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处,港城大地,春暖花开,处处展现出蓬勃生命力。2月9日,除夕夜,钢花飞舞,宝钢湛江钢铁近4000名员工坚守岗位,各个生产车间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2月11日,正月初二,中科炼化5000吨乙二醇船运出厂,销往浙江地区;2月28日,总投资21.4亿元的7大重点项目,在广东第一大岛湛江东海岛开工;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旅游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市共接待游客306.05万人次,旅游收入2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1%、146.5%,实现文旅市场供需两旺……
2月18日,在新春第一会上,湛江发出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要求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2月28日,湛江召开市委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打响“鲜美湛江”文旅品牌工作,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鲜美湛江”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赋能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科技创新,到向海图强;从蓝色经济,到绿美湛江;从文旅融合,到鲜美湛江。新的一年,湛江正以拼的勇气、闯的劲头、争的意识,奋力推动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2月18日,湛江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召开新春第一会——湛江市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贯彻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着力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奋跃而上挑大梁。
作为科教大市,湛江科研资源丰富,拥有6所普通高等院校、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4家省重点实验室。如何用好这些“大宝藏”,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湛江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湛江聚焦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广泛渗透到钢铁、石化、农业、海洋等产业领域,切实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动能和后劲。
全市现有各类研发机构超500家;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8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7家;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70.9%,投入强度提高0.33个百分点,增速均为全省第一;组建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湛江蚝产业技术研究院、现代化海洋牧场研究院……盘点近一年来湛江科技成绩单,传递出科技创新的强劲脉动。
当前,湛江正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为基础,以湛江湾实验室为核心,以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为骨干,以各类研发机构为桥梁,努力打造更多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力引擎。
作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湛江湾实验室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着力点,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三大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孵化,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
以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湛江加强与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驻湛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力度。
实际上,创新链与产业链就像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向创新链价值链高端延伸,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
从数据中可以窥见湛江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完成投资158.6亿元,首期项目建成投产,核心装置全面开工;宝钢湛江钢铁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建成投产;廉江核电一期项目完成投资57.1亿元;中科炼化2号EVA项目开工;乌石油田群开发项目完成投资17.46亿元;建成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分别为148.4万千瓦、190.6万千瓦,并网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当下,湛江正聚焦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蓝色海洋经济,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以宝钢湛江钢铁为龙头,完善钢铁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高端临海钢铁产业基地。
以廉江核电为龙头,有序推进海陆风电、光伏、氢能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基地。
以中海油、中科炼化、巴斯夫为龙头,在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内谋划设置精细化工产业园,做大做强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以恒兴、国联为龙头,推进吴川、遂溪预制菜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制造业,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以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为牵引,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十大行动”,积极引进蓝水集团、海力风电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建设完善深远海养殖技术和海工装备产业全产业链,系统推进蓝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海图强,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
湛江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抓紧制定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规划,系统推进蓝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陆海统筹、港产联动,持续优化临港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海上风电、高端海上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滨海旅游等产业,建设具有辐射带动力的海洋经济产业带。坚持全链发展、立体开发,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十大行动”,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坚持自立自强、自主可控,大力开展海洋种业技术攻关,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打造南方水产种业基地。坚持疏近用远、优近拓远,加强项目用海选址和设计,探索实施“标准海”供应,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海需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湛江从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迈进。
增创海洋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入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培育发展海洋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海上风电,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落实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行动方案和“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15条”,打造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市。实施“金融+海洋”工程,加快建设东海岛、流沙湾等现代化海洋牧场,申报流沙湾1号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进“海塔一号”“湛江湾一号”等养殖平台和蓝水海洋渔业装备制造基地、国际水产城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推动开发雷州半岛西海岸,推进特呈岛整体高水平开发,建设招商国际邮轮码头,完善邮轮运输、水上巴士等客运服务功能,打造民俗、红色、乡村、工业、海岛、森林等特色旅游精品路线,加快建设国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
强化海洋科技支撑。实施种子种苗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对虾、金鲳鱼等海产品种苗基地,支持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攻克种苗“卡脖子”难题,支持遂溪县打造华南种业强县。高标准推进湛江湾实验室湛江蚝产业技术研究院、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建设,打造智慧渔业大数据中心等公共平台,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科技创新赋能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加快提升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水平。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技术人才振兴计划,支持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流海洋学科群,引进培育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守护美丽海湾。深入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推进湛江湾、外罗湾等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滨海湿地恢复、海堤生态化、美丽沙滩建设,加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海水养殖环境整治、港口与船舶污染防治,规范滩涂与近海海水养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治理体系。广泛开展“净滩”志愿行动,坚决守护碧海银滩。
绿美湛江,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去年以来,湛江大力推进绿美湛江生态建设,红树林保护成效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组织编制的《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成为全国首个蓝碳方法学,《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颁布施行。
实施“七大”行动,深入推进绿美湛江生态建设。去年,湛江通过实施绿美湛江生态建设“七大行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红树林之城”建设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和全民爱绿植绿兴绿护绿行动),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36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PM2.5年均浓度20微克/立方米,为近年最好水平;危险废物年利用处置能力提升至115万吨;河湖长制严格落实,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年均值全部达到优良,68%以上自然村生活污水完成治理或得到有效管控。中心城区水生态治理子项工程项目主体完工,新建雨污分流管道226.2公里,清淤修复管网及错混接改造159.2公里,中心城区水生态治理成效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基本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9家省级以上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宝钢湛江钢铁零碳冶金示范项目纳入省第一批“双碳”试点,同等规模铁水产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标志着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建成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分别为148.4万千瓦、190.6万千瓦,并网规模均居全省第一。绿色半岛、蓝色海湾更富魅力。完成碧道建设27.5公里、林分优化2.9万亩、新造林抚育3.2万亩、森林抚育5428亩,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1个绿美广东示范点加快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顺利推进。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优良水体面积比例95.8%。
以绿美生态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广东样本。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将继续深入实施绿美湛江生态建设“七大行动”,大力推动“红树林之城”建设,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半岛。
一是要构建绿美生态网络。开展县镇村绿化工作,推进森林城镇、森林乡村、绿美古树乡村和绿美红色乡村建设,倡导“有喜事、来种树”,持续提升“四旁”“五边”绿化美化品质。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加快雷州、徐闻2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推进2024年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建设,把金沙湾红树林科普基地和霞山观海长廊红树林湿地修复绿美示范点打造成“红树林之城”城市会客厅。
二是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抓好中央及省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落实。突出抓好九洲江—鹤地水库、鉴江、袂花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推进鹤地水库污染整治。大力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和水泥行业超低排放升级改造。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与保护,加大湛江湾、外罗湾等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广泛开展“净滩”志愿行动。加快推进市中心城区水生态治理工作,完成整治片区雨污分流改造。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无废细胞”创建,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三是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引导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CCUS项目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积极推进雷州、徐闻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探索建立绿色低碳产业园区,争取获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守正创新,打造“鲜美湛江”文旅品牌
湛江,三面环海,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沙滩资源优质。吴川、坡头、东海岛等东海岸沿线能听涛观日出,徐闻、雷州、遂溪、廉江等西海岸可踏浪享日落。这座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海鲜美食、美丽的海滩和丰富的文化历史吸引了无数游客。数据显示,今年春节8天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306.05万人次,旅游收入2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1%、146.5%,实现了文旅市场供需两旺。为此,湛江于2月28日召开市委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打响“鲜美湛江”文旅品牌工作,提出要聚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鲜美湛江”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赋能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为打响“鲜美湛江”文旅品牌,湛江提出了要聚焦空气鲜、水质鲜、物产鲜,城乡美、自然美、文化美这“三鲜三美”,全面增强湛江的核心吸引力。把放大生态优势摆在首位,抓好环境污染防治、绿美湛江生态建设和“红树林之城”建设,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打造生态康养之城;紧紧抓住推进“百千万工程”机遇,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提升美丽圩镇活力,建成一批现代化岭南新乡村,打造休闲度假之城;持续做强美食品牌、美食产业,大力发展水产预制菜产业,擦亮“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等金字招牌,推动“湛品”出圈出彩,打造特色美食之城;将文化要素融入旅游产业链,深入挖掘民俗、非遗文化资源,精心提炼新时代湛江特色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军旅文化,打造文明向善之城。
三鲜三美
空气鲜:湛江是名副其实的“洗肺之城”,一呼一吸间,是满满的负离子。2023年,湛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湛江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48,全省排名第二;AQI达标率97.3%,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PM2.5浓度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8%,降幅全省排名第一,为近五年最好水平。
水质鲜:海川共享,碧卷入城。水草肥美,鸟影翩跹。2023年,湛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湛江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100%达优良,水质改善幅度排名全省前列,鉴江黄坡、南渡河南渡河桥、袂花江黄竹尾水闸3个断面水质均比年度目标提升了1个类别,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5.8%,超额完成省下达的92%目标任务,创近年来历史最好水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新进步,完成10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省民生实事办理建设任务,全市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8%。
物产鲜:优良的水质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赋予湛江数不胜数的鲜美食物。湛江拥有“中国海鲜之都”“中国对虾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等多个美誉,是广大“吃货”实现“海鲜自由”的首选。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硇洲鲍鱼、东海对虾、官渡生蚝、江洪海蜇、草潭瑶柱、芷寮油蟹、下六沙虫、外罗白鲳……海鲜种类繁多,品质上乘。各种美味让人垂涎欲滴,成为湛江文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湛江的海鲜烹饪方式简单而美味,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让人回味无穷。此外,湛江的海鲜市场也是一大亮点,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自挑选新鲜的海鲜,享受购物的乐趣。
城乡美:湛江的城市中心,推门见绿,出门见海。霞山观海长廊成片的红树林上空,鹭鸟飞舞盘旋。赤坎金沙湾清透的海面上,帆船星星点点。偏居一隅的乡村中,红砖连片,青石铺地,人文建筑和自然风光并存。走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中,仿佛画中游,让人流连忘返。
自然美:湛江拥有卓越的自然风光。这里的海,浪漫多情。数十万年前喷发的火山,留下诡秘的黑色熔岩。星罗棋布的红树林葱茏繁盛、生物多样。世界上最大的玛珥湖中,湖光岩与斑斓的水杉日夜相伴。还有巨大的白色风车,在五彩缤纷的菠萝田旁悠悠转动。
文化美:湛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老的雷州半岛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每到新春佳节,舞鹰雄、安铺锣鼓、木偶戏、游鱼、醒狮、人龙舞、粤剧等民俗活动纷纷在湛江大地上绽放光彩,为节日助兴。
文 | 余胜容 湛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