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通讯员 谢子亮
图/通讯员供图
12月16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主办的第三期“未来论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暨南沙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启动会、“广东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模式”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广州南沙举行。论坛邀请了来自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对话和反思,总结我国探索共同富裕的经验和挑战,为更好推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提供了政策建议。
南沙区“百千万工程”专家委员会成立
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以来,广东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立足县域高质量发展来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并将其作为全省头号工程全面推进。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正成为广东省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新的历史性使命。
启动仪式上,南沙区副区长刘小潼为南沙区“百千万工程”专家委员会郑永年等代表颁发聘书。记者获悉,本次“百千万工程”专家委员会聘任的首批专家学者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等研究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共13名,其中,主任委员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担任,他们将发挥各领域的智力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为南沙区“百千万工程”建言献策,推动南沙区“百千万工程”目标更加明确、决策更加科学、措施更加有力。
记者从活动了解,南沙正以《南沙方案》为关键抓手,深入实施 “百千万工程”,加快实现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致力建设“精明增长、精致城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
专家齐聚南沙共商“百千万工程”
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顾益康、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副处长唐丽霞等专家学者分别在论坛上作主旨演讲。他们分别从共同富裕新场景下的千万工程、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历史线索与未来路径等多个维度,深度阐释了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政治、历史和人文意义,对城乡区域融合协调发展的未来图景做出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深刻展望。此外,活动还发布了重点课题“广东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模式”的课题研究成果。
在当天下午的论坛上,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桂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等多名业界知名学者则在论坛现场就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再平衡、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学术交流。
据介绍,“未来论坛”是在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指导下,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倾力打造的品牌性论坛活动,致力于搭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智库、高等院校以及企业联系互动的大平台,增强政界、业界和学界的头脑激荡,共同为中国的明天贡献思想的力量。迄今为止,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三期,影响力不断扩大,正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库型论坛的又一个新的“学术风向标”。
专家献策
广东天诺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陈忠:南沙实施“百千万工程”要注重特色化、差异化
“南沙区实施百千万工程要注重特色化和差异化,一镇一策,出新出彩,同时注重城乡建设、发展保障,实现协同发展。”陈忠表示,南沙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也正在打造国家级南沙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未来可以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出亮点、出样板,为全国提供试点经验。
同时,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南沙拥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他建议南沙继续大力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培养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让“百千万工程”在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上齐头并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轮驱动。
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将南沙乡村打造成为优质生产生活的载体
“‘百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南沙可以在科技、设计、金融制度等方面起到先行示范作用,打造乡村振兴的全国样板,甚至世界样板。”叶红表示,南沙推进“百千万工程”具有三大优势:产业体系很新、要素很全、发展空间很大。南沙应该在实现“城乡等值发展”上先行先试,将南沙的乡村建设成为优质生产、生活的载体,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在金融服务方面,她建议南沙可以构建乡村金融服务中心、推进种业交易所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南沙可以打造更多的产业单项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