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京粤连线,解码广东无人农场数字化种田的“甜头”

来源: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3-08 21:17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作者:  2024-03-08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引方向、指导实践。当前,广东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把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最大短板变为“潜力板”,全面重塑县镇村价值。广东召开2024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成为各界人士关注和热议的焦点之一。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南方都市报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百千万”拼出新广东》系列融媒体报道,寻访科技创新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典型案例,看“科技果”如何在南粤大地长成“致富果”,听全国人大代表为广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本期南都调研团队与全国人大代表、东源县三红糯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丽梅一同走进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看它如何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推动农村现代化一体发展,在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及联农带农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径。

科技赋能农业

广东无人农场“看数据种田”

2月28日下午,在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的数千亩智慧无人农场内,一架无人机正向稻田里喷洒液态肥,工作人员则在电脑那头监控着无人机的飞行路线。

一架无人机正向稻田里喷洒液态肥。

在这里,管理人员通过智慧农业平台查看气象环境、土壤肥情、水源灌溉、作物长势、病虫害趋势等信息,让传统的“看天种田”变成了“看数据种田”。

借助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无人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一体化发展,生产效率提高50倍以上。

近期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广东要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这让参与大会的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听了以后很激动”。从会场回来后,秦卫民很快就安排东源县邀请华农罗锡文院士的团队来商量未来无人农场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

初尝依托技术、人才创新实现乡村振兴“甜头”的东源县,接下来将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加大科研投入等措施,不断提升发展的科技含量,构建完整产业链。

对于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性,全国人大代表肖丽梅也体会深刻。2024年赴京履职前,她专程参与了南都的此次调研。

赴京履职前,肖丽梅专程参与了南都的此次调研。

肖丽梅表示,乡村要振兴、产业要振兴,传统产业数据化的转型,这其中要注重科技的创新,才能极大提高、推动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一直关注乡村振兴的她今年准备再次提交多份相关建议,其中就包括了产业科技助力“百千万工程”方面的建议。

引进华农院士团队

撂荒耕地变智慧无人农场

在位于农场的广东万绿智慧无人农村展示厅外,空地上放置着许多架智能化农用设备。无人驾驶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机等全套智能化作业农机依次排列,“蓄势待发”。

正是这些智能设备的应用,让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地里有“医生”。

“通过后台监控,管理人员和农户可远程实时查看气象环境、土壤肥情、水源灌溉、作物长势、病虫害趋势等信息。”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满向调研团介绍,在智慧无人农场内,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看天种田”的传统耕作方式,已转变为“看数据种田”,利用智能物联网、智慧无人机、田间作业机器人等科技手段,打造农田数字化系统。

智慧无人农场内,“看天种田”已转变为“看数据种田”。

就在两三年前,这几千亩的智慧无人农场还是连片耕地,过往因效益不好,一直在村民手上撂荒。

2021年,河源首个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在东源县下坝村建立,基地(一期)总面积4200亩,其中无人农场500亩。该生产示范基地由东源县政府牵头,东源国资委下属农业托管公司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及其团队合作共建,致力打造广东最大的水稻无人农场,建成后承担推动产业转型、解决耕地撂荒、打造全省水稻制种示范基地和全国无人农场标杆以及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多重任务。

吴满介绍,该无人农场播种的种子还十分特别,来自“太空”。罗锡文院士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与产量高、品质好的航天水稻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

目前该无人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一体化发展,场地用工成本降低30%,生产效率提高50倍以上,实现年产水稻超过2000吨,制种超过500吨。借助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柳城镇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联农带农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

一阵风掠过,田地里发出簌簌的响声,散发出谷物特有的香味。

“去年我们还尝试着在田里作画呢。”吴满告诉调研团,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无人农场也在尝试着更多的可能性,如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集生态农业、休闲采摘、研学旅行、田园婚礼为一体,走出一条以“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据了解,2023年,该无人农场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在农村,通常面临着劳动力流失、耕地撂荒、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等发展难题。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接受南都专访时表示,为解决这些难题,该生产示范基地还尝试在农村土地综合改革、联农带农方面探索出新路径。“只有土地成规模,才有人真正愿意发展现代化农业。”秦卫民称。

为此,镇、村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进村逐户做工作,聚拢“小田”变“大田”,使土地流转起来,同时不断强基补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道路建设,实现“大田”变“良田”。

为推动集体增收和联农带农,该生产示范基地还采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 ”的创新模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吴满介绍,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织成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队伍,通过技能培训,为全县多个乡镇有需求的农户提供水稻耕、种、管、收专业服务。

通过探索多种托管服务模式,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30万元,累计惠民达2300 户,创造就业岗位超300个。

目前该无人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一体化发展。

南都对话县委书记:

县镇村三级齐头并进

南都:近日,您前往深圳参加了2024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您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秦卫民:今年和去年,广东都在开年第一天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让我们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将高质量发展放在特别重要的一个位置。对于东源县来说,起到一个“动员令”的作用。

今年有个很强烈的体会,就是广东特别强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大会从人才、创新等不同角度作了专门部署,让我们这些山区县听了以后很激动。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不足,要发愤图强要把差距缩短一些。

南都:近年来,东源县是如何深化认识思想,推动“百千万工程”作为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干出实效的?

秦卫民:2023年省委省政府重点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来,东源紧紧围绕决策部署,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头等大事来抓。

经过一年的发展,我们深刻体会到,不仅仅县要动,镇和村也要发展起来。

我们以前经常举一个例子,县经济就像绿皮火车的车头,火车跑得快关键要车头来带。现在“百千万工程”要求的不仅仅是火车头,是每节车厢都要动起来,每节车厢都有它的推动力。过去这一年,我们全县上下的思想认识是逐步到位的,特别是我们镇村由原来被动到现在自己也在积极谋划。

我们紧紧抓住“百千万工程”,要求县镇村三级都要齐头并进、都要发展。所以成果也是比较明显,东源入选了省的“百千万”典型县,顺天镇及15个村顺利入选首批典型名单,GDP首次突破180亿元大关,增速也达到5.4%。我们还打造了“诗画田园”“东江画廊”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布局产业项目达20个,惠及人口近18万,建设经验在省“百千万工程”现场会上作了交流。

南都:作为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接下来还将如何发展?

秦卫民:这里原来是个撂荒耕地,过往因为效益不好,基本都在村民手上撂荒。依靠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支持,才真正依托技术、人才创新,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给了我们很大的促进作用,回来后我们马上又邀请了罗锡文院士的团队过来部署新一年的万亩无人农场如何加快发展,希望真正通过人才、技术及创新进一步推动发展。目前,罗锡文院士正在跟农业农村部积极沟通,希望将一个无人农场的现场会放到我们这里来召开。

通过前两年的探索,我们希望今年做得更加科学合理。比如,进一步扩大罗锡文院士的试验田,让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技术力量在更大面积上发挥作用。

设立“反向飞地”吸引人才

南都:去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到支持东源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建设。东源县未来在通过科技赋能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有哪些措施?

秦卫民:农业的科技赋能给了我们很大的一个甜头。工业方面,接下来,我们想从招商开始,更多盯着高科技企业的高科技项目。对于已经落地的项目,我们也会去引导他们要重视创新,比如对企业生产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有更多的要求和引导。

同时我们也会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或者研发平台,不管是放在珠三角还是放在东源,不管是前端的研发,还是在生产端的研发,都希望他们更加地重视科技赋能。通过这样的改造、提升我们企业的技术含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

南都:与珠三角相比,粤东西北地区在人才、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如何将这个短板变成“潜力板”?

秦卫民:我们将按照省和市里的部署要求,推动另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就是在深圳、广州等珠三角等地区设立一些“反向飞地”。我们把人才、技术成果的研发更多地放在珠三角,在东源转化成果实现产业化。比如说铭镭激光这个企业的生产端在东源,研发端则在深圳,通过它来集聚人才,吸引推动更多精密制造的企业落地东源,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同时,我们还在一些高校比如广东工业大学也设立了“反向飞地”。初衷就是本地的一些学生在广州读大学,通过在校园里建立窗口,及时介绍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让他们了解东源的发展情况,组织大学生来东源参观交流或者见习实习,这样就有了一个渠道能够引进人才和技术,支撑东源的发展。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肖丽梅:

乡村产业振兴要注重科技创新

“感觉到很有‘奔头’和积极性,鼓励我们利用科技创新去种田。”对于柳城镇积极运用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肖丽梅认为很值得借鉴。结合自己的三红糯稻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肖丽梅称或许有了新的思路,“可以借鉴相关经验,比如通过机械自动化来提高产量、品质。”

肖丽梅在北京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专业的肖丽梅,与丈夫于1998年在河源创办了酿酒厂。酒厂创立后,她组建技术团队,对客家糯米酒标准化生产工艺、防酸技术、降糖技术以及酿酒原料——糯稻的品种培育和提纯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钻研,如今合作社酿造糯米酒技术已相当成熟,出产的酒品质一流。

不仅如此,肖丽梅还创新研发出防酸技术,破解了娘酒保存难等问题,助力娘酒走出河源山区。其中客家糯米酒标准化生产工艺经省科技厅组织成果鉴定核心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科技进步奖3项,自主培育的康仙糯于2015年获评广东十佳优质稻米品种,为更好促进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肖丽梅表示,此次调研之后,她更加体会到了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所强调的“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我们的乡村要振兴、产业要振兴,传统产业数据化的转型,这其中更要注重科技的创新,才能极大提高、推动我们的生产力发展。”

去年,肖丽梅提出了关于支持农村解决用水问题的建议,获得水利部答复,并出台省市相关解决方案。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肖丽梅准备了三份建议,其中就包括产业科技助力“百千万工程”方面的建议。

统筹: 李陵玻

执行统筹: 陈杰生 吴璇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 张思琦 黄晓彦 张婷 实习生 章宝怡 朱淇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编辑:束孟卿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