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世间》:记录每个平凡而特别的你

来源:金羊网 作者:谭洁文 发表时间:2023-12-31 07:38
金羊网  作者:谭洁文  2023-12-31
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世间》栏目将继续携手每一个普通而伟大的你,记录生活,分享温暖,见证每一个小人物的大时代。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洁文

开首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年,42期,66篇报道,20万字。《人世间》栏目默默记录着普通人的故事:从西乡立交桥下的十元理发师,到曾经深入荒漠执行核试验任务的共和国老兵;从在“他职业”中绽放“她色彩”的女公交车驾驶员,到麻风村的最后一名守望者……它既见证了平凡人的巅峰时刻,又描述了宏大叙事下的细微故事。报道里的主人公们,或许从未站在时代的聚光灯下,但他们发出的微光却像一盏盏小灯,照亮了时代前行的路。

今天,我们回首过去一年的脚步,感谢那些愿意分享生命故事的人们,是他们构成了《人世间》栏目的丰富多彩。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世间》栏目将继续携手每一个普通而伟大的你,记录生活,分享温暖,见证每一个小人物的大时代。

小人物的浮与沉

风云变幻,无问英雄。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既有浮沉多年的幸运儿在时运加持下一朝扬名,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聚光灯外坚守不怠。

年初,草根歌手袁树雄用一曲《早安隆回》唱响全国。他曾是一名郁郁不得志的小歌手,曾在广州发表多张唱片,却只能在酒吧驻唱挣钱;与远方的亲人通话时,他曾忍不住在夜晚的路灯下放声大哭。但《早安隆回》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这首听起来有些“俗”的歌曲,在抖音平台接连创下多日点击量超10亿的奇迹,全网点击量更是突破200亿。他告诉《人世间》栏目记者:“上天把所有运气都给了《早安隆回》。”

比隆回海拔高出3000米的西藏林芝,一场岭南元素时装秀,正在桃花和泥土上举行。策划这场秀的服装设计师邓兆萍一边裹着大衣吸氧,一边激动地流下眼泪——在西藏举办时装秀的念头,在她二十年前首次进藏时就已萌发;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终于把自己心爱的岭南元素带到了梦中的雪域高原。“这就是我梦想中的时装秀,这么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袁树雄和邓兆萍在时代的聚光灯下闪耀,另一群女性也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着光彩。2023年三八妇女节之际,《人世间》栏目记者尝试在“他职业”中寻找“她色彩”:她们是女公交车驾驶员和女外卖骑手,在都市的街头巷尾自由穿梭,挑战了传统职业性别的界限。“开不同的车自会有不同感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她们很少在乎这份工作是否有男女之分,更多在乎能否在这份工作中,享受自在的风。”

在聚光灯外,我们也见证着小人物们的一场场悲欢离合。6月,被称为“雷公”的雷武泽在经历了7895天的寻子后,终于迎来团圆;8月,34岁的真两性畸形患者王梓淇计划着做一场性腺切除手术,希望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女性;10月,在珠海南屏钢便桥上,曾维龙为救跳桥轻生者纵身从桥上跳入水中,最终救人者和轻生者双双溺亡;11月,51岁的柏剑为了躲避严寒天气,带着他收养的52个孩子把家从辽宁农场搬回市区,在过去的29年里,这位“东北老爸”曾收养过200多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翻阅着一页又一页的报纸,一个个普通人的欢喜与哀伤、落寞与激动,就这样徐徐展开,尽收眼底。

平凡身影铸长城

在过去的一年,《人世间》讲述了那些在国家重大事件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的故事。

1975年,广州军区曾抽调80名战士组成一个防化连,奔赴新疆秘密参加了一次核试验的效应工作。这80名战士的名字和事迹,几乎无人知晓,唯一的“证据”便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收藏了近40年的一本花名册。任务结束后的48年中,这80名老兵四散各地,很少提及此事。张春雷告诉《人世间》栏目记者:“在这件举国之力的伟大事业中,广州军区未曾缺席,期盼有关部门能多作一点抢救性记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太空探索的征途上,中国载人航天二十年的辉煌成就,背后也有许多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一切。兰州晨报记者阎世德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承载华夏儿女数千年梦想,经过几代人二十多年倾心尽力,一条路,终于在天地之间日渐明晰而壮阔。这条路,就是顺利往返天地之间的中国航天路。

困境砥砺,逆境生辉。2023年,《人世间》栏目也记录了那些在灾难中逆流奋进的人。

当地时间2月6日凌晨4时,一场毫无预兆的地震袭击土耳其南部,震级高达7.8级。彼时,广东蓝天救援队队长池翔还在公司上班,手机响起的警报声,让他心里“咯噔一下”。三天后,池翔率领广东蓝天救援队两个梯队共34名队员奔赴土耳其。语言不通、装备不齐、天气严寒……在零下5摄氏度的土耳其震后废墟上,池翔和队员们连续搜救。他们搜寻出已经遇难的一家四口——爸爸紧抱着儿子,妈妈紧护着女儿,“看到这一幕,我有种堵在心里说不出来的感觉”。

时间跨越到11月的深秋,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感染袭击了多个家庭,全国各地儿童感染病例数攀升,儿科门诊人满为患。在深夜11时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儿科急诊室,医生吴渚正在与病毒进行一场看不见的战斗:整个候诊区仍有至少40名患儿,穿梭其间,随处可听见患儿咳嗽声、哭声。“很有可能就是流感,赶紧去!”这是吴渚最常对患儿家属说的一句话。

12月14日傍晚,从北京西二旗下班回家的人们也经历了“惊魂一夜”: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至生命科学园上行区间,两辆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乘客感觉到强烈的撞击感,很多人的手机都飞了出去。气温低至零下7摄氏度,断裂的车厢被寒雪包围,但车厢内却充满了人间温情:一名孕妇摔倒骨折,一名白衣小哥一直护着她直到救护车到来。

这些小人物,他们的名字或不为人知。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宛如一粒细沙,却铸成了守护这个国家的巍巍长城。

作别世间的人们

逝者如斯,精神永存。2023年,《人世间》的笔触轻轻拂过那些作别世间的人们。他们或许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依然在世间回响。

杨魁,这位陕西的关中汉子,以他一米八几的高个和那爽朗的笑声,成为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一个传奇。杨魁从教38年,早已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吃面,杨老师特意给多加了一份牛肉,念叨着孩子正在长个,在外面要吃点好的;答应给学生证婚,即使前一天忙碌到很晚,也会穿着正装出现在婚礼上…… 他的去世,不仅是一位学者的逝去,更是一个充满真诚与豪迈精神的人的离去。

而在兰州大学,另一位被学生深爱的教授——穆建刚,也在今年离我们而去。穆建刚被称为“大穆”——身量高大,嗓门大,行事大气,酒量也大。他洪亮的嗓音和幽默的授课方式,已成为学生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也见证了一种新的追忆方式——虚拟公墓。微博账号“逝者如斯夫dead”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5800多个逝者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只是一条微博、一个网页,但它们为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亲人朋友提供了一个不灭的纪念之地。

在追忆逝者的这一刻,我们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存在的时长,更在于他们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杨魁的豪迈,“大穆”的幽默,以及那些在虚拟公墓中被纪念的逝者,他们的生命虽已终结,但他们的精神将会陪伴着生者继续前行。

科技带来的转变

2023年,《人世间》栏目也见证了技术与人文交汇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技术并不冰冷,它能使生活更美好。

寻亲志愿者张世伟和他的团队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地域推送技术,让寻亲不再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搜索,而是一次次精准而高效的团圆接力,他们的努力让超过20000个家庭在数字世界中重聚;在电商平台上,残疾人主播们用镜头前的自信和才华,重塑了社会对“残疾”的认知,为那些处于相似境遇的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患有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炎的女孩向晨曦,几乎全身瘫痪,只有手指脚趾能动,但她却通过直播展示黏土手工,用直播收入负担了自己大部分的治疗费用。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那些古老而冷门的学科,也焕发了新生。李右溪,这位95后浙江女孩,用她对甲骨文的深厚情感和生动的故事讲述,让这门古老文字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斗拱爷爷”王永先,用他对古建筑的热爱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建筑世界的大门。他的视频让那些地处偏僻、历史悠久的建筑重现生机;同样地,哲学这门被认为高深莫测的学科,也在一大批哲学科普博主的努力下,以新鲜活泼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

结语

在2023年,《人世间》栏目记录了一系列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更是对这个时代的致敬。

随着岁月的流转,《人世间》将继续探寻那些在生活的厚重中闪烁着光芒的普通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普通而特别的你,都值得被记住。

漫谈人间

人生何处不相逢 过了青山同见月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谢小婉

这是很容易写就的字,一撇一捺,即为人;这是很艰难去写完的事,一字一句,写不尽一个人的一生。

这样既简单又困难的事情,我们坚持了一年,珍之重之地,把这42期《人世间》送到各位读者跟前。

约是一年半前,《人世间》开栏之时,关于内容,我们曾有过一些设想:可以很大,大到家喻户晓,是热度狂飙、热议不断的舆论旋涡中最受瞩目的焦点;可以很小,小似恒河一沙,是顺着汹涌人潮,隐于茫茫人海中难以找寻的一粟;可以很近,就在足下,就在此际;可以很远,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里,聆听那些渴求被听到的声音。

这样的设想看起来未免宽泛,我们所追寻的人物,好似缺少明确的倾向和典型,而这正是我们的共识所在:每个人都值得——值得被关注,值得被了解,值得被留下故事,也值得在故事中拥有自己的名字。

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尺度,我们看重的,是“真”。那些裹挟在理想和现实中纠葛的自我,那些掩埋在灾难中又拼命生发的希望,那些历经千帆归于平静后陡然而升的喜悦,那些在柴米油盐中未曾被消磨掉的锐气,那些俗世烟尘里不断流转的悲欢离合……大千世界里发生在芸芸众生身上的那些“真”,蕴藏着的真实、真切、真情,成为最初打动我们的东西,也成为最终打动读者的故事。

我们总能汲取力量。从一个人的诉说中,经历一段往事,从一个人的眼睛里,收获一个灵魂,从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跟随着他们,不停地转换视角,不停地观照万象,既写世界中的一个人,也写一个人的世界,通过他们,我们更为细致深入地观察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更为深刻地感知到我们是如何地活着,又是如何地生活着。

我们总能给予力量。与他们的欢欣一同欢愉,与他们的惊喜一同欣喜,与他们的振奋一同备受鼓舞,我们为生动的故事所动容,为不懈的努力喝彩,为刚毅的强者鼓掌,为拼搏的弱者鼓劲。我们更擅长的——是倾听,安静地听每个人讲自己。也曾一同沉默,任由时间在滴答声中流过;也曾递过纸巾,拭去饱含辛酸的泪水;也曾久久共情,兜住每一份坠落的情绪。

42期《人世间》加起来不过20万字,纸上寥寥几笔,背后是与每个人物深聊过的千言万语,从浅谈过的那些漫无边际里,抽丝剥茧,还原出他们的人生和心声。我们在努力着。

过去一年,我们是幸运的,感谢曾接受我们采访的每个人,愿意给予我们回应,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感谢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看到我们的努力,也给予我们鼓舞。

这是很奇妙的事情,在苍茫世界里各自生活的我们,通过一个人,又或是一个人的故事,在某个时分,达成一种联结。在我们落笔行完这篇小文,而您又看到这行字的这一刻,我们又站在了一起:

人生何处不相逢,过了青山同见月。

共勉。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