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在3月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黄坤明在讲话中指出,要拿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大力发展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让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量”从何来?
黄坤明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将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迎难而上、守正创新、苦干实干,推动“1310”具体部署全面展开、初见成效。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百倍精神把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致敬。
2023年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广东坚定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过去一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势头迅猛——地区生产总值135673.16亿元,同比增长4.8%。由此,广东成为全国首个“13万亿大省”。新的一年,广东提出5%的全年增长目标,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责任。
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在哪里?必然是“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因此,广东选择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建设一个“新广东”。
在2024年“新春第一会”上,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鲜明提出“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举。
得益于“先手棋”的布局与施展,广东的创新动力与发展活力一直以来勃发奔涌。当前,广东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4600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老树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今年广东将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质”从何升?
对于广东而言,经济发展的增量就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所在。如何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日益增强的企业创新能力正在承担重要支撑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王伟中指出,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培育更多万亿级、5000亿级产业集群。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87万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三分之一,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工业已经成为占广东全省经济比重最大、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最高的行业。今年,广东还将推动超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培育超2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推动55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让广东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创新引领和智力支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也必不可少。截至目前,广东已有50所本科高校建有285个产业学院,覆盖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支柱产业,以及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广东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才能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不断增强应对外部风险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
处于“两个前沿”的广东,肩负着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唯有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才能不断夺取现代化建设新胜利。
编辑:王河峰
链接:https://www.oeeee.com/html/202403/06/1469120.html
来源:奥一新闻
更多有情调、有情趣、有情况的自媒体资讯,点击下载南方都市报客户端体验http://corp.oeeee.com/n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