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在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困难和挑战之下,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成绩来之不易。
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如何?从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研判是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突出体现在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这是我国战胜困难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2024年3月1日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实施分线管理封关运行,图为横琴口岸作为“一线”口岸。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摆在面前的困难和挑战不少。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还有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等。如何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是一道必答题。
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需有积极有效之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明确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等政策取向,并提出“十大任务”,目标、路径、发力点都十分清晰——
2024年1月1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开启商业首航。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指向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唯有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才能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增长引擎,立于不败之地。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必须切实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人才基础,提供强大动力。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两架马车”,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有赖于想方设法激发消费潜能以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发挥投资拉动力,确保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4年1月25日,位于渤海湾西南部的埕北油田油气处理与岸电设备共建平台——CEPC(中心平台)正式投产。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主攻方向是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点就是立足以改革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用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促进高质量发展更显重要。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是中国对世界的郑重宣示。提高开放水平,就是要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而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增强吸引外资力度。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唯有发展才能安全,也唯有安全才能发展。这就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只有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国家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
位于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预计2024年建成运行,届时将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中心之一。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这就要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有待于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也亟待破解。这就需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绿水青山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各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执政理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必然的选择。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不平凡的历史节点,人民有着美好的期待。凝聚共识、同心合力、真抓实干,中国“巨轮”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撰文:广播融媒中心评论员 牛日成
图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