力,而是追本溯源,研究黄宾虹称道的宋人,关注“画”与“道”的关系。可见他是一位很有自己识见的画家。

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古意的探求,并不局限于形而上的“道”,也探讨精微奥妙的画法风格。我在一些报导中发现,他还是一位书画鉴定家,绘画创作与鉴赏研究并重,以致成了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的副主任。据说,他在考察巴黎的时候,十分关注博物馆与古董店里的中国古代绘画,善于从原作中考究画法源流。一个明显例证,就是根据敦煌藏经洞佛画的质地,发现了唐卡艺术与中原唐人画法的一脉相承。

林海钟早期的山水画,我只见过部分图片,感觉有点接近新文人画,图式来自古人,却放大了局部,还探索着斑渍状的肌理,不乏求新求变的锐气。但新世纪以来,他已经由师近人转入师古人与师造化的互动,实践着回到笔墨境界的传统。他对传统的选择,也已不同于新文人画,主要面向明清的个性派传统,而是选择宋元传统,是自然、简约、古雅、大气的传统。追求落落大方、文质彬彬,超脱而不凋疏,空灵而不失正大气象。

新世纪以来,他的山水画约有四种面貌:第一种是江南实境,上承董北苑的“一片江南”。主体往往是北宋式的古木丛林,有时隐约着清幽的禅寺,有时伴着繁复的楼阁,画古木茂林多虬曲高大,似历尽千秋,颇有古意,而其下的游人甚小,尽着现代衣冠,彼此相映成趣。在这些作品中,格局的落落大方与描绘的细节真实,分明取法宋人,而布局设色已融入了现代视觉经验。

林海钟 《吴山大观》 147cm×308cm 2015年


第二种是树石寒林。或天地空阔,造景微茫,或老僧参禅,思逸神超。那些触目的寒林,挺生于秋冬之际,意象苍郁夭矫,笔墨顿挫飞扬,秀中带雄,圆中见方。大多取境简明,图式单纯,但宁静中不乏生机,空明中超尘脱俗。溯其渊源,或者脱胎于李成、郭熙,师其寒林平远,又不无倪瓒秋景山水的淡寂。或者来自苏轼、赵子昂的古木竹石,自觉以书入画,笔墨遒劲流畅,一气呵成,却在虚灵松动中融入了马、夏的水墨苍劲。

第三种是太行雄姿,基础是太行写生,但有很大的创作成份,布局饱满,丘壑雄奇,气象博大浑成。笔墨皴法又综合了两宋范宽、李成、郭熙、李唐与明代浙派个家,尤擅编织密集跃动的粗短线、笔势雄强的刮铁皴。而且与大片泼墨结合,既苍古爽劲,又淋漓酣畅。这一类作品,比古人重视平面效果,不讲“三远”,却夸大疏与密,对比线与面,是对古意和古法的现代阐释。

第四种是写生寻梦。写生的去处有雁荡,巡梦的所在是西湖,这两类作品都作于近年,画风更加随意自如,笔墨更加松灵恬静。前者似得江山之助,丘壑随心,图式简化,很容易使人想起宋骨元韵的新安派。后者则写水边林下,平湖风柳,突出静中有动的感受,或者表现“波动影浮斑斓光耀”的感知,或者注入“风动如岸行”和“影入碧潭随东流”的禅悟。倍见繁华落尽的清新,深感超然物外的飘逸。

林海钟 《井冈山图》 138cm×417cm 2019年


可以看出,林海钟成熟期的艺术,已经不刻意求新求奇,相反他总是通过平淡的景观,以生动提炼的笔墨,在与古人对话中,表达心灵与自然的契合,不期然而然地营造出深远幽微的境界,透露出澄怀观道的旨趣,开拓出当代人渴望的心理空间,他尤其擅长以所谓“北宗”的水墨苍劲写“南宗”的神思超逸,用有力而飞扬的笔墨。借洗练而生动的图式,构筑或超逸或雄奇而但都充满生机的意境,把对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带入山水画的现代语境之中。

他的山水画也已不那么过分张扬个性。对“创作”和“个性”的提倡,长期以来是画坛的主流话语,不过,世纪之初有些画家已经开始反思,指出“新”不等于“好”,孤立追求个性容易忽略艺术的民族性与社会性,并且为此呼吁自觉接续传统文脉,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然而同样接续传统的画家,又有两种不同取向,一种以古法师造化而创造自家面貌,另一种则在回归传统笔墨境界中表达新的机运,林海钟属于后一种。

林海钟善于潜心学习古人,像鉴定家一样辨析玩味一笔一墨;又能够从容感悟自然,像寺庙中的修行者一样在静谧中开悟。他不刻意拉开与古人的距离,甚至似乎笔笔有出处,却自然而然地画出了自家的品位。比较当代更多探索用墨的画家,他似乎更重视发挥用笔,下笔必断然有力,行笔则流畅明快,既不迟疑,也不造作,达到了心手的相凑相忘。近年来,他的笔法出现一种新的迹象,像用硬笔速写一样的硬朗流畅,又不失清灵之气。

而创新的浅薄,重视了盲目创新者忽略民族文脉、历史积淀与民族审美特色,也就贴近了现代丢失已久的“古意”。这个古意,既是真善美,也是林海钟讲的“千古不变的心”“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更是饶宗颐教授所谓的:“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有了这样的透彻见解,他的艺术必然在不断回归传统中更上层楼,不断在参酌西法中发展自身,不断在师造化中走向与造化同工,必然也会在不断地贯通古今中强化各人风格。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动笔 十二月二十二写就

林海钟 《国清雪霁图》 220cm×500cm 2009年

林海钟 《鉴真东渡图》 2.9m×5.3m 2018年


小序

李小山 

在人们的印象中,海钟很早就出道了。按字面理解,出道的意思无非是成名成家——换句话说,海钟年少成名,早早挤入名家队伍中了。我得赶紧声明,“名家”不是评价一个画家的标准,因为很多“名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徒有虚名而已。

记得十几年前,我策划并主持一个中国画展览,和海钟结识,立即对他的作品刮目相看,之后断断续续有些联系,始终觉得他是非同一般的:目标明确,并且步伐坚定。我不喜欢随大流的人,也不喜欢投机取巧的人,前者没有个性,跟随潮流亦步亦趋;后者没有原则,随时可以变换观点和立场,以换取实利。海钟对潮流避之不及,心无旁骛地追逐他的理想,几近于固执的程度。固执有其可爱一面,又有其不好的一面。我与海钟多次谈论过这个问题:一个画家的坚持和变通在何种意义上有助于自我拓展?结论大概是模糊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涉及到每个画家不同的才分、素养和目标。所以,我总认为,任何言辞都得落实到个人头上。譬如,对有的人而言,若是固执己见了,明摆着就是一条末路。对有的人则相反,固执帮助他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直至最终登顶。

林海钟 《潇洒桐庐》 43cm×71cm 2021年


海钟主攻山水画,也画一些人物、动物小品。就题材而言,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大家都知道“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名言,指的是一个人在积累了丰富阅历之后的人生状态。海钟越画越松弛,有点“从心所欲”意味了,随手书写,皆成文章;肆意涂抹,佳作频出。但是,海钟在“心”与“矩”的关系里,其实更多地重视了“矩”。这是中国画的两难境地:没有“矩”的规范和约束,何来中国画源远流长的美学趣味?埋头在“矩”里淘金,不问“矩”外的世界,还有多少可挖的东西?从内部看,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问题实际上被遮蔽了。从外部看,又无法触及“矩”的核心,容易导致认识的隔膜和偏离。这样,如何在两难境地里突围,是难上加难的。

如果海钟以目前的姿态一路向前,境况会怎样?如果他转身去做中国画“破局”的工作,境况又当如何?我素来认为,守成也好,破局也好,都是创作实践的事,是画家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实现的。就像许多自称要保守中国画精粹的人实质是一伙草包,既不懂什么叫做精粹,又不知如何去保去守;而叫嚷着要破局的人往往乱搞一气,大多是自欺欺人。我和海钟每每论及此事,总会心一笑,意味便在这一笑之中。话得说回来,我们毕竟不是谈禅论道,画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分析和解剖来认识的。我能够说,海钟的悟性和才能支撑得住他内心的小宇宙,因此,对他的期待才显得真实。

此前,海钟发了一批近作的图片给我,是为画展所准备,从中可以看到海钟的一以贯之的坚守。有的论者从海钟对古意、禅意之类东西的迷恋,得出一些高大上的结论。我倒是认为,画家就是画家,没有那么玄妙。画家有境界之别,有意趣之别,有气象之别,等等,这一切还得落实到创作上和作品上。我面对海钟的画作时,有时候不免产生一种恍惚——假如他早生一百年或两百年,是否更如鱼得水?或者,恰恰是他生在当下,才凸显出他的独特品位?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恍惚,我想了大半天,也没结果。

2015.11.16

林海钟 《桐君山》 43cm×71cm 2021年

林海钟 《梅花城》 43cm×71cm 2021年


卧霞居谈艺录

林海钟

1.中国画的传统非常丰富,比如说六法中有也有对形的认识,形和象,不了解中国画的看画方式,可能只看到的是形,看不到象,更不知道有笔墨,所以你就跳不开形了,但是从六法的次第来讲,笔墨是在形象之前的。所以说,我们强调笔墨,用笔墨是来画形象,如果说你知道笔墨的规律,它自成规定,对形的认知就更丰富。我认为如果能进入中国绘画之门,将是进入非常广阔的境地,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讲,中国的传统不是禁锢你的,而是让你达到自由的境界、彻底地解放思想,庄子的《逍遥游》一直是中国历代艺术家追求的理想,可以说明这一点。而且我自己也越走越有信心,我觉得中国的书画绝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是中国人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未来西方人要学习中国人的。

2.山水画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很难读懂。它的要求极高,视角独特,与众不同,风景画不能称为山水画。山水画要求观者有身临其中的感受,“可行、可望、 可游、可居”。照片和风景画只能“可望”,不能做到“可行”,更不能“可游、 可居”。人受到眼睛的局限,看不清远处,视角很窄,因透视而形成景物变形。山水画则打破了视觉的错误和局限, 有地图的功能和方位感,不仅给人以视野开阔、畅神舒怀的感受,又有置身于山水林木间的奇妙体验。 

林海钟 《严子陵钓台》 43cm×71cm 2021年


3.画者,意也,可传神仙境。意是画之根本,知意是可以提升的,这便是要修养了,故而为意之境界之提升乃成一生目的,文人画于此地发明。若画家持此认识则己然在三界外了,所以,一辈子的功夫只为修境界。宾虹老深得其要,所以他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是为文人画之根本见地。又因境界为无穷,故修行为一辈子不能间断而应对,此为中国古代画家之共识。然画之境,品格繁多,总有一以将之统摄,此一之根本莫高于生命之悟,而于生命体悟最彻底者则莫过于儒释道三家。此悟在道家为自然,故得养生逍遥游之境界。在佛家则为了悟真性,一超直入,大写意画正吾钱塘人见性之创举。在儒家其意在古意、中正,浑然,赵松雪深得此意。故吾先辈三家修转来成三家弟子。古贤云:“古质而今妍”,古质即是三家之质,今妍则为感悟,化成文彩、笔墨,而其中次第,大都不知。若道心不坚固,文心则无源,其文必无力,不能感人。文心是感悟天地而来,故道心则是根本。

4.一笔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法生而成万法。禅家示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何者?心也,心者,空明圆满,无尽藏也。画意出之,画法变幻,形象无尽,然终有法应之,应者即笔也,张彦远云,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笔应万象,故万象归一,一即笔也。笔下神变终是一画,相生相应,笔笔生发,乾坤尽在斯矣。而其一画归乎于心,心境万象终是一戏。心亡则见空明澄净、圆满无相,而万境生于其间,故为戏。在言则为戏言,在画则为戏画。笔墨游戏,神通变化可通神明,实与禅家无异。

林海钟 《富春山居》 字22cm×34cm 画22cm×103cm 2021年


5.画为表,人为本,心为根,气韵从于心,修正人品,即是修心,心境乃为画境,境界提升即能使人品升华。此心有妙用,若追慕古圣者,即可得其智慧也,此应为共识。画家论六法,气韵第一,人品即画中气韵之母,此种认识当视为书画究竟之思考。董其昌谓气韵非师,此乃天生。释者论,人天生有所知障,欲破其障必须修正,修正即是学习。故董其昌传书画破俗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脚皆释者之工夫,书画与之同理。

6.山水,大物也,故目有所不及。宗炳所谓崑仑山之大,瞳子之小,故其形莫睹。目之所见皆为局部,或高或低,或左或右,皆不正之视。而其真形者,则需综观而遍游、思维之致才可达也。得山水真境需观自然山川,师造化也。以受观达识境,石涛上人言受与识即此。亦可返之,以识观思维妙想返照眼目,再以眼目证实境而得山水之妙境也。会此二法,亦可得山水画诸境。

林海钟 《疑似梦中境》 46cm×24cm 2021年


7.丘壑之趣,在于山峦变化之无穷无尽,在人则在于心胸宽广,也是无尽的幽深。心中有丘壑即可得山水之趣,面对一幅山水名作,或面对真山,都有所不同。而经历的感悟常常是极丰富的。

8.妙在心里,在思维,在笔墨间,在写法,在画中,在自然造化里,妙在一个“真”字,在一个“悟”字,在一个“缘”字。

9.提倡笔墨为宗是因为笔墨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认知,中国绘画不同于所有绘画之处正在于笔墨。有共同法,有不同的法,笔墨就是中国绘画和其他绘画的“不共法”。

林海钟 《山水以形魅道》 70cm×46cm 2021年

林海钟 《雾中太行峡谷》 37.5cm×43cm  2016年


回想四十一年的经历,学画、看画、画画,有太多的可能性,其中的机缘,或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或是造化的力量趋使,不可重复和复制。心与物对应,在判断中和选择中呈现生命的轨迹,画画依然如此。我学山水画,纯属偶然,却也是必然。

80年春夏之交,杭州业余美校招生,我去报名学国画,但科目中没有国画,只有山水与花鸟两科,当时就蒙了,此刻正好有一个青年在报名,他填了山水,当问我报什么专业时,我灵机一动,说与他一样。每当想起此事,总觉得不可思议,就是这么简单,那个人模糊的身影,决定了我的一生。偶然与必然。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梦幻。六年后,这个山水的因缘带我考上浙江美院的山水专业,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当时我做了一个奇特的梦,印象深刻,连续三天同一个梦,如连续剧一样。梦中:我朝一个方向走去,好象是一个古代的村落,有民居和石板路,路边是大溪流,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好像很期待,我来到一古桥边,看到李可染先生,可染先生一脸慈祥,带我过了这座古桥,指着前方的山林,无边无际,云雾缭绕。

那段时间,我好像很喜欢做梦,各种奇特的梦境:我在雪地里行走,雪很厚,突然有人喊我:“林海钟,你看看你踩过的脚印!”我回头看了看深深的脚印说:“只有印,没有脚。”颠倒梦想,读本科的那段时间,我痴迷各种梦境,痴迷于睡觉,梦中的奇幻:遇见八大山人带我看赵松雪的画,到虚谷住的洞府喝茶,在溪水里看董源的长卷山水……四年后毕业时,我又梦到自己从山林里出来,又见到了这座古桥,水流潺潺,却没有看到可染先生。颠倒梦想,或许梦是真的,而现实才是梦中周旋,不过,对我而言,梦中奇幻与现实交替,才是真实,我觉得一直生活在梦幻和现实之间。选择后作参悟,参悟后再作选择,画画就是这样,一张素纸,是一块空白,犹如虚空宇宙,立体而无尽,点画行于其中,历历在目,点画形成树石之形,不断叠加,以致山川浑厚的气韵与意境,应会感通,其中有太多的可能性和变化,一步步走来,就是选择,不断的选择,树石之形,村落、野桥,寺观松林,溪流岩穴,有一天读到华严经的一段文字:“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藴悉皆生,无法而不造。”于是恍然而得,画画就是参禅,人生就是禅法。一幅画,人的一生就是参,参参参,不断的参。

很多朋友说我的画很有禅意,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我想大概游历天下名山大川,重要的风水要地都被寺观占据,山水画中,画寺观林木幽深之境,必然极有禅意,这是我们祖先留在人间的美好景象,题材的选择可以提升审美,我选择它,用它来洗濯心灵,这就能养生了,同时我画画,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审美,修身养生,以山水之境界陶冶身心,画画自然不同,做展览是一种分享,把美好分享给大家。

辛丑中秋林海钟于卧霞居

林海钟 《湖上春雨图》 148cm×304cm  2014年

林海钟 《太虚震泽图》 180cm×776cm  2019年

太虚震泽图·局部之一

太虚震泽图·局部之二

太虚震泽图·局部之三

太虚震泽图·局部之四

林海钟 《紫禁城纪游册》(之一) 18cm×29cm  2021年

林海钟  《北海步高》  26.3cm×34.3cm  2021年

林海钟  《古尊宿像册》(之一)  32cm×22cm  2021年

林海钟  《嵩山少林寺图》 200cm×420cm  2020年

林海钟  《碧云瑞雪图》(局部)  200cm×400cm  2021年


灵隐寺济公殿壁画图说

济公殿壁画共18幅,以济公生平故事为题材。每幅高3.16米,宽近3米,连在一起总长足有50米,刚好环绕济公殿内墙壁一周,展现了济公的一生。壁画是由林海钟教授领衔,2008年开始设计创作,历时三年才圆满完成。

灵隐寺壁画—灵隐出家

灵隐寺壁画—遇火无险

灵隐寺壁画—云林胜境图

灵隐寺壁画—六和塔寂后显神通


艺术家简介

林海钟,号林泉阁主人,卧霞山人。1968年生于杭州西湖之畔的九里松,祖籍福建永春。198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本科,90年毕业并保送本院山水专业硕士,其间获首届“潘天寿奖学金”。93年留校任教。1997年至1999年任山水教研室主任。2000年就读首届中国画实践与理论博士,04年获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6年创建并担任综合专业教研室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书画鉴赏中心副主任。


艺术家简介(排名不分先后)

刘国玉:翁山诗书画院院长,广东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韶关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大海派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暨南大学客座教授

陈永正: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

郭莽园: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怀一: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教授、文物博物馆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

吕三:专业艺术家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潘小明: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画院专职画家,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林海钟: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副主任,陆俨少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夏回:苏州国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东: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许习文:中国拍卖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约研究员,广东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王忠勇: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倪宽:中国书法家协会新艺术群体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美术学院外聘教授,广州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泰国皇家东方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明瓒:专业艺术家

孙晓枫: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映欣:广东画院一级美术师,《广东画院》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贾博鸿:九三学社广东书画院副院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州画院特聘画家

陈辉荣:广州画院专业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山水艺委会委员


编辑/王绮彤

审校/赵旭虹

核发/张演钦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王绮彤

编辑:张演钦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