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县域特色产业,如何做强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2-18 09:06
南方日报  作者:  2024-02-18

揭阳惠来县大南海石化工业区。资料图片

“菠萝的海”迎丰收,农户采收忙。南方日报记者姚志豪郭龙碧摄

韶关翁源县抓住兰花产业“特”字做文章,积极打造“农业+文化+旅游”多元融合业态。资料图片

精密电子元器件送出深山,石化产品乘船出海,商贸核心结网成势……一年来,南粤大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昔日专属城市的先进产业落户县域,特色农业补齐“农头工尾”环节,附加值进一步提升;直播成了“新农活”,手机成了“新农具”。县城里人气旺了,机会多了,新鲜事物也丰富起来。

“百千万工程”是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县域则是头号工程的主战场。一年来,围绕“特色”“差异化”关键词,广东各县纷纷出招,新兴产业接连孵化,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商贸文旅“触网”蝶变,“短板”变身“潜力板”进程不断加速。

新的一年,如何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抓好产业发展,让县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

●南方日报记者 邵一弘 张子俊 张俊 陈晓 汪思婷

县域工业“抱团”迈进更高端

一部5G手机的使用量超过1000片,一辆纯电动汽车的使用量达1.8万片……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手机、电动汽车,都离不开一种叫“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简称MLCC)的电子元器件。鲜为人知的是,目前不少一线知名品牌产品装配的MLCC,都来自一个山区县级市——云浮罗定。

从优质稻米享誉岭南,到“电子工业大米”MLCC走向全球,罗定转型的关键事件是行业龙头广东微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容科技”)的落户。如今,该公司超微型MLCC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三、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估值接近100亿元;而罗定每年有数千亿片MLCC供向海内外的电子设备生产企业,与大湾区、长三角等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何高技术龙头选择在山区县落户?

“我们生产的电容器体积小、附加值高,研发生产基地所在地对物流成本影响不大。我们更看重土地供应保障,粤东西北更有优势。”微容科技总裁黄卫钢说,“罗定招商团队承诺除了项目首期100多亩土地供应外,还将预留周边300多亩土地用于项目二、三期扩产,这对我们吸引力很大。”

山区县、农业县迎来科技龙头,既是以制造业支撑县域振兴的鲜活案例,也是县域科学把握发展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百千万工程”号召下,更多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探寻差异化发展路径,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

作为与德国索林根、日本关市、美国波特兰等地齐名的刀剪制造中心,阳江2023年任务明确:将五金刀剪列为改造提升的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对于五金刀剪集聚程度最高的阳江阳东区而言,五金刀剪产业链齐全、产销两旺是明显优势;行业进入门槛低,中小企业多则是产业升级换代面临的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款“阳江造”户外刀却在海外声名鹊起,从发烧友圈子走向大众,其60—170美元的售价使其利润相对同行翻了一番。广东拓必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这款“爆款”的制造商,在企业负责人梁启帆看来,生产刀具海外“出圈”得益于阳东数十年积累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产品力与品牌力则是形成差异化并发挥这一优势的关键。

梁启帆介绍,该公司每年研发费用投入达到该年度销售额的5%以上并保持逐年增长,目前获得的有效外观专利超过158项,生产的刀具在耐腐蚀性、初始锋利度等指标上已超过德国制造的竞品,支撑自主品牌走向高端。“我们还与全球100多名设计师签约,更好地把阳江传统刀具的技术积淀和国外设计师的设计能力结合在一起,打造出能够闯全球的硬核产品。”梁启帆说。

2023年全年,阳东区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0家,获批设立阳东南药等5个国家级“科技小院”、总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放眼全省,一个个县域产业“破圈”“出海”的故事轮番上演,做强主导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成为这些故事的共同内核。

在揭阳惠来县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厂房林立,这座“超级炼化航母”年炼油2000万吨,年产芳烃260万吨、乙烯120万吨,是目前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可生产全品类石化产品的炼化一体化工程。“项目总投资654亿元,将带动当地约5600亿元规模的中下游产业发展。”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党群工作部主任杨昕说。

如今,揭阳正大力引进石化深加工项目,着力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该市依托42.4平方公里的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和2平方公里的惠来临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引进巨正源、伊斯科等一批产业链下游项目并已开工建设,总投资371.86亿元。

农业产业链“链”出新动能

“一口香恋,甜过初恋!”在今年1月举行的2024汕尾(陆丰)甘薯美食节上,网红甘薯品种龙龙金8号“香恋”的浓郁香气吸引了大批市民品尝。

如今,甘薯、马铃薯引领着粤东西北冬种旱地作物的新风尚。这些作物亩产可达5000斤以上,形成规模化后可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在韶关乳源等地,马铃薯种薯繁育等上游产业蓬勃发展,产业链进一步丰富;“北薯南繁”还有望进一步降低种薯高昂的运输成本,进一步扩大种植收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万亿斤,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广东省粮食产量为1285.19万吨,保持在近十年较高水平。过去一年,广东三季粮食面积“两增一减”,春收粮食面积、早稻面积增加,杂粮种植面积增加较为明显。

国家统计局分析认为,杂粮种植受偏爱,与去年番薯、玉米市场价格走高有密切关系。在广东,不仅“种粮能赚钱”成为广大农户的共识,全省多地还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培育特色县域产业,一年来成效显著。

在韶关仁化,当地沉寂多年的柑橘橙柚产业迎来复苏。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及近年来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等先进设备的普及,当地优质柑橘吸引批发商络绎不绝,销路不愁。不仅如此,近来当地优质柑橘还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更多消费者分享到“大吉大利”的好彩头。

此前,全省柑橘产业受柑橘黄龙病影响一度式微,粤北的柑橘产业更时刻面临寒潮冻害的威胁。2023年冬,寒潮在柑橘挂果的关键时期来袭,省农业农村厅、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多部门组织专家团队奔赴仁化、清远阳山等地开展技术指导,与当地党委、政府一同帮助果农抵御冻害,成效显著。行业报告显示,今年的丹霞贡柑品质不降反升,优果率大大提高。“而且,去年12月中旬的低温天气可能有利于柑橘成花,对来年丰产有益。”省农科院果树所所长、国家柑橘体系广州站站长曾继吾说。

春有“菠萝的海”,夏有龙眼荔枝,秋冬有柑橘橙柚……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吴振先看来,以各类热带、亚热带果树为代表的经济树种,是广东地带性森林的天然馈赠,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南粤森林山川中蕴含的经济价值将随生态价值一同提升。

各地的实践中,一棵棵“摇钱树”逐渐成长为各地发展高质量特色产业的“新宠”。

在茂名,除了传统的高州荔枝龙眼、化州橘红、信宜三华李等优势特色产业外,电白的沉香产业也在去年大放异彩。2023年9月,首届广东经济林丰收节在茂名举办,电白沉香就作为林业产业“主角”登场。活动上,沉香手链、沉香饰品等展品琳琅满目,带动当地种植、加工、电商销售等产业环节蓬勃发展,“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协同发力,助力茂名在广东率先跨过农业产业1000亿元大关。

“把农业做强,关键是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重点解决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茂名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百千万工程”对县域经济作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要求,为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思路及澎湃动能。

放眼全省,不仅新兴产业因“绿”而生,传统林业产业也迎来迭代升级的机会,其中以竹产业尤为突出。国家“以竹代塑”的产业利好刺激下,肇庆广宁、韶关始兴、梅州蕉岭等竹资源丰富地区纷纷发力,全新的高性能竹炭等产品相继问世,有望替代牙签、蒸笼等传统竹产品,向产业链更高端迈进。

县域商贸文旅打开发展新空间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人才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破解人才瓶颈问题?

乡村“职业经理人”带来了新思路、注入新活力。在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桂联村下辖的石坪村,曾经破旧的空心村如今焕然一新,迎来一批批研学、培训人员。

“这里以前是荒废的菜园子,如今改造成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村里还运营了咖啡厅、酒吧等。”广东星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球凤介绍。

如今,广东正培育一批农村职业经理人。未来,超过1000名经营型人才,将对接城市资源,打造乡村产业经济、品牌经济、数字经济、问绿经济,实现富民兴村。

在广泛的县域,货物通达、人来人往,流动的烟火气从何而来?

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给出了答案。在梅州五华县的一家超市门前,胡庆艳启动新能源货车,拉上满满一车农副产品出发。

“用新能源货车送货,运输成本省了70%。”她说,水寨镇有了粤东新能源充电站,充电方便。这个梅州最大的充电站,打通了新能源物流县镇村三级基础设施服务。畅通的双向流通渠道,给县域商业发展疏通了堵点。

“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由于基础公共设施配置失衡,直接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如乡村的交通体系、公共卫生医疗系统、饮用水安全工程、垃圾分类处理工程等。”省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义俊说。今年省两会上,他提案建议整合优秀建筑企业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提升城市能级、改善城乡面貌。

“软设施”方面,县域商业“触网”,直播成了“新农活”,数字信息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具”。

走进五华农村电商产业园区,农特产品琳琅满目,入驻企业直播带货火热。如今,园区里越来越热闹。

“就拿五华县的特色农产品菩米来说,每天的销售量都以吨计算。”梅州·澳门未来中心总监吴剑威说,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超20家,农产品品类约40种。日前,在首届数字经济时代县域商业创新发展大会上,第一批123个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典型案例公布,广东梅州五华等5个县入选。

多地推动商业主体结“网”成势。江门台山多个商贸核心串点成网,老城区以台山商业城、台西路步行街、天岭购物广场等为代表,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积极发展新型业态。而东部新城区以舜德路及附近的昌大昌广场等,则打造年轻化商业业态。在南部新城区,台山万达广场等带动南部新商圈崛起。

在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黄小彪看来,一系列变化的“底层逻辑”在于县域发展内生动力的充分激发,县域党委、政府要下大力气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税费最低的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境内外资本流入县域,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同时培育创新创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农民广泛参与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黄小彪说。

专家观点

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黄小彪:

把县域经济引向

更大的经济区域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做大做强县域产业是实施好“百千万工程”的首要任务,如何落实?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在系统谋划、发展动力、土地资本利用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黄小彪说。

其中,“沉睡”的土地资源激活尤为迫切。黄小彪建议,应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和利用效率,在统一规划基础上,运用市场方式,稳妥撤并自然村,适时拆除“空心村”,重点发展中心村,从中整理出可再开发或复垦的土地资源。“此外,要推进县域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提高建设用地集聚规模,在县域产业园区大力推广紧凑式工厂布局,推进‘工业上楼’,解决县域产业‘小、散、乱’状况。”

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局面尚未扭转”被列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之一。对此,黄小彪认为,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更加注重区域协调性。要变行政区思维为经济区思维,把县域经济引向更大的经济区域,将县域经济与区域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布局,使邻近若干县域与区域城市经济建立产业关联,形成县域内、县域间、县域与区域城市间产业一体化发展布局。

“比如,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县域要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努力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与珠三角形成产业共建格局,做大做强沿海产业集群;北部生态发展区则要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的农、牧、药、旅游、传统工艺产业。其中,旅游业发展要融合广东丰富的红色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农业、生态等资源,形成新优势。”黄小彪说。

县域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是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黄小彪看来,多方面激发县域内生动力,将是县域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一招”。

“县域强不强,关键看产业;产业强不强,关键看工业。”黄小彪说,“现代经济的发展实践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爬升不再是唯一路径,对广东而言,突出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为龙头,带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将会是可行方案。”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