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行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3-07 20:38
最高人民检察院  作者:  2024-03-07

◎最高检办公厅的几位同志见证了理念萌芽的高光时刻——那是一场近乎自问自答的谈话。“你们说说,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提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怎么样把这个目标实现好?”“首先要把个案办好,要办公正。如果拖个两三年了,即便公正也不好,最好是越快越好。但有的案件既办得快又办得好,当事人还是不满意,那是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或者当事人没感受到公平正义。”还没等大家答话,应勇便若有所思地自答。正是循着这一思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萌芽。

◎在陈仓案办理过程中,应勇在列席最高法审委会会议时,针对此案的重要证据——指纹,提出“非外侧不能形成”“非客观不能形成”的具体意见,得到多方面认可,最终对该案的定性起了重要作用。大家在感叹这样一起重罪案件激活了“老公安”的侦查业务的同时,也对这位“政法老兵”察微析疑投身于高质效办案的务实行动充满敬意。

◎也许你知道“反转”案,但你知道“反转案”背后还有许多人的人生发生了“反转”吗?某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猥亵未成年女生,女生父亲在主张合法权益过程中出于激愤将副院长打伤。检察机关办案兼顾法理情,打人的父亲被依法不起诉,仅被行政拘留的猥亵者经立案监督后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获刑二年二个月。有人说,这是人民的正义。有人说,哪个温暖了人民,人民就会温暖他。但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该学院学生违法犯罪情况较为突出的情况后,发出检察建议,并与学院共同努力,使得该学院违纪违法人数大幅减少,涉嫌犯罪人数降至零,从治罪到治理,挽救了更多人的人生。

◎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2023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应勇率代表团访问约旦、沙特和阿曼三国。访问中,应勇阐明中国检察机关携手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司法保障的立场。彼时,巴以冲突鏖战犹酣。

理念与行动: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新一届最高检党组带领全国检察机关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纪实

序 章

“向前看,往前走,要相信,人间自有公道在,天下还是好人多。”“我们的检察院是人民的检察院,必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确保检察权为人民行使、让人民满意!” 在同一场座谈会上,人们既感受到首席大检察官传递的司法温情,也感受到最高检有错必纠的鲜明态度。

欣欣家国,春风浩荡。

春天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和等候,再次如约而至。尽管疫情的长尾效应尚未完全结束,但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国经济光明论唱响的时代大潮中,无数人放下包袱、打消疑虑,选择了热辣滚烫的生活:看一场线下的演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吃一顿淄博烧烤,看一次“尔滨”的冰雪……后疫情时代重启的人间烟火气越来越浓,人们走进春风十里,感受着久违的春暖花开。

但对于有“案”在身的人来说,比春风十里、春暖花开更重要的是:公平正义。

电影《第二十条》海报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2024年春节,热映的电影《第二十条》引发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深思。公平正义,只是简单四个字,但在老百姓的心里,字字千钧。

如果时间有记忆,一定会记得,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骨子里充满了爱和温暖,有天然的古道热肠,对公平正义有着朴素向往——“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两千多年前,《诗经》便表达出人民群众对刑罚不公的痛恨,对公平正义的渴求。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给司法工作定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时光有记忆,一定会记得,新时代的人民领袖对司法工作维护公平正义是如此重视: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明确要求“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

作为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己任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如何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司法公正的这一原则性、基础性要求落实好?如果时光有记忆,一定会记得这些动人的细节——

“向前看,往前走,要相信,人间自有公道在,天下还是好人多。”一个多月过去了,乔女士仍然清晰地记得共和国首席大检察官温暖有力的话语。那是2024年1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座谈会。乔女士作为案件当事人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她是一起交通肇事案的被害人,因肇事者无驾照、车辆无保险且家庭经济困难,乔女士一直未能拿到赔偿,受伤后又需要正值高三复习的儿子照顾,乔女士既担心医疗款无着落,又担心影响儿子高考,愁得一夜白了头。北京市顺义区检察院检察官帮助她依法及时申请到了司法救助金,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并持续做实做细相关帮扶工作。她的病情逐渐好转,儿子也考上了重点大学,原本几乎绝望的生活重新看到了希望。主持会议的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耐心听完她的讲述后,叮嘱最高检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帮扶救助工作,并安慰乔女士走出事故的阴霾,开启新的生活。

和乔女士一样,当天许多参加座谈会的人士都还记得:在那个阴冷的冬天,首席大检察官将心比心的话语让大家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情。

2月27日,检察日报社记者跟随北京市顺义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来到乔女士家进行回访。

“我们的检察院是人民的检察院,必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确保检察权为人民行使、让人民满意!”除了温情,同样是在这场座谈会上,人们也感受到最高检有错必纠的鲜明态度——

彼时,河北省迁西县老干部马树山因举报当地领导干部被逮捕、起诉的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高检高度重视,专门派出院领导前往河北指导案件办理;会同河北省检察机关,在审查核实的基础上,指令迁西县检察院以不存在犯罪事实对马树山依法撤回起诉,并依法作出不起诉处理。应勇在会上回应社会各界人士:检察机关履职办案必须坚持严格依法办案、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决不能出现没有犯罪事实予以逮捕、起诉的案件。

这样的鲜明态度获得社会各界肯定。澎湃新闻发表评论称:一起基层案件,共和国的最高法律监督机关给予了高度重视,“一竿子插到底”,雷厉风行,为一个普通人洗刷冤屈,在个案中树立司法公信力。公众在这起案件当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读出了人民检察院名字中“人民”两个字的千钧之重。

案件如镜,映照的是理念的更新。对于检察机关而言,案件是基本的履职载体,如果离开办案谈维护公平正义,无异于纸上谈兵。如果一年一个刻度,在过去一年的刻度里,对于检察人而言,最深刻的理念印记是什么?答案无疑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然而,理念的更新并非无本之木,也非一蹴而就。一切得从一场春天的思考说起。

【理】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理】念牵引,亦是工作杠杆

◎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点,延伸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理念体系

◎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工作杠杆,撬动法律监督实现新发展,推动检察工作现代化

最高检办公厅的几位同志见证了理念萌芽的高光时刻——那是一场近乎自问自答的谈话。“你们说说,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提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怎么样把这个目标实现好?”“首先要把个案办好,要办公正。如果拖个两三年了,即便公正也不好,最好是越快越好。但有的案件既办得快又办得好,当事人还是不满意,那是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或者当事人没感受到公平正义。”还没等大家答话,应勇便若有所思地自答。正是循着这一思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萌芽。

如果以2023年的春天为轴,人们在回放历史影像时可以看到检察工作所处的清晰坐标——党的检察事业欣逢最好发展时期。从党中央赋予的重要职责看,人民检察史上有“三个第一次”:党中央第一次专门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历届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专章部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第一次特别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从检察事业的发展看,新时代检察工作实现职能重塑、机构重组、机制重构,“四大检察”正全面发力、稳步向前。

干事创业,起点越高,接续发展、创新发展的难度就越大,攻坚克难的任务也越重。身处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时代,人民检察事业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上,党和人民都寄予了更高期待,检察履职面临更高要求。

“我深感党的嘱托之重、人民信任之重,深感使命如磐、责任如山,唯有感恩忠诚、恪尽职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方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信任、重托,不辜负党和人民期待、厚望。”2023年3月16日,履新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后,在新一届党组的第一次党组会上,政法工作、党政工作履历丰富的应勇谦称自己是“政法老兵、检察新人”,坦言自己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怎样把党中央赋予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落到实处?新时代新征程的检察新篇如何破题?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检察办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思考之后,最高检党组找到了回答时代之问的切口——案件。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办好案。对于检察机关而言,无论是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都离不开办案。

在法治中国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时代背景下,案子怎样才算是办好?最高检办公厅的几位同志见证了理念萌芽的高光时刻——那是一场近乎自问自答的谈话。2023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在吃完晚饭和“夜班”开始前的间隙,应勇与几位同志在最高检院内散步。

“你们说说,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提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怎么样把这个目标实现好?”

“首先要把个案办好,要办公正。如果拖个两三年了,即便公正也不好,最好是越快越好。但有的案件既办得快又办得好,当事人还是不满意的情况也有,那是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或者当事人没感受到公平正义。”还没等大家答话,应勇便若有所思地自答。正是循着这一思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萌芽。

几天后,在全国检察机关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应勇代表最高检党组正式提出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犹如写文章,灵感或许只是在某一刹那迸发,但若无此前的经历、思索为铺垫,灵感就会绕道走。理念的萌芽亦如此。“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看似简单的10个字,背后的思虑却由来已久。一位政法界人士认为,这与应勇多年的政法工作经历相关,也与他长期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调研中思考总结司法工作规律分不开。

一位基层检察干警注意到,早在地方任职时,针对老百姓和企业到政府办事需要跑很多次的情况,应勇就曾提出“高效办成一件事”,进行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网通办。这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是否有所关联?

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一理念提出半年多之后,应勇在国家检察官学院与来自基层的检察学员们交流时提到的一个细节让大家感受到首席大检察官一贯的系统思维和为民办实事的情怀:“我理解,检察工作和政府工作也有相通之处,老百姓一个案件,无论我们内部分多少个程序、多少个环节,但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个诉求、一个案件,检察机关只有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理念的魅力既在于在实践中产生伟力,也在于其本身的与时俱进,丰富拓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一检察工作理念在实践中深化、在深化中拓展、在拓展中完善。

从“理念本体”的深化看,“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细化目标逐步明晰:通过检察履职办案,在实体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在效果上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做到检察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于公平正义。“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路径方法也逐步形成——“三个善于”,善于从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监督案件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善于统筹法理情的有机统一,防止就案办案、机械办案。“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针对性进一步明确:重在“高质效”,难在“每一个”。

从理念辐射看,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点延伸开来,形成包含其在内的“六个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理念体系,为检察工作理念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坚持讲政治与讲法治有机统一,坚持四大检察内在统一于法律监督宪法定位,坚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勇于自我监督。

从检察履职担当看,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础,形成“三让”的检察风貌——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的鲜明政治底色,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让求真务实、担当实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人员的鲜明履职特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础形成的一系列检察理念来源于何处?对于检察实践而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检察人最有发言权。

九九归一。在最高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看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一检察工作理念,根本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同时又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对司法公正的原则性、基础性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总载体和总抓手。检察工作理念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既深度融入其他各项工作理念,也是落实其他工作理念的必然要求。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既是理念牵引,也是工作杠杆,撬动法律监督实现新发展,引领检察工作走向现代化。”最高检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在2023年带头办理了多起重罪案件,对于“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对检察工作的发展和检察履职办案的引领感慨颇深。他坦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难点都在于“每一个”,虽然要求极高,但只有将此作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才能不断提升办案质效。

如春风吹拂,似春潮澎湃。“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等一系列理念一经融入“四大检察”之中,便产生了化学反应,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适应犯罪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针对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轻微犯罪大幅上升、占比持续加大的情况,积极协同各方推动完善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坚持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增强监督质效;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既防止以罚代刑,也防止一放了之;加大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力度,2023年前11个月共立案侦查人数同比上升33.6%;激活机动侦查,对公安机关管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确需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依法立案侦查;以规范推进公益诉讼检察的实践促进立法,推动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法制化”;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制定数字检察规划,构建“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机制……

这样的创新发展局面,也得到法学界的肯定。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张建伟教授认为,“过去的一年,新一届最高检党组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要求,切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脉搏。这些理念和要求,在实现高质效的办案目标方面尤见实效。”

【哲】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哲】理要求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蕴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等哲理要求

◎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等哲理要求融入“四大检察”工作中

最高检领导在某县检察院调研时,发现大厅的电子大屏上赫然显示着该院办案的“红黑榜”:“全市不诉率最优是44.38%,我院32.1%”,挂的是“黑榜”;我院不捕率78%,挂的是“红榜”。“不诉率、不捕率最高就是最优吗?能这样简单衡量吗?”最高检领导当场发问,同时把这样的问题带到贯穿四级检察院的大会上,引领全体检察人员深入思考。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如今,这样的观念几乎成为全民共识。这与醉驾入刑分不开——醉驾入刑以来,各地依法惩治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但在2023年12月18日前,同一个人喝同样多的酒驾车,在东部某省和在南部某省可能会面临截然不同的后果——在东部某省,血液酒精含量170毫克/100毫升可以不起诉,而在南部某省,血液酒精含量120毫克/100毫升可以不起诉。是东部某省人的酒量比南部某省人的酒量大吗?也不见得。这是因为两地对醉驾的执法司法标准不尽统一。

醉驾,法定刑在拘役六个月以下,是一种典型的轻罪。数据显示,因醉驾被判刑的人数已经连续5年成为刑事第一罪。根据醉驾治理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如何统一执法司法标准?如何做到宽严相济,既惩罚犯罪,又增进社会和谐?如何实现从治罪到治理,惩防结合?最高检和有关执法司法部门一直在深入调研、共同协商,寻找醉驾治理的最佳点。在中央政法委组织领导下,2023年12月18日,最高检会同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制定的《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下称《意见》)出炉,进一步统一醉驾执法司法标准,形成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衔接的醉驾治理体系。《意见》保持对醉驾犯罪的高压态势,设置15种对醉驾犯罪从重处理情节,规定一般不适用缓刑的10种情形,同时明确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予立案。同时,《意见》还提出综合治理醉驾问题的措施。

“该严则严、当宽则宽,源头治理、精准施策,既达到行刑惩治效果,又树立正确法治导向!”一位熟悉检察工作的法律界人士认为,《意见》体现了检察机关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过程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等哲理要求,为构建治罪与治理并重的轻罪治理体系提供了范本。

这样的哲理要求,不只是在醉驾治理方面。针对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轻微犯罪大幅上升、占比持续加大的情况,最高检积极协同各方推动完善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对轻微犯罪依法少捕慎诉慎押,减少对抗、增进和谐。但与此同时,最高检党组反复强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重在全面准确落实,该严则严、当宽则宽、罚当其罪,统筹处理好“宽”与“严”的辩证关系。要始终坚持“严”的一手不动摇,依法从严从重惩治故意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即使是罪行较轻,但情节恶劣、人身危险性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也要体现从严精神,依法予以追诉。

身在最高检,心系最基层。这样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在基层体现得如何?一个“典型事例”提醒任重道远——

最高检领导在某县检察院调研时,发现大厅的电子大屏上赫然显示着该院办案的“红黑榜”:“全市不诉率最优是44.38%,我院32.1%”,挂的是“黑榜”;“我院不捕率78%”,挂的是“红榜”。

深入调研中,最高检了解到,像这样的“红黑榜”,在各地检察机关办案实践中,还有不小的“市场”。

“不诉率、不捕率最高就是最优吗?能这样简单衡量吗?”最高检领导当场发问,同时把这样的问题带到贯穿四级检察院的大会上,引领全体检察人员深入思考。特别强调,不捕率、不诉率不是越低越好,也绝不是越高越好;诉前羁押率不是越高越好,也绝不是越低越好。那么,怎样才是好?怎样才是高质效?最高检给出充满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的正解:关键是实事求是!关键是要遵循司法规律,严格依法办事,注重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不只是对于刑事检察工作,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过程中,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等哲理要求也融入“四大检察”中。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一年多来的发展轨迹便为此作了生动诠释。

2023年9月21日,由中国法学会、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举办的检察公益诉讼立法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制定一部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检察公益诉讼法,是世界法治史上前无古人的开篇之作和具有标杆意义的法治大事件。”2023年9月21日,在检察公益诉讼立法专题研讨会上,最高检领导的这一论断不仅让检察人心潮澎湃,也让所有关注公共利益的人士充满期待。

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完善,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决策、直接部署,才有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创设和完善。如何把这项制度落实好,履行好“公共利益代表”的神圣职责?新一届最高检党组履新之初即认真思考,着力在已有良好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深化。彼时,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已迅速成为检察工作的突出亮点,办案数量持续增长,履职范围不断拓展,制度效能充分释放。但就是在这样“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最高检党组清醒地认识到,公益诉讼检察在办案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有影响、典型性的“精案”还不多。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正处于持续深化发展阶段,重在精准规范,多办有影响、效果好的案件。

“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回忆,当最高检党组首次提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时,他就预感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在最高检党组针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特点,提出“精准规范”的细化要求后,他的这种预感正逐步变成现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被贯彻到公益诉讼检察办案全过程、各环节,注重以可诉性来提升精准性和规范性,推动了公益诉讼检察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迈进。

邱景辉清晰记得每月一次较真的场面:为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办案质效,最高检要求每个省级检察院至少先办出三个高质效的“样板案”。督导会上,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亲自坐镇,对达不到高质效标准的案件予以“驳回”。

对于一些诉前检察建议解决不了问题、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案件,怎么办?最高检党组提出,“敢于依法起诉,通过诉的确认,维护法治权威、推动诉源治理。”这样明确的要求传导到办案一线后,效果是明显的——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9万件。绝大部分案件经过诉前程序督促行政机关纠正或履行职责,诉前整改率达到99.1%。针对一些诉前检察建议解决不了的问题,坚持以诉的确认体现司法价值引领,全年共提起行政公益诉讼1276件,同比上升76.7%,有效提升制度的监督刚性。

实践催生立法,立法促进实践。正是公益诉讼检察实践的蓬勃开展,为立法提供了基础——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检察公益诉讼法列入立法规划的第一类项目。

【实】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务【实】行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实——以抓落实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抓落实为大局服务

◎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的“实”——把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的履职特征融入履职办案,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实事求是的“实”——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融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过程中,融入检察业务管理中

在陈仓案办理过程中,应勇在列席最高法审委会会议时,针对此案的重要证据——指纹,提出“非外侧不能形成”“非客观不能形成”的具体意见,得到多方面认可,最终对该案的定性起了重要作用。大家在感叹这样一起重罪案件激活了“老公安”的侦查业务的同时,也对这位“政法老兵”察微析疑投身于高质效办案的务实行动充满敬意。

哲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最高检一位厅长至今仍记得这样一个和办案相关的细节:陈仓伙同他人入室盗窃,被发现后杀人灭口,案发17年后被抓获。因审判阶段翻供,法院认为证据存在矛盾判其无罪。最高检审查认为现有证据已形成完整证据链,能排除合理怀疑,依法提出抗诉,陈仓被改判死缓。在陈仓案办理过程中,应勇在列席最高法审委会会议时,针对此案的重要证据——指纹,提出“非外侧不能形成”“非客观不能形成”的具体意见,得到多方面认可,最终对该案的定性起了重要作用。大家在感叹这样一起重罪案件激活了“老公安”的侦查业务的同时,也对这位“政法老兵”察微析疑投身于高质效办案的务实行动充满敬意。

在这位厅长的记忆中,这样担当务实的细节还有很多:与承办检察官、厅局负责人研究办案,过了饭点而不自知;在出访的途中,见缝插针就着一张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图与陪同出访的工作人员研究案情……

这位厅长感慨,这样的务实作风对大家“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产生了极大的正向引领作用,特别是启迪办案人员在看待证据时更加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对待证据要全面地看,不能孤立地看;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地看;要发展地看,不能静止地看。

管中窥豹。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过去一年检察工作的特点,答案是什么?多名接受采访的检察系统内外人士不约而同的回答是:“实”。

“实”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实”——以抓落实把鲜明的政治底色融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过程中,把为大局服务做实。

以抓落实的干劲儿,通过高质效履职办案,把鲜明的政治底色做实。

新一届最高检党组履新不久,就提出检察机关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法治上着力,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的鲜明政治底色。怎样擦亮这鲜明的政治底色?最高检给出的答案是“实”字诀:把讲政治与讲法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高质效履职办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

一个直观的事例是:最高检党组会的第一议题就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令与会人员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学习贯彻”,不只是传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也不只是交流学习体会,而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举措。

2023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一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设计、亲自动员部署、亲自领导推动的党的集中教育,拉开恢弘大幕。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最高检是如何抓落实的?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常委、研究室主任郭洪泉对最高检这一场凝心聚魂的政治洗礼的印象可作为印证:“强化政治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问题导向,整改成效极为突出;强化全面从严治检,抓实检察队伍建设……”

以抓落实的韧劲儿,把为大局服务做实。

党的中心工作推动到哪里,检察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一系列举措记录着检察机关一年来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足迹——

服务高水平安全。2023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64.5万人、起诉150.2万人,同比分别上升37.2%和17.1%。配合公安机关命案积案攻坚,最高检对舟山定海摘箬山特大命案等发案20年以上的重特大命案依法核准追诉,让正义虽远必达,虽久必至……

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定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严厉打击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进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持续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新质生产力;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保护,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是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的“实”——把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的履职特征融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2023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两优一先”表彰大会,隆重表彰最高检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3年6月29日,在最高检机关“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最高检党组正式提出:让“求真务实、担当实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鲜明履职特征。这样的鲜明履职特征带来怎样的履职效果?半年后,在最高检2024年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两件高质效履职办案典型案例即为生动诠释——

一个案例即前文所述“陈仓抢劫再审抗诉案”,陈仓案经过抗诉,由无罪改判死缓。而在“四川乐山流浪女子被强奸杀害案”中,经检察官认真审查,发现诸多疑点,原犯罪嫌疑人被不捕释放,此后十几年,检察机关持续跟进监督,真凶最终被抓捕归案。一个从判决无罪到判决死缓,一个从涉嫌杀人到无罪释放,这样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案例一经发布,便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在实践中的回响:让有罪者受惩,还无辜者清白,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这样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事例还有很多——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围绕就业、食药、社保等民生热点以及劳动者、消费者、妇女等重点人群,聚焦一个地区、一类人群、一个行业等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民生司法保障,运用法治“力度”切实提升民生“温度”;依法保护特定群体合法权益,针对药品说明书“字小如蚁”影响用药安全,最高检指导江苏、上海等地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推动大字版简化版等适老化改造;湖南某村村民因山林田土权属纷争多年,不接受行政决定,不执行判决,引发4次械斗18人获刑,市县两级检察院受理监督申请后,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会同当地政府引导村民从对抗走向对话,持续二十余年的争议终得化解……

“实”是实事求是的“实”——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融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过程中,融入检察业务管理工作中

“我和一些检察长讨论:目前比较强的是刑事检察,重点是如何行稳致远;发展快的是公益诉讼检察,要着力推动立法,规范提升;没有争议但做得相对不够有力的是民事检察;相对薄弱、更需要开拓创新的是行政检察。”在2023年大检察官研讨班上,最高检领导在与大家交流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四大检察”的现状和问题。

这样对“四大检察”的精准把脉,是最高检党组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正是因为实事求是地正视了问题,才有了“四大检察”针对性的加强措施:刑事检察重在推动构建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民事检察重在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加大监督力度,实现有效监督;行政检察重在强化履职,实现有力监督;公益诉讼检察重在突出“精准性”“规范性”。

“四大检察”要做到高质效办案,检察业务管理要跟上。作为检察业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案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怎样做到更科学合理,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成效和依法履职质效?秘诀之一便是遵循司法规律、实事求是。

令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主任申国军没想到的是,新一届检委会的两个“第一次”都聚焦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

2023年3月,最高检第十四届检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修改《检察机关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下称《评价指标》),指标由原来的60项精简至46项,对14项指标设立了通报值;2024年1月,最高检2024年第一次检委会会议再次聚焦修改完善《评价指标》,指标由46项精简至38项,通报值指标从14项精简至6项。

为何如此重视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的优化?深谙司法工作规律的最高检领导在一次会上讲得很透彻:司法办案也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严格依法、实事求是,不能有“数据冲动”、华而不实,违背司法规律。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考虑,着眼于实际应用情况,最高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两次修订《评价指标》,真正聚焦办案质效,为办案一线检察官减负,“不被数据所困、不为考核所累”,真正激活检察官“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内生动力。

不仅仅是《评价指标》,在整个检察业务管理过程中,最高检都注重遵循司法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加强检察业务管理,要正确处理好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自我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管案与管人的关系。

在申国军看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引领案管人形成了“高质效管理”的自觉,以“高质效管好每一个案件”促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案管工作立足于工作实际,逐步形成了科学管理的标准、能动管理的态度、智能管理的方法。

【心】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将【心】比心、“如我在诉”

◎打人者事出有因被不起诉,被打的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因猥亵获刑,“反转”体现的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小案不小办,将心比心,“如我在诉”,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也许你知道“反转”案,但你知道“反转案”背后还有许多人的人生发生了“反转”吗?某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猥亵未成年女生,女生父亲在主张合法权益过程中出于激愤将副院长打伤。检察机关办案兼顾法理情,打人的父亲被依法不起诉,仅被行政拘留的猥亵者经立案监督后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获刑二年二个月。有人说,这是人民的正义。有人说,哪个温暖了人民,人民就会温暖他。但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该学院学生违法犯罪情况较为突出的情况后,发出检察建议,并与学院共同努力,使得该学院违纪违法人数大幅减少,涉嫌犯罪人数降至零,从治罪到治理,挽救了更多人的人生。

仅有冰冷的逻辑,无法丈量滚烫的内心。公平正义,必定是一场将心比心、法理情交融的双向奔赴。

谁也不曾想到,一部以春节档喜剧为标签的电影,竟能如此深深地击中人心——《第二十条》在影院放映时,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形:当看到电影中的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上担当发声、慷慨陈词的时候,有人热烈鼓掌,有人泪流满面。掌声为追寻正义的司法者而响,泪水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朴素期待而流。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的掌声、这样的泪水不只在影片中。

“对打人的父亲不起诉兼顾法理情,对猥亵者的从严追责体现了法律的威严,这是属于人民的正义。”“哪个温暖了人民,人民也会温暖他。”……几个月过去了,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检察院检察官肖倩、麻丽华至今仍被网友的留言感动着。这样的留言,源于该院办理的一起“小案”:某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猥亵未成年女生,女生父亲在主张合法权益过程中出于激愤将副院长打伤。检察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深入了解发案原因,经自行补充侦查,查明全案事实。最终,检察机关综合考量,对事出有因、情节较轻且自首的“打人者”,经组织听证后,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对仅被行政拘留的猥亵者启动立案监督程序,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其提起公诉。最终,该副院长获刑二年二个月,并被禁止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案件中的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人生,因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发生“反转”。这一案例经《检察日报》报道后,引发二次、三次传播、全网热议。一位署名“普通市民”的网友给检察官送来2个花篮,并叮嘱花店客服把“伸张正义、情暖人心”的字写大点,让检察官感受到大家对他们的支持。

但这远远不是事情的全部。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为了更多人的公平正义和更多学生的人生,检察官还做了鲜为人知的事:在前期办案调查过程中,检察官发现该职业学院存在强制报告制度落实不到位、法治教育效果不佳、学校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近几年该校学生参与违法犯罪的情况日益严峻,数十名学生因涉嫌“两卡”等犯罪被带走调查,最多的一次被带走20余人。通过调查走访、座谈交流、统计分析,望城区检察院就学校管理和法治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发出检察建议。经过一年的检校共建,该学院违纪违法人数大幅减少,涉嫌犯罪人数降至零。

“人民检察守护了人民的正义,人民也温暖了人民检察的心,这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在熟悉检察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人和人律师事务所董事局主席江帆看来,从自行补充侦查到兼顾法理情的统一、从治罪到治理,看似一个简单的“小案”,却没有简单、机械地结案了事,而是用心、用情守护和回应老百姓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并通过能动履职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学生们向阳成长,守护了更多人的人生。这样的案件,正是检察机关将心比心、以“如我在诉”的情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生动实践。

“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没想到人民群众这么支持我们。”谈及此案,望城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黄中玮深有感触:“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每件不起眼的“小案”,不仅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未来,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只有以“如我在诉”的态度,用心用情践行“司法为民”,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在过去一年的检察声音中,众多的“如我在诉”之声如此令人动容——

快餐店老板与持刀闯入店内敲诈并行凶的歹徒对砍致其死亡,棋牌室管理员制止酒后持刀滋事者将其划伤,检察机关均认为不构成犯罪,以办案实践持续引领正当防卫理念,向社会昭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我庆幸自己的坚持,否则就冤枉了一个无辜的人,被害人的正义也得不到伸张。”多年前,办理“四川乐山流浪女子被强奸杀害案”的检察官王雁飞,如今已是四川省广安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在讲述办案经历时,他代入无辜者和被害人的角色,庆幸当年办案时的不枉不纵,才有了后来的无辜者被释放、真凶落网。

“3万元或许不是天大的数字,可若真是平白无故蒙受委屈,这份清白一定比天大!”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张泉泉在办理一起当事人因身份证信息被冒用而背锅“违法运营和未缴罚款”的案件中,查明了案件真相,帮当事人消除了“从天而降的处罚”。

【全】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全】体检察人的自我革命

◎党的检察事业需要国际格局,检察履职办案亦需要全球视野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一场涉及全系统、全方位、全环节、全体检察人的自我革命

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2023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应勇率代表团访问约旦、沙特和阿曼三国。访问中,应勇阐明中国检察机关携手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司法保障的立场。彼时,巴以冲突鏖战犹酣。

世界的明天会更好吗?2023年经历的那些国际大事件,让人们更加懂得: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的炮火提醒我们,世界并不太平,只是我们生活在太平的中国。但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动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世界各国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在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整体布局下,党的检察事业需要国际格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亦需要全球视野。

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2023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应勇率代表团访问约旦、沙特和阿曼三国。访问中,应勇阐明中国检察机关携手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司法保障的立场。彼时,巴以冲突鏖战犹酣。

为何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还要选择访问中东三国?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描绘了一幅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宏伟蓝图。此次中国检察代表团出访就是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落实元首外交重要共识为主导,以发展双边友好关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着力点。

这一年,一体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服务高水平开放发展、服务大国外交的检察步履铿锵有力——高质效办理涉外刑事案件、刑事司法协助案件,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权益,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实;用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金砖国家总检察长会议、国际检察官联合会等机制,发挥中国—东盟成员国检察官交流培训基地作用,加强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开通最高检英文网站,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检察故事……

“牵一发动全身,‘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抓住了检察履职办案的牛鼻子。这是一场涉及全系统、全方位、全环节、全体检察人的自我革命!”湖北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守安用“四全” 概括“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对于检察工作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在王守安看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新一届最高检党组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目标的具体落实。这一理念对检察工作的引领促进是全面而系统的,涉及检察工作方方面面,涉及全体检察人。这一理念既是引领,也是督促,促进各项检察工作向着高质效进发、促进全体检察人以自我革命来实现高质效履职。

诚如斯言。从去年春天到今年春天,这一程势如破竹、热火朝天的检察实践为这场自我革命作了生动诠释——

高质效办案需要高水平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这一程,我们看到,朝着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这个方向,以检察工作理念、体系、机制、能力现代化为重点的检察工作现代化正加速推进。

高质效办案需要高水平队伍。这一程,我们看到最高检党组鲜明提出,更新人才建设理念,树立全局人才观、全员人才观、开放人才观、科学人才观。在这些理念指引下,检察机关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检察人才建设环境:优选20名基层院检察长到最高检挂职锻炼,选派最高检机关2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补课”“墩苗”,“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全程贯通,以实践锤炼检察队伍……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检察自我监督不断加强:规范检察权力运行,围绕刑事案件不捕不诉、民事案件抗诉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健全内外部、上下级制约监督机制;开展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检查,纠治检察履职问题,促进检察权依法公正高效廉洁运行……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需要高水平业务管理。这一程,我们看到,最高检制定加快推进新时代检察业务管理现代化的意见,健全检察业务指导体系、评价体系、制约监督体系,遵循司法规律,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有数量的质量”和“有质量的数量”统筹在更加注重质量上。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需要高质效服务保障。这一程,检察机关综合部门、行政部门、后勤服务保障部门等非检察业务部门也聚焦高质效办案做好本职工作,高质效办文办事、高质效抓好服务保障。正如最高检机关服务中心负责人所体悟的那样:“‘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引领我们努力提高服务工作精细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做到‘ 高质效做好每一件事,高质效做好每一项服务’,为广大检察干警心无旁骛抓工作、认认真真抓办案提供有力保障。”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需要高质效讲好检察故事。这一程,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更有力检察宣传文化工作凝聚“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精神力量——一批生动反映检察机关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的深度报道、融媒体报道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壮大检察主流舆论;全国检察机关文化品牌选树活动、新时代检察故事汇、2023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和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等活动形成梯次二次传播,向全社会展示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成效和生动案事例;艺术化表达“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检察文化产品——电影《第二十条》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走向海外,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法治篇、检察篇,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检察官形象。

…………

纸上得来终觉浅。再生动的笔触,也写不尽最火热的实践。诚如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表意见时所说的那样:报告很精彩,但检察工作更精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只要踏实去做,总会有成效。

毫不讳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极高的要求,是检察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如果用网络流行句“可惜我文笔平平……”造句,检察人的答案是什么?

答案或许是:可惜我文笔平平,道不尽这一段壮美检察航程,任道路崎岖、万水千山,为国之大者、民之心愿,检察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之初心永不改变。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从一个春天到另一个春天有多远?追梦者在奋斗中书写答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检察事业于去年春天开启的这段壮丽征程,必将伴随着这个春天的开始而走向更加辉煌的前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沃野中谱写新的华章。

来源:检察日报社

检察日报首席记者:邱春艳

图片:钟心宇

视频:钟心宇 刘萍

制图:察画汇创意社 王帅

编辑:郑凯文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