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红色文化资源浸润高校思政教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瑶 发表时间:2024-01-21 18:5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瑶  2024-01-2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红色文化是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厚重的红色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血脉。我们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心育人,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筑牢“红色堡垒”,提升理论说服力。首先,构建红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高校党委应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应用,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红色文化制度建设,成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总牵头,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等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教学保障团队,建设一支由思政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基层辅导员组成的实践队伍,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有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效果。团队要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断构建红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其次,加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新时代红色文化研究要与时俱进,丰富其内涵和外延,构建丰富的当地红色资源宝库,提升红色文化理论高度,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基础,这些都要求加强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高校要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结合高校的科研机构、师资力量和学科特色,成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科研机构,深度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并把红色文化研究与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特色相结合,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

凝练“红色精髓”,发挥课堂主导力。首先,红色文化浸润思政课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讲授中灵活适时地融入红色文化,用红色人物激励学生、红色故事触动学生、红色历史启迪学生、红色精神涵养学生。红色资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高校要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和互动探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思政课堂更为生动和感人,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在情感上产生触动,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奋斗力量,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其次,红色实践融入思政课堂。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在课堂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有更深刻的体验与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时代热点,在思政课程理论讲授中穿插“百年党史话辉煌”“共同富裕之我思”等主题实践汇报。组织开展微视频“我想对党说”,演绎革命舞台剧;家乡共同富裕主题演讲;“风雨百年”文化作品、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学、赛、讲、展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激活“红色细胞”,增强文化渗透力。首先,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建设红色文化广场,结合办学特色布置学校人文与自然景观,如用红色英雄人物命名校园道路及景观建筑,在回廊、图书馆放置当地红色英雄人物图片及事迹,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带有红色元素。其次,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可以利用国庆、建军、建党等节日契机,组织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教育学生不忘爱国初心,牢记爱国使命。如可开展红色微课比赛、爱心捐书、重温红色经典朗诵、共绘红色海报等活动;组织师生到抗日根据地、嘉兴南湖、沙氏故居等红色基地学习,深入体悟革命先辈的伟大革命精神,传承党的初心使命,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活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强健“红色体格”,增添活动亲和力。首先,拓展红色教育基地平台。高校可以与校外红色研学基地、党史研究室、红色乡村等共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学校和基地互通有无,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如请党史研究室人员来校作党史相关讲座;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迹遗址,感受红色乡村共同富裕之路;在红色研学基地开展情景式现场教学等,让学生体悟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其次,开展假期红色调研。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研,通过调研红色人物、探究红色文化价值、搜集红色故事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任务追寻,积累红色感悟,形成调研成果。

延伸“红色手臂”,拓展宣传影响力。首先,构建“报、网、端、微、屏”多元化传播载体。突破地域和空间的局限,充分利用网络,建设开放互动、图文并茂的红色网络平台,让高校与高校之间甚至各省市之间共享红色文化资源。创建富有特色的红色主题论坛,开通师生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红色主题互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加强宣传,增强红色论坛的知名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如影视剧、动漫、艺术展览等形式展现红色历史,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其次,课堂红色教学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理论和实践教学可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共享课、慕课、精品网络课和翻转课堂等信息化平台资源,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有效发布课程改革方案、实践方案等相关通知;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实践报名、比赛通知和试题库等。在课前布置相应预习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平台等网络资源自行答疑解惑;有疑问之处可通过微信、学习通平台与老师交流。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对重难点有更清晰的把握,对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会更好。

(作者系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宁波市医药产业党建研究基地研究员)

编辑:束孟卿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