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环境资源界,是2023年政协新设立的界别,将以前分散在不同界别的具有环境、资源、能源专业或行业背景的全国政协委员汇集起来,从而凝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合力。一年来,广大环境资源界人士发挥专业优势,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华南国家植物园。
在今年两会期间,生态环境仍然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要领域。围绕这一领域,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从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委员关注到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带来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强化土壤环境监测、助力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的提案聚焦碳减排,建议推动海底地质碳封存示范项目落地。杨长利等14名全国政协委员则联合提交了《关于将核电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的提案》,为核电的绿色低碳属性提供“官方证明”,充分发挥核电在减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
张兴赢和龚建东两位委员关注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建议提升早期预警能力、优化城市规划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标准,以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建议对已建成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及网络化联接,以有效解决设施建成后无人管理、缺失管理、滞后管理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莫鼎革指出,“无废产业链”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建议加快推广“无废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代表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了生态环境科技新机遇,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将生态环境科技嵌入到产业全流程,推动领域科技与产业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在立法方面,去年吕忠梅代表领衔30名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将环境法典编纂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议案》,吕忠梅认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条件已成熟,应采取适度法典化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主线进行编纂。该议案得到了完全采纳,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一年,要编纂形成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并提请审议。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代表委员们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各类建议,生发自他们日常的研究和工作之中,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绿色发展之道,为我们更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科学路径。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