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学的魅力及可能性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平原 发表时间:2023-12-17 07:28
金羊网  作者:陈平原  2023-12-17

□陈平原

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潮学专家,只能算业余爱好者。只不过阴差阳错,或者说机缘巧合,竟然成了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为了不辜负领导、同仁乃至父老乡亲的期望,只好边走边学,硬着头皮往前赶。下面谈的,不是我个人的学术成绩,而是这个后起的学术机构,这两年多到底做了些什么,以及还能走多远。

从2021年9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到现在也就两年两个月。对于一个学术机构来说,时间实在太短了,只够搭个架子,还不到谈论收获的季节。只是眼下看来,因有众多真正的潮学专家捧场,以及暨大校方的支持,一切都还顺风顺水。这里略为陈述我们的工作设想,希望得到众多方家的指点。

当初与暨大签协议,四年任期内,除了纸面上的大道理,私心以为,若能达成以下三个小目标,就算不虚此行。

第一,让潮学在全国学界有能见度;第二,让暨大的潮学研究在广东以及潮汕地区被认可;第三,让潮学对青年学者有吸引力,因而具备可持续性。

基于这三个小目标,除了日常事务,我比较用心用力的,是做成了或正在做以下四件事情。

第一,与省内各潮学研究机构精诚合作,更关键的是,得到广东省社科联以及暨大校方的鼎力支持,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专门设立了“潮州文化研究专项”,2022年共立项19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2023年共立项2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另外,今年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更被增设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这两件事得到不少学者以及领导的赞赏,认为做得很漂亮,对提升暨大潮研院的声誉很有好处。不过必须承认,这不是我的功劳,我只是不拖后腿而已。因出道较早,且长期坚持独立研究,我对人文学之“规划学问”不太以为然,从不主动申请课题经费。

但作为学术组织者,不能固执己见,须照顾年轻学者的兴趣与利益,于是我从善如流。真没想到,最近居然有三次被省内其他地区的学者及领导认真请教,问“潮学”为何能有如此待遇,还表示某种程度的“羡慕妒忌恨”。可见,我确实是后知后觉。

第二,借助“潮学终身成就奖”和“潮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在表彰先进的同时,有效地沟通了学界与大众。

相对于同类奖项,潮学奖评审认真,操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广东主流媒体的热情关注,因而效果比我预想的还好。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对于获奖学者及著作的推介,有些虎头蛇尾。这或许是所有评奖活动的通病——你不能不借助新闻媒体来造势,而传媒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时效性。受众不可能长期跟踪同一个话题,更何况还是个学术性的题目。

今年3月,在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上,我的致辞题为《“地方上的”:学问、思想与情怀》。后来在媒体刊发时被删去了题目中“地方上的”四个字,以及正文那几句略带调侃的话。其实,原本无伤大雅,“潮学”本来就是“地方性知识”,无须忌讳其边缘性,也没必要说得那么高大上。

当然,我们的目标并不卑微,所谓“地方性知识”,若做得很好,同样可以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影响。也就是我致辞最后那一段:“我希望再过三十年,我们的‘潮学’,也能有类似的总结报告——不仅为学界提供丰厚的文献整理、精细的田野考察,以及众多专深的研究著作,而且能‘建立有关中国历史与社会文化的新的研究范畴和视角’。”

第三,如此学术抱负,必须有相应的标准与尺度,以供后学借鉴与追摹。

这才能理解,我们为何要花那么大力气,邀请二十位学有专长的名家通力合作,编纂十卷本的《潮学集成》。从学术史立场,精心选择晚清以降国内外有关潮学的研究成果,分语言、文学、历史、音乐/戏剧、华侨/海外潮人、教育、思想、美术(含建筑)、民俗(含饮食)、文献整理等十个专题,各自单独成书,由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一次性推出,这既是一种知识积累,也是一种学术表彰,更是一种精神标杆。

此事若做好,必能扬清激浊,对以后三十年潮学研究的学风以及方向,会起正本清源的作用。但事情还在推进中,不能把话说得太满。

第四,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的工作目标,不仅是出学术成果,还希望能进一步拓展渠道,广泛传播潮州文化。

这里包括举办“潮人潮学”系列讲座、运营“潮人潮学”公众号、资助出版潮州非遗丛书,以及参与或承办“潮州文化论坛”,因为都是常规动作,我们只是中规中矩,出人出力,没有特别出彩之处,也就不好意思多说了。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国内外潮商界及潮学研究者呼吁设立“国际潮州节”,我觉得是大好事。考虑到暨南大学历来擅长撰写“侨”文章,有其特殊管道与人脉,暨大潮研院似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协助促成此事。

目前看来,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起步不错,若能步步为营,假以时日,三五年后,还是能成一小气候的。

至于我自己,很遗憾,虽每年都回潮汕,但主要在大学演讲,不一定都涉及潮学。就算加上此前撰写的两三篇专业论文,也都构不成阵势。真正从事潮学研究的专家,一看我这个架势,就明白确实是业余选手,只是精神可嘉,心理素质也不错。

作为一个学者,这种状态不理想,但想改也难。毕竟术业有专攻,我还是老老实实地自居边缘,只负责摇旗呐喊。那样的角色,更适合我。

(本文节选自作者2023年11月25日在暨南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潮州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

编辑:聂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