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提出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建议:考虑防卫人所处情景及其由此引发情绪的合理性,将合理情绪列为出罪事由,让司法裁判的结果更合乎人性,保障实质的公平正义。这一建议的提出,不仅是对现有正当防卫制度的深化和完善,更是追求法律人性化和实质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正当防卫作为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防卫人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往往处于极度恐惧和紧张的状态,其防卫行为可能因此显得过于激烈。如果按照严格的法律条文来认定,这些防卫行为很可能被判定为不合法,从而导致防卫人的权益受到侵害。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对部分案件正当防卫的认定存在僵化的倾向。在相关案件中,司法人员往往机械使用法律条文,站在事后视角,要求面对不法侵害时,防护人要保持绝对理性和冷静,这无疑忽视了防护人所处的紧迫环境和由环境激发的人的情绪反应。李东生代表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提出,在正当防卫的司法裁判中,不仅要严格依照理性的法律条文,还要考虑防卫人所处情景及其由此引发情绪的合理性,将合理情绪列为出罪事由。如此一来,就给予了正当防卫更为宽松的理解空间。
正当防卫与合理情绪的结合考量,是对法律人性化的一种积极探索,同时也捍卫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原则。从法律角度看,将合理情绪纳入考量,是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重要补充。这意味着,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防卫人的实际处境和心理状态,以符合常人的情绪判断成就出罪的条件。同时,这样还兼顾了情理法的平衡,有利于更全面、公正地评估案件。从社会层面看,认可合理情绪也更契合民众的朴素正义观。将合理情绪纳入考量,这样司法判决才会被广大民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认可,才能更好地弘扬社会正气。
可以说,这一建议的提出,不仅是对法律人性化的追求,更是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它让我们看到法律更加人性化、更具温度的一面,也提醒我们,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和规范,更是温暖的人性和情感的体现。
文/杨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