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骘 | 陈世旭:张梅的创作活力及其启示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3-11 10:34
金羊网  作者:  2024-03-11
拥有可以倾情热爱的故土,是作家的幸运;拥有能够精心描绘的作家,是故土的财富!

文/陈世旭

我读书少,对广东现当代文学几近无知。小时候听说过《三家巷》《香飘四季》《艺海拾贝》,都没有读过。后来开始写作,认识了陈国凯、杨干华、孔捷生、吕雷,看过他们的获奖作品。

十几年前退休后投靠儿子,客居广州,家里、超市、公园(散步),三点一线。吕雷生前,怕我寂寞,不时邀我饭局,由此见到广东几位写作依旧活跃的作家,其中有张梅。

去年,在《上海文学》第八期读到张梅连载小说的首发之作《烽火连三月》,之后每一期都有续篇刊发,到今年二月,连载已有七篇之多,后续的篇什还在写作中,并没有收束的意思。

这样的创作活力和写作数量,让我瞠目结舌。

从网上看到,张梅1958年出生,1978年参加工作,当过工厂技术干部、出版社编辑、文学杂志主编,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多部。

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描绘20世纪80年代广州得风气之先的弄潮儿们的内心世界和世俗生活,被公认为新时期以来描写广东和广东人精神面貌的代表性作品。

张梅是广州本土作家,个人生活经历使得她的作品深深打上了地域文化烙印,广州符号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她在上海文学连载的小说,以虚构的方式召唤真实的回归,在南中国语境中展现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个体与大众、日常与激情的难忘画卷,凭借着敏锐的洞察与细腻的感受,循着对广州的记忆和感情,以“有巧密而精细者”(宋·韩拙《山水纯全集》)的笔触,“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尽其精微”地勾画出一轴广州风俗风情的工笔长卷:

描绘了1905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风云际会,主要人物有粤港澳同盟会的第一批女会员,其中有佣人,富商太太,富裕家庭的女儿,戏班女演员,地主,轿夫,戏班老板,卖唱盲人,澳门的第一代赌王及其后代,两广总督,粤剧演员,士兵,牧师,学生各色人等。

在连绵起伏的独特叙事中,每个人物都有表达和行动的轨迹,闪烁着凝然沉思的历史回眸,保持着文学观照人性、反映时代的本色。

作家以冷静的洞察和犀利的笔触,剖析社会和人性深层的隐晦复杂真相,越过表面浮尘,进入事物的叶脉和肌理,流畅而唯美地展开虚实相间的叙事。小说的形象传神生动立体,透过形形色色人物的生存与生活情状,挖掘出城市灵魂,构建出“一个不一样的广州”(张梅语)。

自古以来,广州即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样的底气使得这座城市自带一种优雅与从容的文化气质,在文学、绘画、建筑、戏剧等各个文化领域涌现出大批名家名作,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魅力。

拥有可以倾情热爱的故土,是作家的幸运;拥有能够精心描绘的作家,是故土的财富!

作为广州水土滋养的作家,张梅的性格和广州的文化性格相互贯通。在她看来,广州最大的特点是务实:“有的人说广州‘散漫’,其实这是注重实际、不慕虚荣的表现”。

因而,在她作品浓厚地域色彩与烟火气中,渗透着务实带来的直率和深刻,也给她本人带来了一个有影响的写作者应该具备却难得的低调和淡定。

张梅坚信,好的作品需要有文化积淀的坚实支撑。而要做到这点,需要作家持之以恒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泛阅读,找到自己的方向与特点,避免同质化的文学生产。

她在广泛阅览中外文学经典的同时,创作日积月累,“……从短篇到中篇,再到长篇,不断打磨,循序渐进。”读书,思考,写作,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仅这一点就足令我汗颜。

这无疑是最好的写作态度,又何尝不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编辑:吴方舟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