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去年GDP增6% 今年预期增5.5%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晓旭、郑明达、沈婷婷、宋王群、林园、李艺戈、王俊 发表时间:2024-01-31 06:31
金羊网  作者:李晓旭、郑明达、沈婷婷、宋王群、林园、李艺戈、王俊  2024-01-31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用10个关键词梳理报告中提到的深圳2024年发展目标,并邀请代表、委员及相关专家一一解读。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园

1月30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公布了2023年深圳各领域发展“成绩单”,也给出了2024年深圳发展“任务书”。

深圳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用10个关键词梳理报告中提到的深圳2024年发展目标,并邀请代表、委员及相关专家一一解读,为您呈现深圳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经济目标

报告摘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解读

“从需求侧来说,2023年深圳‘三驾马车’持续发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0%,出口同比增长12.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实现破万亿,同比增长7.8%。”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说,从供给侧来看,2023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增速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成绩斐然,这充分展示了深圳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2024年是深圳完成“十四五”目标——经济总量达4万亿的关键一年,深圳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的目标十分务实。

“十四五”期间,深圳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其他一线城市。曲建认为,深圳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也在改革、开放、创新等方面谋划了一系列新举措,接下来将陆续发挥更大作用、带来更多新的增长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旭)

深化改革

报告摘录

高质量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推动税收优惠、“白名单”管理、分线管理等政策落地,加快建设新皇岗口岸,支持深港高校联合成立研究生院,打造国际科技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试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建成深港开放创新中心,供给优质科研、产业空间3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港澳及国际优势学科科研项目10个以上,新增高端科研机构、顶尖企业研发中心、高水平科研团队20个以上。

解读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认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需要和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更紧密结合,特别是香港园区的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建设速度应和科创企业的发展需求匹配,增强港深“一区两园”的联动性。方舟建议,依托河套两地园区,率先推进落实生产要素和税务标准的联通,协同布局产业项目,推动双方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

“虽然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领先全国,也是全球知名的科创城市,但要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园区、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以及在不同制度下如何突破创新政策壁垒、细化和优化创新政策是应对诸多挑战的关键。”大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吴邦兴表示,深港应充分利用两地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促进创新生态的互融互通,有助于打造一个更具活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园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明达)

新型工业化

报告摘录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增长7.0%以上,推动网络与通讯、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型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

解读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意味着深圳有望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这是振奋人心的。”深圳市政协委员吴宪说,2023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2024年提出的目标是增长7%,一方面能感受到外部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也体现深圳政府整体上追求稳中求进。

“建议深圳本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企业,能够给深圳的初创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开放一些新产品快速验证的通道。”吴宪认为,一旦通道打通,就能够形成上下游联动,既为链主企业获得最新的产品供给和产业链安全可控提供保障,也为链上各段企业产品迭代升级、快速市场化提供订单转换,更为深圳经济稳增长贡献力量。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旭)

科技自立自强

报告摘录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构建与科技自立自强相匹配的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支持企业长期投入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服务。

解读

“锚定‘全球产业高地’目标,打造‘深圳+广州’具身智能机器人双城核心引擎。”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源浩认为,机器人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工具,既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加速各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可以依托广州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深圳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充分调动粤港澳大湾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优势,加快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企业加速“出海”,抢占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先机。

“要形成差异化优势,将深圳建设成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深圳市政协常委、科技界别召集人、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说,深圳要整合优势科研力量,组建联合技术攻关团队,在国际多模态大模型上形成更大的技术突破。建议深圳抢抓低成本推理芯片的核心技术攻关,让推理芯片赋能千行百业,推动其大规模产业化。参照智能驾驶对场景开放进行智能等级分级,通过智能等级、数据飞轮等推动有效应用场景开发,探索中国特色的通用人工智能有效发展路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婷婷)

高质量投资高地

报告摘录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强重大项目储备,谋划启动一批衔接“十四五”和“十五五”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机制,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建设,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和城市老旧资源。

解读

深圳市政协委员喻东旭表示,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具有“风向标”的引导作用,出资领域往往都是符合国家战略、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方向。因此,无论国资做有限合伙人还是直投,都有利于搭建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互动的桥梁,引导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聚。

喻东旭表示,政府可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予以长周期、低息低抵押措施的贷款支持,减少企业发展过分依赖股权投资的需求。报告提出的“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建设”,正是营造高质量投资高地的切实做法。同时,政府还可为新技术企业提供应用场景、推广渠道,让企业拥有“造血”能力,尽快步入盈利阶段;对于表现好的企业,积极培育上市,引导产业投资更合理。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王群)

百千万工程

报告摘录

积极推进深圳都市圈建设,强化深莞惠新协同、产业协作。加快建设深江铁路、深大城际等工程,规划建设深南高铁、广深第二高铁等项目。抢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机遇,加强与中山、江门等产业合作,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

解读

深圳市知联会会长谭刚认为,推进深圳都市圈建设,将有利于更好发挥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作用,对于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百千万工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023年12月广东省政府印发《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为深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协调深圳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要素协同等一体布局的纲领性文件。谭刚建议以此为契机,探索“协同导向+示范场景”相结合的都市圈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圈”内各市实施规划“一套标准”、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等具体举措,让深圳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探索将深圳都市圈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都市圈建设的样板。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园)

乐享生活宜居城市

报告摘录

完善“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加快贯通15个生态廊道,开展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打造40条特色步道、特色林荫道,新建改造绿道300公里、碧道150公里,让踏绿穿林、溯溪环湖成为市民绿色休闲新时尚。

解读

“目前,深圳正有序推进碧道建设,茅洲河碧道、大沙河碧道、新洲红树碧道、正坑水碧道等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喜游乐到的亲水空间和城市的滨水生态公园。”九三学社深圳市委会认为,城市滨水空间是市民群众重要的生活休闲场所,更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深圳全面梳理全市河湖滨水资源,在确保行洪、供水、水生态环境安全等前提下,务实稳妥开发滨水空间,降低门槛,提高市民参与度,满足市民亲水休闲需求,共享水生态保护修复成果。

九三学社深圳市委会还建议深圳市开发更多水上活动,比如,参考杭州设置城市河道垂钓区域,推出城市水上运动河道免费体验皮划艇、桨板、赛艇和龙舟等项目;参考上海开发水上观光路线等,提高深圳市民参与度,提升市民幸福感。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旭)

碳达峰碳中和

报告摘录

提高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完成100家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和原辅材料替代,加快建设4座水质净化厂,新建、修复污水管网50公里,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2400个以上。建设全球数字能源先锋城市,新建充电桩5万个、综合能源补给站10座,力争超充站达1000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推广新能源汽车12.0万辆以上。

解读

深圳市人大代表汤寿泉表示,深圳在“双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高质量推进“20+8”产业集群发展和碳排放双控紧约束之间的矛盾;同时,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加重,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城市,本地大量出口企业有着提升绿电占比、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等方面的诉求。

汤寿泉建议,深圳推进多能流汇聚的能源数据中心建设,逐步搭建覆盖全市各行业的电碳能源数据库,实现电力、碳、水、石油、天然气的物理能量流、经济费用流及数据信息流的汇聚,夯实深圳碳排放双控数据基础。坚持“政府统筹、多方协同、电网承建”的政企合作模式,持续深化能源“双碳”大数据中心建设,参考绿电绿证服务中心成功经验,立足电网企业平台作用及深圳供电局已有运作经验,正式授牌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深圳能源数据中心”,实体化运作该中心。依托电力数据资源,对接国际标准,开展碳认证、碳足迹追踪等技术攻关,推广碳金融、碳普惠,助力深圳市企业自身科学降碳的同时,提供更多应对“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的技术支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艺戈)

文化软实力

报告摘录

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积极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强改革开放史迹研究保护利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阵地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

解读

民进深圳市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占全市GDP8%,拥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超10万家,从业人员超100万人。

深圳市政协委员吴先宏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水平是其城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建议出台好的政策和评价体系,吸引文化艺术方面的专才、优才;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大文化艺术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艺术活动中,真正实现大众鉴赏力普遍提升;充分利用全市文化体育设施,让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家常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

民生幸福标杆

报告摘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高水平建设健康深圳。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们不仅要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要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更健康。

解读

深圳市政协委员熊辉认为,“增进民生福祉”一直是深圳先行示范区探索的方向,尤其是医疗卫生方面。近年来,深圳通过“三名工程”等建设、引进医疗“国家队”落户深圳,以及大范围扩建新建医院,推进分级诊疗、社康医疗建设,医疗服务发展规模短期内上了一个新台阶。

“搞好高质量发展,要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视野,不是比千人床位数,应该比‘需求的满足’,比疑难杂症诊疗水平,比重点学科建设,比医疗科技创新。”熊辉认为,深圳的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应追求效率更高、结构更高端、服务更精良、人才可持续的发展。

熊辉建议深圳加强临床专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建成一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将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打造成国家级医疗创新转化高地;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并通过合理薪酬和人才配置留住人才、帮助人才发展。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

深圳2023年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6万亿元、增长6.0%,增速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固定资产投资近万亿元、增长11.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万亿元、增长7.8%。

——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增长5.9%,其中:出口增长12.5%,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

——商事主体达422.6万户、增长26.4%,新增“个转企”3582家、“小升规”171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

——实际利用外资626.2亿元,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倍。

——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总量2.47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居全国城市第二。

——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

——深圳企业境内IPO募资总额282.6亿元、居全国第二。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累计40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前海累计8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7.8%、提升5.7个百分点,居超大城市首位。

——九大类民生支出3310亿元,全面完成十大民生实事。新增就业19.7万人。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7万个,新增托位1.6万个。新增医疗床位5500张。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8.9万套(间),供应分配10.3万套(间)。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